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一直否定孩子的父母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現實中,有很多父母總是操作著“為你好”的美名,實則將自己對孩子殘酷的貶損合理化。還美名曰其幫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孩子好不好只有自己才知道。
很多人在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那些在否定聲音中長大的孩子,很可能帶著自卑的底色活一生,因為他們自己就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好的孩子,不值得被愛。在我小的時候,也不知道母親怎麼想的,從來不會誇獎我,即使我做得再好,在別人面前從來都不會誇獎我,以至於後來我越來越不愛講話,同時也變得自卑內向。還有一些親戚拿孩子尋開心的時候,父母也知道那是開玩笑,可我那個時候並不懂怎麼分辨玩笑和事實,於是很想讓父母幫著自己說一句,但是從來都沒有,我下意識認為那是對自己的否定。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很多,以至於影響到了我成年後的生活,我不敢談戀愛,我一直都認為沒人會喜歡我,我也不敢和別人去競爭,因為我做不好等等。
可見,被孩子視為最重要,且最親的人的否定,會嚴重損害一個孩子作為一個可愛的、有價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當自我認知。
但是一直對孩子進行誇獎,這樣就對了嗎?其實並不見得,一個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但是一個人的能力確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去誇獎不符合實際的事情,孩子可能會養成一種脆弱的自尊,同時,也容易讓孩子經受不住打擊,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這時,有一個叫做“內聚性自我”的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有一種向心力,可以保證心靈的各個組成部分向內聚合,構成一個整體。
對於經常被否定的人來說,自卑就是因為對自己認同感低,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有別人覺得自己表現好,他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父母要做的其實就是引導孩子做好內聚性自我,充分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但是這也不是說什麼都考慮,還要給孩子設限,講述社會的規則,把握好否定和表揚之間的度。
總之,父母要做的就是首先自己是一個內聚性自我的人,讓孩子在小時候立好規矩遵守他們的感受和需求,給與自己的信任,讓孩子知道什麼的值得的,有用的,讓孩子養成成長型思維,面對困難敢於挑戰。
總之,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立好規矩,大的時候,尊重他們的感受、需求和邊界,並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孩子就會形成內聚性自我,知道自己該怎麼活著,這樣他們就擁有了成長性思維,不再懼怕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