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生命的延續基本上只有指個體層面的生命延續,而對中國文化傳統而言,生命的延續除了指個體自身生命的延續之外,還帶有很重的家庭生命延續的意味,這也是“傳宗接代”的本意。血親關係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基礎。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子嗣,血脈就得不到傳承,就沒有人會繼續施行對祖先的敬禮,而“香火中斷”在中國被視為最大的不幸。傳宗接代是為了“香火”不滅,而要承續“香火”,就必須有祭祀祖先的後代,子孫越多說明家族“香火”越旺。
家庭本位的思想成為中國生育文化的一大特點。孟子更是把是否生育子嗣提升到了孝的高度,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點。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傳宗接代成為人生的第一要務和主要使命,這個觀念已經內化到心靈深處,一些人甚至把生育上的成就看作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功。而“永久性失獨”則意味著子嗣傳承徹底結束了,這對於生活在“傳宗接代”這一傳統文化氛圍裡的失獨父母而言,其哀痛和喪失是任何東西都彌補不了的。
一般意義上,傳宗接代即是要求子女將父祖傳承下來的血脈和家業續接下去,而且只承認兒子在傳宗接代中的作用。 按照這種文化傳統,有兒有女者,只賦予兒子繼承權;有女無兒或無子嗣者,則要過繼嗣子,以承繼家業,延續香火,稱為“立後”。如果某人沒有兒子,他就會從子嗣較多的兄弟那裡過繼一個兒子奉養香火,以繼續自己這一支血脈的傳承。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中國人會歷經千辛萬苦要生一個兒子。父母除了指望兒子將來為自己養老之外,還指望他傳宗接代、繼承家業。這種觀念同時也造就了“多子多福”的傳統生育文化。子孫多,“香火”自然興旺,同時還可避免因有子女早逝而導致“無後”。
生育子嗣是中國人追求不朽、實現生命永恆的基本途徑之一,也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這種生命觀甚至被直接表述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無兒無女或有女無兒便意味著“無後”或“絕戶”,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中國的一些地方甚至把女效能否生育以及能否生男孩作為衡量她們一生功績的標準。從這個方面來看,失獨父母喪失的不僅有自己生命的延續,還有家族“香火”的傳承,甚至還有生命的意義。受這種傳統觀念影響越大的失獨父母,所體驗到的痛苦和打擊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