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關於兕的記載很多,最有名要數論語"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猛獸出籠,龜玉盡毀。虎兕並稱,可見兕也是個狠角色。
早期典籍山海經、呂氏春秋、爾雅、左傳、晉書、說文解字等,多有兕的記載。兕出山海經,但不同於其他神物,兕真實存在過。
古人對犀牛概念很清楚,兕又是個什麼鬼,"犀兕"又作何解?自古語焉不詳。據古籍載,兕或為大型奇蹄目動物,通常認為,兕就是犀牛或雌犀,又有水牛說。
兕和犀牛、水牛並非同一物
①古說見端倪:
"犀兕虎熊"、"犀兕熊羆"之說常見於古籍。我們說"豺狼虎豹",不說"豺狼虎大蟲",因為大蟲就是虎。兕犀既並稱,可見不是同一物,但可能像豺狼一樣為同科野獸。
犀甲七屬,兕甲六屬……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丨周禮·考工記
意思說,兕皮甲要比犀皮甲質量好的多。很明顯,兕和犀根本不是一種大牛牛。
②造字有玄機:
兕,字頭為"凹",可推這種動物頭部或有顯著凹形特徵,從正面看,或如"兕"形。
我們常說的犀牛,生一大一小雙角,最顯著標志是前端大角,粗長堅實,突兀而威風。
如果兕就是犀牛,兕字頭為"凸"更合理,為什麼卻是個"凹"字呢?不按套路造字嘛。
③無證據證明兕就是犀:
無籍可證兕為犀之別稱,也沒有典籍記錄兕生雙角,至少在晉代以前無籍可查。
晉以前很多兕的客觀記載,之後文學踏上巔峰之路,感性文化興起,兕多以文化、文學形象出現,而非客觀生物志、地理志。唐宋好演義,多以訛傳訛,宋朝能把九尾狐傳到日本。
犀之雌者是兕丨唐·本草
兕是犀之雌者丨宋·遊宦紀聞舊聞證誤
唐宋"兕為雌犀"之說不可信,此說概源於文學矯情,有些想當然。古有"犀兕熊羆"之說。
熊為雄,羆為雌(熊)。假如,犀為雄,兕為雌(犀),如此,熊羆(pí)對犀兕(sì),高階完美!"兕為雌犀"當是唐宋文人假借熊羆之說。
④那麼兕是水牛?
此說見於今人研究,理由是"兕"字甲骨文和骨刻文,其頭部像牛。I have a question。
牛在商朝已是祭祀活動之首選,說明至少在4000年前,古人對牛已非常熟悉。水牛和黃牛膚色不同,模樣相似,配件並無差別,古人一看就知都是牛。先秦兩漢到魏晉那麼多學者,就這點事難道都看不出來,甚至說兕生獨角?古人一直說"兕像牛,沒說兕是牛。"
若兕為水牛,古人造字為什麼不是"牛"加"青(古載兕為青色),何必搞個奇怪的"兕"?古人又不是沒幹過,牡牲犢犛犄牯……
《爾雅》說"犀,似豕(豬)。"犀牛也是豬?牛頭和豬頭本來就很像,都是凸嘴大頭。
非洲雙角犀牛
兕和犀丨古籍記載
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丨山海經·海內南經
說湘水之南、帝舜墓冢之東,生活著兕這種獨角猛獸,形象如牛,青黑或深色之貌。這裡提及帝舜墓冢,或暗示兕此物非同尋常。
兕的關鍵詞: 牛狀,獨角,身青黑。
犀,似豕。兕,似牛丨爾雅
晉訓詁學家郭璞注: 犀似牛,豬頭,二角,大腹,卑腳三蹄,色黑……兕一角,色青,重三千斤。又說:兕如野牛,皮堅厚,可為甲。
西漢銅犀牛,雙角,同今天的犀牛幾無區別。可見古人對犀牛的概念是非常清晰和客觀的。
很明顯,古代對犀牛的概念非常清晰。西漢出土銅犀牛和今天的犀牛並無二樣。那麼,漢代之前認為犀兕非同物,當是可信。
另有說"犀為河馬(像豬說),兕為犀牛",如何解釋西漢銅犀?犀和豬均凸嘴長鼻,本有相似處,或許古人是形容兕體型更大。
很明顯,兕是兕,犀是犀,可能同屬大型奇蹄目,但不同種。犀牛是真物,兕呢?
