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能稱得上聖人的屈指可數。但是西周這麼一個王朝,立國之時,一家出了三個聖人,再加上朝堂裡另外一個聖人,一時竟然出現了四個聖人並列,並且是齊心合力,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
下面無需贅言,直接介紹:
第一位聖人是周文王姬昌。
商紂的“炮烙之刑”是眾人皆知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刑罰是怎麼被廢除的。姬昌為了讓紂王廢除這個殘酷的刑罰,獻出了洛水之地,以換取這個刑法被廢除,得到天下稱頌。
這個事兒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沒那麼簡單。姬昌是一心想要爭取天下的,結果為了制止紂王的暴政,拿出自己最肥沃的土地去交換,這可是實實在在的核心地盤。
這個做法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強了紂王的力量。歷朝歷代都沒有這個做法,只能說姬昌的格局足夠大。
“禮賢下士”這個詞就是來源於姬昌,姬昌求賢若渴,拜姜子牙為軍師的故事無人不知。 不僅如此,楚國的先祖鬻熊、著名的史官辛甲,文物兼備的太顛、散宜生、閎夭等人也紛紛歸附姬昌。
姬昌還勤政愛民,初步建立井田制,有閒暇便親自參加農業生產下田幹活,深知民間疾苦,大力發展農業。
哪兩家因為爭搶獵物發生矛盾,姬昌就把自己的收穫送過去。哪兩家因為田地邊界鬧矛盾,姬昌就把自己的地送給雙方作為補償。沒有過多久,大家都開始以此為恥,再也沒有這種矛盾了。
姬昌的這個做法也開始向外影響。 虞國和芮國因為邊境土地糾紛發生矛盾,鬧得不可開交,兩家於是去找姬昌主持調解。
結果進入周國內後發現周人勤於耕作、互相謙讓,一派和諧的氣象。在周國壓根不可能有他們兩國存在的矛盾,兩國人自己都覺得非常慚愧,各自回國互相讓地,矛盾自動解決。
各國聽說之後有了矛盾紛紛找姬昌調解,這相當於把自己的執法權主動上交給了周國,於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西伯。
姬昌被紂王囚於羑里,終於有點空閒時間,又利用這個機會做了《周易》,將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成為儒家哲學體系的根源。
第二位聖人是周武王姬發。
姬發即位後以姜子牙為軍師、周公旦為太宰,勵精圖治。
第二年姬發發起了著名的孟津觀兵,打出周文王的牌子,自己作為太子身份出師,各路諸侯紛紛率兵參加,並極力勸武王出兵滅商。武王和姜子牙商議後認為時機不成熟,大會諸侯之後撤兵。
隨後商紂把比干挖心處死,微子也隱居避難,箕子裝瘋賣傻。武王和姜子牙、周公旦商議之後認為時機成熟,開始伐紂。
武王即位後的第四年,武王進行總動員,號稱八百路諸侯參加,一共5萬大軍。
這裡有個插曲:著名的賢士伯夷與叔齊兄弟均為孤竹國公子,為了避免與兄弟爭奪君位,又聞姬昌善待老人之名前來投奔,恰恰姬昌病死,武王出師。
二人跪在馬前諫阻,說姬昌去世姬發作為兒子,姬發不去守喪反而出兵是為不孝;紂王是君主姬發是臣子,以臣弒君是為不忠;把姬發罵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武王的左右非常憤怒要殺二人,姜子牙認為伯夷叔齊都是賢人,不該殺害。於是武王給二人高官厚祿,頤養天年。
但是二人均推辭,不食周粟。在箕山之上采薇為生,就是吃苔蘚、花草和樹皮,最終雙雙餓死。
武王在姜子牙和周公旦的左右護衛下,在孟津舉行大規模的誓師大會,發表了著名的《牧誓》這個戰爭動員演講,歷數紂王荒淫無道,自己是代上天出征,是仁義之師,是要拯救天下於危難之中。
不要小看了這個儀式的重要性。這個誓師大會被稱為“仁義之師”,是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平定禍亂而發動的戰爭。周朝取代商朝是上奉天意、下迎民心的舉動。
這這裡武王為什麼是正義戰爭、什麼是王朝的合法性做出了標誌性的解釋,這種觀念是作為標準答案一直延續至今的。也是對伯夷叔齊、甚至姜子牙這些質疑之人做出的回應。
接著大軍勢如破竹,一路打到牧野,紂王臨時組建的部隊臨陣倒戈,紂王自焚而死。
武王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地,將自己三個兄弟蔡叔、管叔、霍叔封在殷地周圍,史稱“三監”。
