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變懶”
不僅僅是性情的改變
變化的背後
還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在外工作打拼的朋友回家看望父母時發現,曾經勤快的爹媽,飯菜越做越簡單、家不收拾、話不多說、門也很少出,不是坐著就是躺著……年邁的父母變得越來越“懶”了。此時做兒女的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幫助老人作出改善,必要時應及時陪老人到醫院就診檢查。
■懶得吃:關注吞嚥功能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周筠:進食慢、喝水嗆、流口水,這或許是吞嚥功能有障礙了。吞嚥障礙最常見的病因是腦卒中。另外,腦癱、中年老年的其他腦血管病變,以及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病等認知障礙疾病,也可能導致吞嚥障礙的發生。吞嚥障礙帶來誤吸和嗆咳使得患者營養攝取減少,嚴重者會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若家中老人經常在吃飯、喝水時嗆咳,進而出現不願進食的情況,要提高警惕,及時帶老人就醫。
■懶得動:死亡風險更高
韓國一項針對110多萬老年人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怎麼進行體力活動的老人患心臟和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27%,而每天保持足夠活動量的老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了11%。60歲以上的老年人應該多做運動,以預防心臟病和中風。對於有殘疾和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也是如此。研究中的運動建議包括:每天3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快走、跳舞、園藝,或每天2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跑步、快速騎腳踏車、有氧運動。
■懶得整:囤積症要醫“心”
心理諮詢師喻進:家裡舊物不愛扔,垃圾還總往家裡撿,房間裡臭氣熏天,無處下腳……對老人來說,囤積廢舊物品能獲得低成本的安全感。有囤積症的孤獨老人,往往缺乏與他人的交流,將精神寄託在囤積物上。只有讓他們體會到被關心與被愛,才能促進他們對物品態度的轉變。
建議家人和老人耐心溝通,並一起妥善處理舊物:轉賣、捐贈閒置品,讓老物件繼續發揮效用,這相比於直接扔掉,會讓老人更易接受。如果老人囤積行為已嚴重影響了老人生活,影響到和家人關係,或帶來家庭衛生、生活隱患等其他問題時,應及時帶老人到正規醫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門診就診。
■懶得說:關注心理問題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汪天宇:老人變得沉默寡言或情緒不振時,需考慮是否是情緒病、抑鬱症狀。老年抑鬱症患者,往往不是以典型的抑鬱情緒症狀為主,而是較多以乏力懶動等軀體不適的主訴為主,這時如果過分關注於老人對軀體的主訴,將解決軀體問題作為關鍵,往往容易忽視背後真正的心理問題。
隨著老年人社會地位的改變、經濟收入的減少、社交活動的受限、健康活動的下降等,易出現空虛感、孤獨感、無愉快感、能力喪失感,而老年人的這種抑鬱情緒會更容易在軀體上表現出來比如不願出門,總是想躺在床上,和家人說話也少了,經常發呆。如果出現上述症狀,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據健康時報)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