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陳皮,它具有很好的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效果,是一味臨床常用的調治疾病或養生保健的中藥。陳皮,是小喬木橘的成熟果皮。但是從採摘的成熟橘子剝的新鮮橘皮到臨床使用的陳皮,可不只是晾曬、乾燥那麼簡單。
我們常用的陳皮主要分為川陳皮和廣陳皮兩大類。一般從採摘的成熟橘子剝的新鮮橘皮,要經過清洗、切片或條、晾曬,後再經三蒸三曬,然後在通風乾燥處放置三年以上等多道製作工藝,才能成為我們臨床常用的調治疾病或養生保健的陳皮。
這個過程就是中藥的炮製,也稱炮炙、修治、或修事。我們常用的中藥一般來自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我們臨床一般不直接使用生藥材,而是要將這些生藥材進行一般清洗、修治、特殊處理等,使得這些藥材既能充分發揮其療效,又能避免或減輕不良反應,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臨床用藥的目的,我們把這個過程就稱為中藥的炮製。
大家看過中醫,如果到過百年老字號中藥店同仁堂抓過藥,想必看見過掛在同仁堂店門口的對聯,“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幅對聯不但見證了同仁堂這家三百年老中藥店鋪的成長經歷,也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傳統中醫中藥人在選擇、炮製中藥過程中謹慎小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因為中藥炮製是否得當,不但關係到中藥的效果,少數毒性和烈性藥物的合理炮製,也是確保用藥安全的重要措施,如果炮製或者使用不當,有時候甚至性命攸關。
古醫典記載有這麼一病案,有一位咳喘病人請了一位當地有名的老中醫來看病,老中醫給他仔細號脈診斷之後,按辨證的結果給他開了藥方,誰知幾付藥下肚,他的病情非但沒有見好,反而出現渾身大汗淋漓,身體越加虛弱,病情很快加重,不久便一命嗚呼。病人家屬一怒之下便將這位老中醫告到了官府。縣太爺也是一位略懂醫的人,他拿起藥方仔細研究,發現藥證對路,用藥並沒有出錯,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最後,他把病人用過的藥渣拿來查驗,發現其中的麻黃用的是生麻黃,而並非原藥方中開的炙麻黃。原來是藥房抓藥的人出了錯,把原藥方中的炙麻黃抓成了生麻黃,最後導致了嚴重後果(生麻黃功效偏於發汗解表,而炙麻黃,則是生麻黃經過炮製以後的產物,對於止咳平喘有良效)。
唉,其實,在當今社會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醫療事故或悲劇也時有發生,或者由於醫者的醫療水平,或者由於醫者的疏忽大意,或者由於一些醫療流程不夠完善等等原因。
“人之所寶,莫寶於生命”,醫療行業是確實是一個特殊行業,是一個事關最寶貴的人的生命的行業,所有涉醫者哪怕只是藥房抓藥的郎中當需謹慎!謹慎!再謹慎!也難怪大醫孫思邈一再告誡,“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另外,我還經常想,如果上面那位古人患者和家屬認得生麻黃和炙麻黃的話,那麼這個醫療事故或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如果當今社會我們患者和患者家屬也懂得一些醫療常識,懂得一些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的知識的話,也許也會有助於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醫療事故,甚至會少患病。這也是我這些年常在工作之餘寫一些健康科普類書籍或文章的原因或動力吧。
下面,我就講講傳統中藥炮製的一些知識。
關於中藥“炮製”的起源
查閱古代文獻,便可知,“炮”是指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制”則代表更為廣泛的加工處理技術。中醫講究“辨證論治”,這所謂的辨證論治,就是根據患者臨床所呈現的證候的不同,用不同性味和功效的中藥配伍組成方劑,補偏救弊,調和人體臟腑氣血,達到調治疾病或養生保健的目的。
可是,新鮮採摘下來的中藥藥材,或者具有毒性,或者含有雜質,或者某種特性和功效偏勝,或者治療範圍比較侷限,或者形狀不利於貯藏、保護和服用,並不能完全適合臨床用藥的需要,這該怎麼辦呢?我們的先輩們,從食物的加工處理中首先獲得了靈感,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明了一整套豐富多彩的製藥加工技術,使得這個難題得到了解決。將中藥生品脫胎換骨,它打上了我國傳統中醫中藥文化的深刻烙印。
傳統中藥炮製圖
歷史上三部重要的中藥炮製專著
在我國中藥炮製學的發展歷程上,有關典籍數不勝數,其中有三部專著最最重要。
雷斆(xiào)的《雷公炮炙論》