然後回到鎬京,舉行大規模的慶典,宣告周朝正式取代商朝。馬放南山、兵戈入庫、天下太平的說法就是來源於此。
由於武王第二年就病死了,為政舉措主要是承前啟後的性質。但是在這短短四年時間內,武王前期勵精圖治、中期消滅紂王、後期託孤周公旦,可以說這個承前啟後的每一步都堪稱完美。
第三位聖人是周公旦。
賈誼對周公旦有非常經典的評價:“文王有大德而無功,武王有大功而未治,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乃黃帝以下第一人。”
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在世的時候是太宰,也就是宰相的位置。武王死後年僅13歲的成王即位,周公是託孤大臣。
由於成王年幼不能理政,周公是代天子行政。這導致了“三監”也就是武王其他三個兄弟的強烈不滿,他們攻擊周公有篡位之心,勾結武庚發動叛亂。
同時成王和一同輔政的召公也對周公有了疑慮之心,一時天下人心惶惶。這就是“周公恐懼流言日”典故的由來。
這無論是對成立不足一年的周朝、還是對剛剛執政的託孤大臣周公來講,都是極其嚴峻的考驗。
周公首先對成王作出敦敦教誨,接著與召公促膝長談獲得理解,首先解決了內部問題。讓召公鎮守後方,自己與姜子牙率兵平叛。
經過三年激戰,周公不僅平定了三監之亂,還剿滅諸侯50餘國,消滅了商殘餘勢力。
隨後周公營建東都洛陽史稱成周,建立成周八師約2.4萬人,作為王朝的主要機動力量。而鎬京的宗周建立六師,約1.8萬人,作為王朝的預備支援力量。
接著將姜子牙封在齊國鎮守東方,召公封在燕國鎮守東北,自己封在魯國鎮守東南,作為分封制的核心。隨後又一共分封姬姓宗室55國,異姓功臣和三皇五帝后裔16國,完善了分封制。
分封制實際上就是以天子的名義給予委任狀,諸侯帶著委任狀和自己的部曲去封國打天下。
諸侯帶的自己人住在國都以及近郊,所以被稱為國人。而封國被征服者主要住在遠郊和鄉野,所以被稱為野人。
國人與野人長期鬥爭與融合,最終在春秋戰國融為一體,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基礎。關於分封制我前面有文章詳細介紹可以檢視。
周公還建立了完善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度。
周朝之前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並行,這種制度眾多兄弟和兒子都有繼承權,為了爭奪君位常常爆發戰亂,所以是不可取的制度。
而立賢的制度看起來合理,但是什麼叫賢是有極大爭議的。人嘴兩張皮,咋說有理。穩重也可以說成傻、聰明可以說成奸詐、仁義可以說成迂腐,實際上沒有可操作性,同樣會引發極大爭議。
而嫡長子繼承製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首先位置是明確的,就是正妻生的長子,老大早死老二就是嫡長子,沒有嫡長子正妻可以收養個庶子做嫡子。實在沒有兒子了宗族裡面挑選是最後選項。
其次嫡長子是有強大後援的,古人講究門當戶對,能作為正妻說明其家族也是非常有實力的,也能保證繼任者有足夠的實力坐穩位置。而庶子家族沒有實力,很容易被實權派玩弄於股掌之中。
嫡長子在宗法制中被視為大宗。其餘的就是小宗,位置自動降一級。天子的小宗是諸侯、諸侯的小宗是卿、卿的小宗是大夫、大夫的小宗是士。
在一個家族中大宗只有一個,這保證了繼承的延續性。但是小宗往往是若干個的,少則幾個、十幾個,多則幾十個乃至上百個。不要低看這幫貴族的生育能力。
這龐大的小宗則保障了家族的發展性,哪怕是天子,六代之後也成了普通計程車了。這些普通的國人好歹也是自己人,自然是越多越好,可以成為支撐力量,對野人是越來越佔優勢的。
與此同時,經濟上的井田制也建立起來了。
一個“井”字是9塊百畝之田,周代百畝約7000平,相當於今天的十畝半,可供一個勞動力耕作。中間的一塊是公田由國人享用,國人的主要職責是當兵。周邊的8塊是私田,由野人耕種,野人需要付出的就是先把中間公田的活幹完了才能幹自己的私田,提供的是勞動力。
這樣國人數量雖然少,但是國人與國人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是有密切配合的,並且他們掌握著軍隊。野人雖多,但是軍事力量被限制,地盤也被切割了。
這種制度我們可以基本分析出當時國人與野人的數量比是1比8,超出這個比例的野人很有可能就不在當時的封國之內。隨著國人數量的增長,他們就需要繼續擴大地盤。
同時周公還確立了周禮,以禮樂治國。
