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動戰士高達》系列構成的龐大世界觀中,曾爆發過一次號稱史上規模最宏大、影響最深遠的全面戰爭,這場戰爭被稱為“一年戰爭”。
“一年戰爭”的主要參戰方,是《機動戰士高達》系列中的兩個重要派系勢力——地球聯邦與吉翁公國。
兩者是故事初期的主要勢力,雙方都擁有自己的軍事武裝。直至某一天,以吉翁公國對地球聯邦發起突襲作為開端,拉開了雙方的全面戰爭序幕。
在這場戰爭中,不僅出現了全新的泛用宇宙戰爭武器——“機動戰士”,也造成了地球圈總人口約半數以上(約60多億)消亡。
這場戰爭最終以地球聯邦政府和吉翁公國簽訂終戰協議作為終結,歷時約1年,所以被稱為“一年戰爭(ONE YEAR WAR)”。
“一年戰爭”的開端
公元1999年,地球上的人類面臨人口、環境、資源等各種嚴峻的挑戰,為了實現更有效的資源調配、度過危機,人類各國攜手成立了“地球聯邦政府”和“地球聯邦軍隊”,並開始實施人類向宇宙空間移民的計劃。
在地球聯邦政府的組織下,建造了一批太空殖民衛星群。每個殖民衛星群的型別、大小和環境都不相同,並根據其所在區域劃分為SIDE1至SIDE7七個區域。
此後,地球上的人類便開始向太空殖民衛星進行遷移,也由此誕生了一大批“宇宙移民”。
從此,人類的歷史便擺脫了“公元”計數,進入了“宇宙世紀”(UNIVERSAL CENTURY,簡稱U.C)。
進入宇宙世紀後,人類的生活圈主要包括太空軌道上的殖民衛星,以及以地球作為中心的“地球圈”。“地球圈”包括了地球、月亮,以及漂浮於地月間的所有天體。
從宇宙世紀(U.C)0001年起,直至(U.C)0050年,人類的人口總數已達到了110億之多,其中宇宙移民的數量更是達到了90億。向宇宙大量移民的舉措,算是有效的緩解了地球的人口壓力。
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地球聯邦政府內部開始腐化。地球上的富人們享受著優質資源,而太空殖民衛星的移民們卻過得相當艱苦。這種犧牲宇宙移民利益,卻以地球為中心向外進行剝削其他階層的做法,嚴重加劇了政府與民眾間的矛盾。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有一位倡導宇宙殖民地完全自治的政治家吉恩·茲姆·戴肯,成為了反抗運動的領導者,並在距離地球最遙遠的“SIDE3區”殖民衛星上宣佈獨立建國(穆佐自治共和國)。從此,便和地球聯邦政府形成了兩方對立的局面。
但是,直至吉恩·茲姆·戴肯積勞成疾死於心臟病,他所建立的共和國也一直沒有得到地球聯邦政府真正的認可。而他身後所遺留的政權,被其原來的革命軍同志扎比家族所掌握。
在宇宙世紀(U.C)0069年,走上獨裁道路的扎比家族正式決定建立新公國,為紀念國父吉恩·茲姆·戴肯,便將其命名為——“吉翁公國”。
在扎比家族獨裁統治下的吉翁公國,為應對地球聯邦政府開始積極備戰。在宇宙世紀(U.C)0079年1月3日,吉翁公國對地球聯邦政府進行正式宣戰,並開始襲擊位於地球圈的地球聯邦巡邏艦隊。
至此,“一年戰爭”正式爆發。
“一年戰爭”中的新型兵器應用——機動戰士
“一年戰爭”打響後,原本身為太空殖民地起家的“吉翁公國”軍事實力並不佔優。但是“吉翁公國”利用新型技術和武器,將毫無準備的地球聯邦軍打得潰不成軍 。這種新型技術和武器,就是——“米諾夫斯基物理學”和“機動戰士”。
“米諾夫斯基物理學”及其相關的應用技術,構築了整個《機動戰士高達》系列的理論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位名為米諾夫斯基的科學家,發現了宇宙中的一種特殊粒子,這種粒子被命名為“米諾夫斯基粒子”。由一定濃度的“米諾夫斯基粒子”可以構成一種特殊的效果場,這個效果場可以有效阻斷電磁波的傳播。由此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原來人類所熟知的雷達等傳統長距離索敵方式變得無效化。
在這種情況下,戰鬥方式將轉變為近距離為主的目視戰。
米諾夫斯基粒子形成的名為 IFIELD 的特殊的場,在這個場內就會發生電波阻礙
但是關於“米諾夫斯基粒子”的學說,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地球方面的認同,還導致米諾夫斯基本人被流放到了“SIDE3區”殖民衛星。這樣的情況,正好讓吉翁公國得以捷足先登。
吉翁公國為了適應“米諾夫斯基粒子”所帶來的未來新戰爭形式,構築了以“機動戰士”(Mobile Suit,簡稱MS)為代表新型兵器體系。吉翁公國利用“米諾夫斯基粒子”所帶來的新技術變革,完全顛覆了自身戰鬥力劣勢,也為吉恩公國發動“一年戰爭”奠定了基礎。
“米諾夫斯基粒子”帶來的四大影響:雷達無效化、小型核融合爐、米加粒子炮、懸浮器
