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蘇軾的《水調歌頭》,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便是被譽為千古中秋詞第一的“明月幾時有……”,實際上,蘇軾用《水調歌頭》寫下的作品不少,其中膾炙人口的佳作也頗多,比如他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一詞,將寫景、議論、抒情熔於一爐,讓我們欣賞快哉亭美景的同時,也感受到蘇軾那種曠達瀟灑的氣度,末尾兩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更是被無數人所喜愛的千古名句。
蘇軾在《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這首詞中,提到了平山堂,說“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顯然,蘇軾是想用平山堂的美麗,來表現快哉亭的絕佳,或許在蘇軾的印象中,快哉亭是可以媲美平山堂的,由此也可見,蘇軾對平山堂是情有獨鍾的。
揚州西北的平山堂,是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在揚州任知州時建造的,登上平山堂,放眼望去,江南秀美的山水景色盡收眼裡,煙雨迷濛的江南美景,猶如仙境。
而在平山堂建成一個世紀後,依然是文人才子喜愛登覽的勝地,所以當南宋才子方岳登上平山堂,俯瞰山河美景時,不禁想起先賢們的瀟灑氣度,於是思潮如湧,以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詞的韻腳,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方岳進士及第後,曾歷任多個州的知州,而且有感於祖國南北分裂,頗有收復中原的志向,在這首詞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詞人那種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這又給全詞增添了一抹悲壯之美。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蓴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開篇展現了一幅江南秋景的秀美,“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僅用十個字便將江南秋雨和晴天統一了起來,頗具特色,用“碧”來形容雨色在詩詞中並不常見,尤其是秋雨,因為印象中秋天的主基調是黃色,但這正是詞人的巧妙之處。要知道江南的初秋,仍然是一片青綠的,經過雨水的沖刷,無疑變得更加碧綠晶瑩,所以等到天氣轉晴的時候,山色便顯得更加美好了。
南方的秋不如北方的那麼肅殺,但詞人卻說,“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還要因秋思而借酒消愁,那麼詞人的悲秋的原因,自然不是因為景色了,而是因為江南江北的分裂,江南景色雖好,但卻是偏安一隅,而放眼江北,全都淪於敵手,國家不全,如何能不悲傷?所以詞人只好借酒消愁。
其實除了中原未復的愁思外,詞人的愁中,還有自身漂泊的無定,“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蓴羹一夢,無語寄歸鴻”,詞人常年在外漂泊,一葉扁舟穿梭於重重蘆葦之中,可見飄泊江湖的羈旅之情,故鄉的菰菜蓴羹也只能在夢中去回味了,詞人的這一番鄉愁,也只能透過默默無言地目送鴻雁南飛來寄託了。
接著兩句“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又回到中原尚未收復的感情上來,詞人喝醉後,身在平山堂上,醉眼遙望北方的黃河、洛水,自然縹緲不可及,只能在夕陽中空自遺恨,這是一種家國的沉痛感,讀來煞是感人。其實詞人漂泊江湖,也是因為中原未復,自己心中有這份統一的理想,自然要奔走忙碌,為統一之事業貢獻一份力量,也為自己的人生成就一番功績,這與他漂泊江湖,是相輔相成的。
下片開頭三句,寫放眼平山堂所見之景,“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洲渚之外,山色昏冥,山峰好像是斂起了眉頭,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移情於景,實際上是詞人自己的愁情罷了。
於是詞人緬懷起了先賢,即和平山堂關係密切的歐陽修和蘇軾,“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前半句是借用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典故,“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足見光陰荏苒,人生短暫的悲哀,曾經風流儒雅的歐陽修和蘇軾,如今也羽化登仙,不禁令人為之一嘆!
接著三句,繼續抒發了人生短促難料的感情,“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楊柳”已非,“煙雨”依舊,英雄豪傑們,尚且隨著時光流逝而漸漸磨滅,更何況你我這樣的普通人?登臨懷古以抒情,幾乎是詩人們一個永恆的主題,方岳此處,亦是如此。
然而,現實終究是現實,緬懷完先烈之後,詞人一聲長嘯,又要孤獨地上路了,“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這真有一種悲壯的美感,茫茫天地之間,只有詞人一聲浩嘆,嘆息過後,匹馬西風,義無反顧地繼續踏上人生的旅途,哪怕前方西風勁烈,這種堅毅的韌性,大有一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壯闊!這兩句,亦因這悲愴的美感,成為了千古流傳的名句。
方岳這首詞,透過描寫平山堂的秀美景色,緬懷了先賢,寄託了自己的家國之情,充滿了一種悲愴的美感,尤其是末尾兩句,那種直麵人生孤獨和苦難的勇氣,不禁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