古人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一句話能溫暖人心,也能讓人心寒,不亂說話,才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
人世間最暖心的善良,就是守住自己的嘴。
01不談論是非
《五燈會元》中寫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意思是:說人是非者,能在你面前說他人的壞處,也會在他人面前說你的壞處。
到處說人壞處,其本質就是搬弄是非。
這樣的人讓人避之不及。
武則天時期,有一條法令,禁止宰殺牛羊。
官員張德喜得貴子,宰羊宴請賓客慶祝喜事。賓客中有一個叫杜肅懷的人,他吃了羊肉回去就向武則天舉報張德違抗聖命。
武則天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質問張德:“聽說你得了一個兒子,這本來是喜事,你為何要宰羊待客?”
張德一聽立刻明白這是有人出賣了自己,他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向武則天認罪:“臣罪該萬死!”
武則天說:“我雖然禁止殺羊,但是,你家裡有喜事,你又能及時認錯,我就不追究了。你以後請客可要注意選擇客人。”
說罷,武則天把杜肅懷告黑狀的摺子給他看,杜肅懷羞愧難當,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
古人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安靜下來的時候,多反思自己的過失,與人聊天的時候不要談論別人的對錯。
談論是非就會在無意中將自己捲入是非之中。
聰明人都懂得遠離是非,更不會主動去談論是非。
尼采曾說:“不亂評價別人,不輕易對別人下判斷,不在人後說閒話。少去想別人如何,就是好人的做法。”
不談論是非就是不要在背後評價別人,不說別人的閒話。
02不揭人短處
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曾言:“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我們做人不可以違逆天地、人情,昧著良心做事,提醒我們與人相處常讚美人,不要揚己長,揭人短,否則害人害己。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的兩個發小來到皇宮中拜見他,他們希望朱元璋能給安排個一官半職。
其中一個發小,見到朱元璋不但不行禮。
他還在大殿上直呼朱元璋的小名“朱老四”。
為了和朱元璋套近乎,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主動回憶起小時候和朱元璋一起去偷地主家的豆子的糗事。
朱元璋聽到這些話,氣得火冒三丈,他大喊一聲:“哪裡來的瘋子,還不趕緊拉出去?”
另一個發小看到後,馬上跪倒在地向朱元璋叩首。
他說:“皇上,您還記得嗎?當年我跟著您的大駕一起劫持了豆將軍……”
這個人非常含蓄地說出小時候和朱元璋在一起玩耍的故事。
朱元璋聽後覺得自己很有面子,他封這位發小為御林軍總管。
《道德經》中寫道:“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有智慧的人不會說太多,說太的人往往沒有智慧。
說話把握住分寸,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這樣才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不接人短,不言人私,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
03看破不說破
俗話說:“人可以看穿,但不能說透。”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曾出任過北大校長、中研院院長的蔡元培一生低調為人非常謙和包容。
有一次,蔡元培和林語堂代表中國參加在倫敦舉行的畫展。
在參加畫展時,他們遇到一個法國的漢學家伯希和,他在蔡元培面前滔滔不絕地評價:“這幅畫色彩不錯”、“那幅畫一定是真品。”
蔡元培明知伯希和在顯擺他是個中國通,蔡元培看到他漏洞百出,卻只輕輕點頭示意,並不揭穿。
林語堂曾說這一幕:“這是中國人的謙虛和涵養,反映外國人賣弄與淺薄的一幅絕妙圖畫。”
面對外行喋喋不休地顯示自己見多識廣,大多數人可能會直接指出當中的錯誤,但蔡元培沒有這麼做。
不當眾揭穿別人的錯誤,給對方面子,就可能因此多一個朋友。
相反,如果指出別人的差錯,不給對方面子,可能就會樹立一個敵人。
海明威說:“我們用兩年學會說話,卻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適時三緘其口是一種選擇,是一種懂得,是一種包容。
看破不說破更是一種美德。
04謹言慎行
莎士比亞在《哈姆萊特》中說:“不要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凡事必須三思而行。”
說話之前,一定要先思考,這句話說出去會對別人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果出口會傷人,那就閉嘴。
俗話說:“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守住嘴,積福多富貴;守不住嘴,再大的福氣都會跑掉。
謹言慎行不是約束,而是智慧。
願你能心存善念,嘴下留情,管住自己的心,守住自己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