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到標題,一些動圈耳機黨已經忍不住了,不過先按耐住您的情緒,且聽我慢慢說來。
入耳式耳機裡,其實早就有動鐵、動圈或者是圈鐵的喜好的派別。動圈黨喜歡動圈寬鬆大氣、柔和的聲音,以及充沛的低頻。動鐵黨喜歡高解析度、高畫質晰度、層次分明、密度飽滿的聲音。還在7-8年前,“動鐵四大廠”的時代,其實無論是音特美、舒爾、UE還是威士頓,當時的4單元以下的動鐵耳機都難以解決動鐵低頻聽感不如動圈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動鐵耳機要堆單元的原因。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少數單元滿足了聲音的解析、聲場,但可能厚度、低頻的下潛上就沒法具備。
但是隨著AKG 的K3003的推出,將動圈和動鐵的單元合併,人們發現,原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僅僅只有一種……
AKG K3003的確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儘管它不是最早的圈鐵耳機。但真正把圈鐵的聲音做成標杆的,還真是K3003。之後也有不少國產廠家,開始介入了圈鐵耳機的開發,大趨勢下,甚至索尼這樣的大廠也開始做圈鐵……大家似乎開竅了,既然動鐵的高頻可以比較輕鬆地做出高解析度的聲音,動圈可以輕鬆做出飽滿的低音,那麼是不是兩者結合,就是好聲音?
答案是否定的。無論是K3003也好,還是後來更加成熟的一些方案,達音科DN1000,甚至是再之後索尼的XBA-H3,他們的確解決了動鐵耳機低音不夠飽滿的問題,但卻把不同頻段的聲音近一步撕裂,造成頻段銜接的割裂,整體感變成。畢竟動鐵單元和動圈單元的音色是不同的,要如何在調音過程中消除這種割裂,還需要下功夫。
其實早在達音科DN2000的時代,三頻風格的統一問題已經有一些緩解的趨勢,DN2000整體呈現中性的音色,而不會像DN1000那樣,上盤呈現纖細冰冷的音色,下盤又變得飽滿而溫暖,音色割裂感太重。索尼進步到XBA-Z5,也做到了上盤剋制柔和,下盤厚重飽滿,調音的確比H3的時代進步不少。但廠家在堆積單元過程中可能發現,要徹底解決動鐵動圈音色不一致的問題,用一致的單元或許才能真正走向期盼的效果。
UM MELODY 大概就是走在堆單元的前列的廠家,早在UM MENTOR V1的時代,靠著10個單元的配置,MENTOR就做到了超越AKG K3003的解析、清晰度、大動態,已經接近的高頻延伸,和接近的低頻下潛,卻沒有K3003的那種三頻割裂感。MENTOR的低頻瞬態迅速,下潛猛烈,儘管整體聽起來還是動鐵味道濃濃,但也的確找到了解決動鐵低頻和三頻銜接的新思路。
再之後,就到了一個國產多單元耳機超級加速的時代,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的新品牌誕生,並且迅速在市場上紮根,當年的DIY品牌都獲得了不差的口碑並且如今已經成為HIFI入耳中的新興品牌,就在我1-2年沒有關注HIFI入耳式耳機的過程中,已經出現無數我不認識的新品牌。
但在我反覆品玩入耳式耳機的過程中,其實多單元動鐵解決動鐵聲音的割裂感和低頻的聽感的方案其實很早就有。只是有的成功有的失敗。