兕曾是華夏真實存在的動物
兕出山海經,但真實存在,不全同於其他神獸。傳統文化裡,兕擁有自然獸和吉祥獸雙重形象,一因遠古敬畏,二因取兕為甲。
揚州廣陵郡,大都督府……土貢:金、銀、銅器、青銅鏡、綿、蕃客袍錦……水兕甲……丨新唐書·志·卷三十一
大唐時,水兕甲還作為土貢,可見兕是真實存在的。唐志文獻可不敢捏造,《新唐書》,24史之一,紀傳體,我國正史體裁史書。
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丨左傳
《左傳·宣公二年》透露兩個資訊: ①印證了《周禮》"兕甲"和《新唐書》"水兕甲";②說明了犀兕均為牛貌動物,皮均可為甲,只是在唐朝時兕已經很稀罕了。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丨詩經·卷耳
遠在詩經時代,兕角已常用來製作或裝飾酒器、禮器(兕觥和兕爵)。此物很有排面,威儀和祈福文化加持,本身也反應了兕的文化地位,不是小編和各位用得起的。
據科研,犀牛在上古華夏廣有分佈,數量從戰國開始大幅度減少,這跟犀甲有關。唐宋時犀牛自東向西、從北向南加速消失。晚清時,華夏犀牛群最後在雲南滅絕。兕,皮甲質量比犀牛更好,玩完的更快……
今天的"兕"在哪?
犀牛已經在中國消失了,但印度等鄰國還有……兕在華夏消失了,其他國家還有嗎?
按圖索兕: 據考證,兕形如牛,色深,生獨角,比犀牛有著更明顯的鎧甲既視感。
常說的犀牛生雙角,皮糙肉厚如大象,但身無明顯鎧甲感。犀科也有"一角犀": 印度犀和爪哇犀。二者很像(印度犀更大),均生一角,其角較雙角犀小;肩腰等處有明顯褶皺,狀如鎧甲或鱗片。這兩點明顯別於雙角犀。
印度犀個頭很大,現為易危動物,但歷史上曾廣為分佈,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不丹,其中也包括中國。而中國最後一頭爪哇犀消失在100年前的雲南。
兕是不是很像上述獨角犀?參照下圖。
這個視角,獨角短而不明顯,左右雙耳、大寬臉,頭部像不像"凹"型?頭部+雙腳像不像"兕"字?
小編陳詞
據科考,華夏大地曾生活三種犀牛:
①雙角犀(蘇門答臘犀),均重約1200斤,犀牛家族體型最矬、體毛最多的犀牛。
②小獨角犀(爪哇犀),均重3000斤,皮厚重,肩腰處有明顯褶皺,身有鎧甲狀物。
③大獨角犀(印度犀),體重3000斤起步,皮厚重,肩腰處有明顯褶皺,身有鎧甲狀物。
古中國生活過的蘇門答臘犀,個頭較小,雙角,面板厚度和褶皺缺少兕的沉重感。
再回看郭璞註解爾雅:
犀如豬,二角;兕如牛,一角,重三千斤,強調了兕皮堅厚,可為甲。犀兕均大腹,色深。
1200斤的雙角犀,3000多斤獨角兕,其差距如豬牛之間(忽略古今度量差,意在強調兕體型更大);兕獨角,身著鎧甲狀厚皮。以上區別普遍存在,古人當然認為兕犀不是一個物種,否則古人也難分得清豺和狼。
古人說的兕,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獨角犀。只是古代戰亂不斷,取皮為甲,兕成了犧牲品,兕兕和犀犀越來越少,最終消失在華夏。
和犀牛比,兕都是獨角、鎧甲貌、更巨大,古人自然認為犀兕不同物。兕當是今印度犀和爪哇犀。
犀,是古中國對雙角犀的稱呼,☞蘇門答臘犀(三者體型最小)。
兕,當是古中國對獨角犀的統稱,☞爪哇犀(體型較大),或印度犀(體型最大)。兕體型更大、更有鎧甲感,在古人眼裡地位更尊。
另外,所有犀科中只有印度犀會游泳,唐朝的"水兕甲",水兕是不是指印度犀呢?
各位認為兕是什麼動物?犀牛?河馬?大牛?3000萬年前的雷獸重現?還是大頭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