“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發現與相關應用,使得戰爭方式轉向了近距離目視戰,引導了“機動戰士”的誕生,也改變了後續整個戰局。
“一年戰爭”的進行
吉翁公國在對地球聯邦短暫的宣戰之後,就率先發動了進攻。
吉翁公國軍利用高濃度的“米諾夫斯基粒子”阻礙電磁波,並配合“機動戰士”發動攻擊,將地球聯邦軍打得接連敗退,還攻下了多個太空殖民衛星。
為了在短期內擊敗地球聯邦軍,吉翁公國還制定了“不列顛作戰”計劃:在太空殖民衛星上加裝核脈衝引擎,使之墜落投向地球,徹底摧毀地球聯邦軍。
在地球聯邦軍的攔截下,墜落的殖民衛星在突破大氣層後,在空中解體了。其散落的碎片,墜落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岸、太平洋以及北美等地區,對地球人口和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
吉翁公國的 “不列顛作戰”計劃由於殖民衛星的解體暫時失敗了,於是吉翁公國決定第二次嘗試投擲殖民衛星。
為了阻止吉翁公國的這一可怕行為,地球聯邦軍和吉翁公國軍爆發了一次大規模宇宙艦隊戰爭——“魯姆戰役” 。
吉翁公國軍將大量的“機動戰士”投入“魯姆戰役”當中 ,對地球聯邦軍艦隊展開了近戰攻擊。而地球聯邦軍,此時還沒有有效的迎擊手段。
在“米諾夫斯基粒子”的干擾下,地球聯邦軍的艦隊被“機動戰士”以接近戰逐個擊毀,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雖然吉翁公國軍取得了“魯姆戰役”的最終勝利,但是吉翁公國軍的“機動戰士”部隊也遭到損傷,使得無法繼續進行投擲殖民衛星的工程。
由於雙方都沒有讓戰爭短期結束的能力,更因為吉翁公國的現有資源難以支撐長線作戰,因此雙方決定簽訂休戰條約。
雙方的停戰談判於宇宙世紀(U.C)0079年1月31日在南極舉行,簽訂的條約也被稱為“南極條約”。
鑑於“魯姆戰役”的影響,吉翁公國本想將“南極條約”作為針對地球聯邦政府的停戰勸降條約,但是地球聯邦軍的雷比爾將軍此時卻發表了“吉翁已無可用之兵”的演說。
受此演說影響,地球聯邦軍士氣大振,原本的停戰勸降條約轉變成了戰時條約。
最終簽訂的“南極條約”,對雙方戰鬥的形式進行了約定:禁止使用殖民地爆彈等“大質量兵器”,以及需要保障基本人權要素等條款。這樣的條約,雖然避免了戰爭中的大規模殺戮,但是也標誌著雙方的戰爭還未能結束。
吉翁公國因為“南極條約”並沒有達成其最終目的,於是便決定展開“地球侵略作戰”。在地球衛星軌道上的“機動戰士”部隊開始突入大氣層,降臨地球進行攻,並搶奪地表重要的戰略資源。
此後雙方一直爆發著區域性性的小規模戰鬥,戰局也陷入了膠著狀態。
由於先前“魯姆戰役”的慘敗教訓,地球聯邦軍開始進行宇宙艦隊增強和“機動戰士”研發的“平松計劃”與“V作戰”,為今後發起反攻做準備。
此時的地球聯邦軍已經開始悄悄量產自己的“機動戰士”,並且實驗性的將之投入了實戰。配合自己的地面機甲部隊,對吉翁公國軍展開了反擊。
在宇宙世紀(U.C)0079年11月7日,地球聯邦軍發動了以奪回歐洲為目標的“敖德薩會戰”。
由於地球聯邦軍的部隊數量優勢,以及有效的地面重武器作戰能力,獲得了“敖德薩會戰”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鬥也是“一年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地球聯邦軍和吉翁公國軍在地球的軍事平衡因此被一舉扭轉。
此後,吉翁公國軍又發動進攻地球聯邦軍的基地等戰役,也均以失敗而告終。
從此地球聯邦軍開始轉入大反攻狀態,而吉翁公國軍在地球的各個防線逐漸崩壞,最後被迫在宇宙中和地球聯邦軍一決勝負。
在最後的宇宙戰鬥中, 吉翁公國擁有重要軍事佈置的“所羅門要塞”、“阿·巴瓦·庫要塞”相繼被攻克。
在掌握政權的扎比家族成員幾乎全部陣亡的情況下,殘存的吉翁公國議會向地球聯邦政府提出了停戰的請求,並改國製為“吉翁共和國”。
在宇宙世紀(U.C)0080年1月1日,地球聯邦政府與吉翁共和國雙方,在月面都市格拉納達簽訂了終戰協定。
“一年戰爭”(宇宙世紀0079年1月3日-0080年1月1日),至此正式結束。
後記
雖然“一年戰爭”結束了,但是吉翁公國軍的殘軍仍然存活了下來。他們秘密前往宇宙中的小行星“阿克西斯”,以謀後動。
而地球聯邦政府在戰爭結束前已經疲憊不堪,他們急於停戰,無視這些逃跑的吉翁公國殘軍,這也為以後的再次戰亂埋下了禍根。
縱觀整個《機動戰士高達》系列,其世界觀構建相對其他許多動漫而言,更為紮實、合理。故事中的政治鬥爭,戰爭描述,理論基礎,機體設定等要素融合,也給人帶來一種真實感。從上述的“一年戰爭”回顧中,足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