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第一部中藥炮製專著 《雷公炮炙論》問世。該書記載了約300種藥物的炮製方法與技術,在前人炮製技術的基礎上,又將整個中藥炮製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其中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培、炮、煅、浸、飛等。其中蒸又分為清蒸、酒浸蒸、藥汁蒸;煮分為鹽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為蜜炙、酥蜜炙、豬脂炙、藥汁炙;浸分為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藥汁浸、酒浸、醋浸等,為臨床用藥的中藥炮製提供了重要的寶貴經驗和方法,其中的許多炮製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雷公炮炙論》
繆希雍的《炮炙大法》
明代繆希雍的《炮炙大法》,這是繼《雷公炮炙論》後的第二部關於中藥炮製的專著。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繆希雍結合個人經驗,分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穀、菜、人、獸、蟲角等十四類,記述了439種藥物的炮炙方法,總結了中藥炮製大法十七種。對於炮製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炮炙大法》
張仲巖《修事指南》
清代,張仲巖的《修事指南》同樣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各家本草著作中有關中藥炮製的文獻資料,記載了232種藥物具體的炮炙方法,是非常實用的中藥炮炙專著。堪稱我國第三部炮製學專著。
《修事指南》
中藥炮製的原理
中藥炮製為什麼能改變各種藥物效能呢?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起作用?其實,中藥炮製的原理非常簡單,它運用的仍然是我們傳統中醫理論中“亢害承製,制則生化”的原則。用通俗的話來說,那就是藥物有了偏性,並不能完全適應臨床用藥的需要,這時我們就需要採取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改變其偏性, 制約其不能適應臨床的,同時突出臨床需要的那部分效能。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藥生白朮生品雖能補脾益氣,但其性壅滯,服後容易導致腹脹,而把生白朮炒焦後即炒白朮,不僅能能補脾益氣,而且同時去除了它壅滯的效能,又能開胃促進食慾。
常見中藥炮製的方法
傳統中藥炮製的方法有很多種,總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制霜(如西瓜霜)、發酵(如神曲、淡豆豉)、發芽(如麥芽)等。
修治,如挑揀、刮、刷、剪、切片、粉碎等。
水制, 是將藥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處理,使得藥物潔淨、或者變軟易切片,或使得礦物類藥物變得純淨、細膩,同時能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作用等。通常包括洗、淘、浸、潤、漬、醃、水飛等。
火制, 是藥材直接或間接(或加入其他輔料)放置火上加熱處理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把質地堅硬的藥物,使之變得脆、酥便於製劑,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容易發揮藥效,防止藥物的黴變,還能使少數有毒或藥性猛烈的藥物,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常主要採用炒、煨、炮、煅、煉、烘、焙、烤等火制方法。
水火共制,則是結合水火兩種方法,常見的有炙、煮、淬、蒸法等。看來這傳統中藥炮製的學問可真是不少。
附:部分常用不同炮製方法的養生中藥功效比較
1、山楂,常分為生山楂和炒山楂(或焦山楂)。
生山楂,就是在秋季採摘成熟的山楂果,洗淨、切片、乾燥即可,具有行氣散淤、消食化積的功效。而炒山楂(焦山楂),是把生山楂再進行炒制,其消食益胃功效增強,而其行氣散淤則基本喪失。因此,臨床中用於消食益胃 時多用炒山楂(或焦山楂),而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調治或養生保健則多用生山楂。
生山楂和焦山楂圖
2、地黃,常分為生地黃和熟地黃。
生地黃,就是在秋季挖出草本植物地黃的根,然後洗淨、切片、乾燥即可,其性寒味甘苦,長於清熱涼血。而熟地黃,是把生地黃用黃酒反覆蒸曬後,就為熟地黃,其性轉化為微溫,其功效則以補腎養血見長,如在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和益氣養血的八珍湯中都用的是熟地黃。
生地黃和熟地黃圖
3、何首烏,常分為生何首烏和制何首烏。
生何首烏,就是在秋季挖出草本植物何首烏的塊根,然後洗淨、切厚片、乾燥即可,能瀉下通便。而制何首烏,就是把生何首烏用黑豆汁蒸熟曬乾後,就為制何首烏,其長於補肝腎、烏髮益精血,而其瀉下作用基本沒有了。
生何首烏和制何首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