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故宮,大家自然想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但在臺灣,也有一個故宮博物院,而且館藏了相當數量的珍貴文物,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怎麼來的?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大舉入侵中國,1933年1月,山海關陷落,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北將重要文物南遷,分批運往上海。
到1933年5月,有約20萬件文物運抵上海,它們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1936年又運至南京。1937年7月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進攻中國,並於8月進攻上海,為了安全,這些文物又輾轉運往四川、重慶儲存。1945年抗戰勝利後,於1947年運回南京。
文物南遷路線圖
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國民敗局一定,從1948年開始,當局又將這些南運文物中精華運抵臺灣。1965年國民黨當局新建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執行,收藏和展出的文物總計70件,包括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琅、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於場館限制,只能經常有5000件左右的文物展出,如果按照展品每三個月五千件、每年兩萬件計算,這裡的70萬件藏品,要展出一次,需35年。所以其收藏量還是非常巨大。
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01 西周•散氏盤
散氏盤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並稱"四大國寶。散氏盤高20.6釐米, 直徑:54.6釐米,重21.312公斤。盤上有銘文共357 字,記載了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
散氏盤出土於康熙年間,嘉慶年間作為貢品由皇室收藏。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02 西周•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53.8釐米,道光年間在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抗日戰爭時期,差點被日本擄走,1946年,商人陳永仁將鼎此鼎捐給政府,由臺北故宮典藏並展示。
毛公鼎有銘文497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多的。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03 清•翠玉白菜
翡翠白菜,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用一整塊翡翠雕成,以翠玉自然的色澤刻出綠色的菜葉與白色的葉柄,把灰白的部位雕琢成菜幫,菜葉上還雕出兩隻昆蟲,寓意"多子多孫"。
這棵翡翠白菜與真實的白菜一樣大小,滋潤新鮮,鮮活欲滴。
04 清•東坡肉形石
東坡肉形石,長5.73釐米,寬6.6釐米,厚5.3釐米。是蒙古王爺獻給康熙的貢品。
東坡肉形石是類似瑪瑙的石頭,經過漫長歲月的累積,呈現出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形成了這件東坡肉形石,它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的展現都極其逼真,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
05 宋•汝窯天青無文橢圓水仙盆
汝窯是宋徽宗時期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汝窯的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即藏有約二十件,其中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體簡雅大方,由於重複施釉的關係,釉層略具厚度,並帶有流動性。釉層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與質感的細膩變化,充分展現了宋代制瓷工藝的高超。
06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被古人稱為“天下法書第一”,它與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被乾隆合稱為“三希”,是乾隆最喜愛的書法作品,乾隆為此專門修建三希堂來珍藏它們。
《快雪時晴帖》為唐代摹本,它筆法雙鉤精細,淡墨填廓,基本體現出原作的生動活潑之筆意。此書法或行或楷,或流而止,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其筆法圓勁古雅,字字都表現出悠閒逸趣。
07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行草作品,它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安史之亂中他的侄子季明為安祿山所殺,他極度悲憤,難以自持,信筆而寫出了這曠世傑作。
《祭侄文稿》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揚,筆勢圓潤雄奇,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唐代書法作品。
08 宋•蘇軾《黃州寒食帖》
《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此帖原收藏在清廷內府。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此貼流落民間,後又流入日本。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從日本重金購回,現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09 五代•趙幹 《江行初雪圖》
《江行初雪圖》為絹本水墨設色 ,長25.9釐米 ,寬376.5釐米,描寫了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時候的情景。
畫中人物神態生動,江水水紋用尖細的線條繪成,一絲不苟。石頭及樹木大多用老硬的皴法與墨染渾融,表現出一種痛快淋漓的情趣。
10 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一幅絹本墨筆畫,長206.3釐米,寬103.3釐米。該畫描繪的是北國景色,重巒疊嶂,雄深蒼莽。瀑布在高山深壑間,成一條線般飛洩而下,隱沒在雲煙飄緲的深淵中。
11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這幅畫是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此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曾被一燒為二,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部分叫《無用師卷》。另一部分藏於浙江博物館藏,叫《剩山圖》。
12 宋•國子監刊本《爾雅》
《爾雅》一部字典性質的經書,本刊本由南宋國子監刊印,儲存得相當完整。時至今日,五代與北宋的刊本已不可多見。這部南宋時代的《爾雅》是珍貴的孤本。
這部《爾雅》的字型端正有力,版面寬大疏朗,又稱為宋刻大字本,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三、臺北故宮文物不抵北京故宮
人們普遍認為,故宮南遷文物都是精品,國民黨敗退臺灣前,將最珍貴的文物都掠到了臺灣。實際上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臺北故宮雖有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超過了150萬件。遷臺的文物以青銅器、玉器和書畫為主,但北京故宮文物更加全面。兩岸故宮藏品,北京故宮不僅藏品遠遠多於臺北故宮,而且總體上精品也多於臺北故宮。
清朝滅亡後,溥儀將1200餘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大部分流落中國內地。新中國成立後,相當一部分重新回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帖》等。
文物南遷後,北平故宮所留文物相當多,也有不少珍品,因戰爭形勢變化,南遷的大部分文物,最終留在了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