索尼的第一代多單元動鐵,XBA-4,如今可能很少有人聽過了,這是一款綜合評價非常糟糕的動鐵旗艦。在4單元裡可謂賣得最便宜的大廠耳機。它的三頻銜接幾乎是入魂級別得差勁,高頻、中頻充斥著奇怪的金屬感,顆粒感也很重,但是,它的低頻缺非常棒,彈性十足,飽滿且相比動圈層次清晰。我覺得XBA-4的低頻聽感,單獨拿出來可以遠超當時的威士頓W4、舒爾W530等旗艦,更不要說音特美單單元的小四了。
動鐵耳機還有一種解決多單元銜接和低音質感的方案,就是做減法,案例是傑士X10。不過這種辦法犧牲了多單元動鐵帶來的優秀的延伸和下潛,換來的是一個暖糊的聲音,確實更像動圈但也帶來了太多缺點,因此不考慮展開討論。儘管之後的確出現過QDC海王星,但海王星依然只是個放在1000價位的耳機,上不了HI-END的大雅之堂。
Fitear的TOGO!334,是第一次讓我見識到了,什麼叫“動圈味道的動鐵”的耳機。它的聲音特點就是突出的中頻,飽滿的低頻,甜美的高頻,銜接上也沒有明顯割裂感,確實讓我見到了“鈔能力”帶來的與眾不同,因為其實TOGO!334出得很早,只是很少有人接受它活性般的價格……
到了索尼再一次推出多單元入耳式純動鐵單元的IEM-M9的時代,多單元動鐵耳機的低頻、三頻銜接的問題基本已經被解決了。M9帶來了比起Z5時代明顯更加均衡的聲音表現,高頻解析不錯,但不會顯得乾冷、低頻中頻下潛雖然有限,但不會缺乏飽滿和中性,M9已經是完成度不錯,聽起來沒有很重的“鐵味”的純動鐵耳機。但反觀這麼多年,動圈耳機去幹什麼了?
早就2010年,索尼就推出了EX1000,它顛覆了高階動圈入耳式耳機的解析度,帶來了更加清晰、層次出色的動圈,並且保持了動圈柔和的音色和猛烈的低音下潛,而且它的低頻並不是那種動圈常有的飽滿厚實的低頻,而呈現了一種快速、層次分明的瞬態,很多人聽了它,覺得它的低頻風格更接近動鐵……
森海塞爾的IE800同樣也是顛覆了上世代IE80暖糊的聲底,把聲音的解析度和層次感做強,反而丟失了IE8世代那種優雅的聲線和雄厚的底子。動鐵在想辦法把聲音做厚……動圈卻在想辦法彌補過去“暖糊”的印象……
一直迭代到近些年的拜亞謝蘭圖,差不多才兼備動圈的那種寬鬆感,並且保持高解析度的聲音。其實要我說,追求層次感、密度感、解析度,的確還是更高階的多單元動鐵更有優勢,但毫無疑問,多單元的動鐵也開始追求在解決了頻響問題和銜接問題之後,追求寬鬆聽感的趨勢。
當然,也有廠家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如最近聽過達音科的SA6,就是鐵味十足的動鐵耳機,聽感刺激,強調分離、中頻甜美、當然,低頻的聽感比過去時代要好不少,整體素質上去了,聽感上多少追求一部寬鬆。
我要說的就是,技術在進步,如今多單元動鐵也可以模仿動圈的音色,例如Fitear,它家的動鐵總是沒有什麼鐵味……LE家也有多單元動鐵是“模擬味”的,索尼的M9還說不上模擬味但已經沒什麼鐵味了。而動圈早就開始模仿動鐵,EX1000就是例子,而索尼也不是第一次用動圈去做出動鐵的感覺。當然也可以像一些廠家是刻意保留了動圈溫暖寬鬆的調音……
換言之,只要聲音是你喜歡的,無所謂動圈還是動鐵還是混合單元。但單個單元的動圈,要做出犀利的解析,還要保持寬鬆大氣的聽感,甚至還要做到動鐵的細緻入微,其實是很難的,動鐵靠多單元分頻,相對容易實現寬鬆的聲音和完整的頻響……所以動圈更加考驗調音技術,動鐵要達到高素質相對簡單。但你喜歡哪種聲音,倒也未必取決於單元是動圈,還是動鐵。只要你願意多嘗試,我想一定可以找到動鐵聲音的動圈,或者動圈味道的動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