周禮中是包括官學的,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出現系統性的官方教育系統。我認為意義比孔子私學要大得多。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文化制度,但在我看來這不僅是文化,更重要的還有經濟意義,是一種稅收制度。
野人以耕作公田的方式供養國人,國人則當兵負責治安。同時士向大夫進貢、大夫向卿進貢、卿向諸侯進貢、諸侯向天子進貢。而反過來上一級也對下一級進行賞賜。
這是把地租、勞役、稅收、貿易、軍事、政治等多重行為都包含在親屬關係的活動中。
本來是收稅的,周禮把他規定成晚輩去看長輩,你不得送禮嗎?而且我不讓你白送,我還會回送給你一些東西、互通有無,這實際上又是一種貿易行為。
本來是打仗的,周禮規定中是你這孩子不孝了,我帶著長輩和兄弟們來教訓你這個不孝子孫的,這樣戰爭也不會那麼殘酷了,而且雙方都容易下得來臺。
這種做法的最大好處就是和諧,用低成本來解決問題。直到今天我們也延續著這種傳統,西方人把國叫做country,是單純國的意思。而我們一直稱國為國家,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西方國家是契約關係,一切按照約定和條文來。我們的國家是一家人的關係,講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講究和諧,講究共贏,誰也不能虧了誰。
周公輔政七年,期間是”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勤勤懇懇的主持政務。曹操也作詩稱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在成王20歲的時候,周公舉行盛大儀式還政於成王。而成王也不負周公長期教誨,成為一代明君,與後世的康王時代並稱為“成康之治“。
第四位聖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
姜子牙姓姜,此處有說法說姜子牙是羌人,古時姜羌不分是一個字,因為封地在呂所以是呂氏,名尚、字子牙。因為文王盼望得到賢人輔佐,終於得到了姜子牙,所以又被稱為太公望,太公是老人的意思。
姜子牙主要有四大功績:
第一是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強大周國,消滅商朝。
姜子牙作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兩代軍師,是西周強大,到武王伐紂的總參謀長,一路下來戰功赫赫。這些功績被演繹成《封神榜》,世代傳頌。
第二是輔佐周天子和周公,東征平叛。
周公輔政時期,姜子牙身為太師,一方面承擔教育天子軍事的任務,同時作為周公的副手,平定“三監之亂”,並繼續東征剿滅諸侯50餘國。
第三是建立並鞏固發展齊國。
平定叛亂之後,姜子牙被封在齊國,承擔鎮守周朝東部的重任。姜子牙入鄉隨俗、因地制宜,迅速穩定了齊國的局面。
接著姜子牙勵精圖治、富國強兵、重視商業,讓齊國迅速發展,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第四是著述《太公兵法》。
姜子牙留下的《太公兵法》是第一步系統性的兵書,張良就是號稱得到了黃石公的《太公兵法》而成為一代謀聖的。姜子牙本人也被譽為第一代武聖人,後面所謂的武聖人關羽和岳飛,如果知道自己取代姜子牙的武聖人地位,恐怕會惶恐的棺材板都按不住的。
經天緯地曰文,這是文王的諡號。克定禍亂曰武,這是武王的諡號。而周公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被譽為大德、大功、大治齊全的完美之人。姜子牙又是一代武聖人。
別的朝代出一個聖人都是不得了的事情,而姬昌、姬發、姬旦、姜尚,一門父子三聖人,一個朝內四個聖人,這絕對是空前絕後的頂配了。這個四聖的時代,也是幾千年來儒家提倡的完美社會,是一直被模仿學習的時代。
也正是這個頂級配置,讓中國在三千年前就建立了完善的封建制度,完成了從部落國家到家國天下的轉變,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基礎。
其他文明,包括南亞、中東和歐洲,都是一個民族消滅另一個民族,朝代更迭的同時連種族都被滅了。所以至今他們都是國,而我們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