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代表作《出塞》之中的經典名句。詩句中除了體現出飛將軍李廣的英勇之外,也描述了陰山在中原王朝抗擊北方遊牧民族侵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陰山所處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原王朝只要控制陰山,就能夠保證中原腹地的風平浪靜,反之,中原腹地則會時刻出於外敵的威脅之中。可以說,這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化之間最後的緩衝地帶。
(一)陰山:遊牧與農耕的分界線
陰山山脈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整體由狼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等山體構成。整個山脈呈東西走向,西起阿拉善、呼和浩特等地,東至大同、張家口一帶,西部海拔在2000米以上,東部海拔為1000-1500米,呈階梯式下降。
如果說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那麼陰山山脈就是我國北方遊牧產業與農耕產業的分界線。在陰山南部,黃河流域呈V字形流過,與陰山山脈形成了一個夾帶地區,那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地勢平坦,人們以農耕為生,物產豐富,養育著一大部分中原人。而陰山山脈的北部則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區域,這些少數民族以遊牧為生,善騎善射,雖然也能夠生存,但是資源遠沒有陰山南部的中原豐富,所以這些遊牧民族也一直沒有停止對南方中原王朝的物產掠奪,雙方之間戰爭頻繁。
(二)對陰山失控的王朝,都曾有過滅國之患
陰山山脈的重要性究竟如何呢?這可以通過歷朝歷代的經歷來體現。像漢朝、唐朝這樣軍事實力比較強大的王朝,都曾征服過陰山北部的遊牧民族,控制著陰山山脈,統治也比較安穩。
而宋朝和明朝則嚐盡了陰山失控所造成的苦楚。宋朝的軍事實力較弱,而同時期的金國、西夏和遼國都是軍事強國,宋朝連燕雲十六州都無法收回,陰山更是其難以觸及的夢。陰山地區一直被外族牢牢掌控,宋朝也一直處於被外敵肆意欺凌的狀態,最終被外族所滅。
明朝軍事實力比宋朝稍強。成祖時期,明朝曾五次遠征蒙古,其中也取得了多次大勝。但是隨著後世明朝軍事實力的減弱,逐漸失去了對陰山地區的控制,導致蒙古瓦刺興起。
不斷劫掠內地,甚至還俘虜了明英宗,兵鋒直指北京城下,險些滅亡了大明朝。由此可見,對陰山失控的王朝,都曾因為失去了陰山的天然屏障,使自身處於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攻擊範圍之中,有過滅國之患。
由此可見,古人對陰山的爭奪堪稱是中原王朝與外敵軍事競爭的核心所在,所以,中原王朝擁有了陰山的控制權也就意味著擁有了整個國家的安定,陰山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中原王朝的傑出統治者諸如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都曾有過對這一地區的主動用兵,也正是因為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才讓這些帝王能夠更從容的治理國家,從而開創了一段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