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新海誠作品的觀眾都知道,清新唯美幀幀細膩的桌布般的畫風,以及讓觀眾感動有共鳴的不圓滿的愛情是他作品的共同特點,總體來說口碑是好的,在他的眾多作品中,《天氣之子》是爭議比較大的一部。
這是一個講述了兩個高中生奇幻的愛情故事。離家出走的少年森島帆高在東京艱難生存,遇到了帶著弟弟艱苦度日的天野陽菜,陽菜意外獲得能力成為晴女可以改變天氣,犧牲自己可以讓陷入連日暴雨的東京重新放晴,帆高不顧一切地阻止了陽菜的犧牲。
同樣是架空的幻想世界設定,加上造勢宣傳和之前的作品累積下來的口碑,《天氣之子》在上映之前就備受關注,把觀眾的期待值拉滿,上映之後比之前的任何一句作品差評都要多,紛紛被拿來和《你的名字》對比,人設中二幼稚,劇情沒邏輯不合理等等罵聲層出不窮,甚至連《大魚海棠》都被cute到。
我是在看到了很多不好的評價後再去看的電影,稍微降低了期待值,但真心覺得這部作品不差,真要和《你的名字》對比起來反而《天氣之子》給我的印象要更為深刻。
同樣是青春期的感情悸動和現實世界秩序的選擇,在《你的名字》中三葉和瀧選擇了放棄感情忘記對方最終拯救了村莊,帆高哪怕任由整個東京被淹沒都要保護自己喜歡的女孩,確實從大局觀和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我們都在長大,自然明白世界的法則秩序和現實的價值觀,哪怕不論正確或錯誤,現實總能教會或者逼迫我們做出大多數人認同的主流選擇,久而久之,習慣和順從便代替了反抗和爭取。但是,真的就必須為了順應這些那些不成文的規則而放棄嗎?
不見得,選擇丁克,拒絕買房,反對職場潛規則等等,正是人們不隨波逐流反抗的表現,只是動畫選擇個人和世界的設定把這個觀點拔高了。同樣,對於遵從個人意願還是壓抑自我順應社會的選擇也在動畫裡被誇張化了。
作為懵懂衝動的青春期少年,這種戀愛大過天的取捨再正常不過,為了她放棄整個世界的轟轟烈烈感情不就是成年人眼中少不更事的小孩子才會做出來的事情嗎?如果非要強調合理性,那麼這個發展完全合理,而且這還是一部幻想動畫電影,多少人沉迷二次元的原因無非就是可以感受一把現實中不敢做或者來不及做的經歷。
看到這樣的結局,確實會不舒服,就和想到了現在為生活奔波為現實折腰的自己再也不能和以前無憂無慮單純地堅持初心一樣,沒有惡意但不被理解。我明白能看到一個好的結局很治癒,但是對於遺憾也同樣要接受,畢竟心裡無比渴望美好,現實只能面對殘酷這種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新海誠的作品對於愛情的刻畫可以說是入木三分,就算有很多人覺得矯情和無病呻吟,但會有更多的人被觸動有共鳴。秒五中因為成長和現實的錯過,言葉之庭中因為年齡和身份的顧慮,這些作品中的感情受限於社會和成年人而無法圓滿的故事已經足夠多了,我想,《天氣之子》“相比起東京放晴,我更想要陽菜”這種鮮明而強烈的個人意願,既是新海誠的態度,也是對那些遺憾“如果能重來”的彌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