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硬核讀書會聯合文石BOOX、各大出版社媒體發起了“秋冬閱讀計劃”活動,後面的兩週時間裡,我們一共組織了六場主題不同的徵集,截至目前,已經收到幾千份來自讀者的好書推薦。
在“你第一次讀很討厭、後來很喜歡的書”這個主題之下,會長不僅被安利到許多印證了讀者心路變化的書,也再次意識到書籍所具有的力量是多麼不可思議,至少在連線情感、引發共鳴這一方面,永遠不要懷疑文字的魅力。
假如把這一次的徵集主題換成“你曾經很討厭、後來很喜歡的作家”,那獲得提名最多的作家應該是馬爾克斯老爺子。
在這次徵集中,馬爾克斯的作品被推薦了63次,其中《百年孤獨》被推薦了54次。
(哥倫) 加西亞·馬爾克斯 著,范曄 譯
(智) 路易莎·里維拉 繪
新經典 | 南海出版公司,2020-9
大家喜歡《百年孤獨》的理由各式各樣,但一開始討厭它的原因卻出奇的一致,一句話概括就是:人名太長記不住,看不懂且大受震撼。
會長看到有書友在推薦理由那一欄裡言簡意賅地寫了“看不懂”三個大字,那一刻真的笑出聲,併發誓以後再也不認為人類的悲喜無法共通,至少在看《百年孤獨》時,大家都要經歷同一個從“看不懂”到“真香”的過程。
透過同一本書看見閱讀者的心路變化,這是會長在設定徵集主題時的想法,也想借此主題和大家探討,書籍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看完這麼多份書籍推薦語,可以發現,讀者們既能在書中找到某種現實生活的投射,由此產生共鳴,也能獲取到一些可能很微小卻有意義的思想啟迪。
比如說,女性讀者們會在女性題材的書中看到現實女性處境的縮影。
《安娜·卡列尼娜》
@ 褦襶星養瓶人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1-6
每個女孩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踏進過安娜走過的那片河流,她像是一種宿命,越想掙扎越逃不脫的宿命。
《82年生的金智英》
@ —籬落—
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9
書中描寫的故事讓我感到憤怒與無力,引起我的反思,在傳統社會文化的規範下,女性的人生軌跡被刻畫得太死板,女性的成長生活平淡無奇卻又處處涉險。
作者採用插敘的手法,去追溯一位產後抑鬱的家庭主婦的童年生活、職場生活,試圖解答“金智英為什麼這樣?”金智英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你能從她身上看到很多女性的縮影,其中也許包括你。
更有不少讀者在作者的文字中找到與自己生活共通的地方,進而產生共鳴,或者對某類現象有了新的思考。
《光明共和國》
@ Seymour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4
我承認是被書的名字吸引,在沒有檢視評分和書評的情況下展開了閱讀,讀了大半,仍是一種霧裡看花的感覺,像只是在圍觀一場別人一招呼我就可以離去的鬧劇,沒有被牽引著繼續往下讀的慾望,於是就此作罷沒有讀完。
隨後在某日,又看到了它,在目睹了那麼多現實的荒誕之後我覺得它可親了起來,甚至帶有一種互相照應的隱喻色彩。果然,在第二次重讀的過程中,我好像找到了閱讀的線索,依循著作者佈下的一個個路標,到達真實的荒誕的盡頭,返回現實的那一刻,我發現比起現實,竟是書更溫和。
《娛樂至死》
@ 清實
中信出版集團,2015-5
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正值高中,當時真的是很懵懂地看完了這本書,完全沒能理解作者文字發出的悲鳴。如今回過頭來再看這本書,的確是大受震撼,作者在書中反反覆覆地質問著人們,在電視機時代所帶來的資訊的即時性、資訊表述的影象化背景下,我們失去了什麼?因為技術無可置疑的絕對地位,人們是不是在變得越來越不知剋制,越來越膚淺?
更加令人深思或者說恐懼的是,那還只是電視機時代,在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的瞬時性更加顯著,人們在被資訊狂轟濫炸,許多原本是秘密的事被完全公開了,這樣的現實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失明症漫記》
@ QQ琦
南海出版公司,2018-1
在這本書中,薩拉馬戈虛構了一場“如同千萬條涓涓細流緩緩滲透”的白色失明症的蔓延,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起初看似荒誕,然而卻犀利地展現了災難面前人性的脆弱、盲目、冷漠……而薩拉馬戈以冷峻嚴肅的口吻藉此對人性的醜陋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書中,除了醫生的妻子,全城的人都在惶惶不安中逐漸陷入失明,與此同時,社會制度開始崩塌,倫理道德開始動搖,而這場瘟疫實際上正演變成對人類自己的考驗。因而它雖然沒有摧枯拉朽的氣勢,卻能更深地攻入人類社會的堡壘,更輕易地攻破人性脆弱的防線。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起初覺得太過荒謬,進而感到驚奇,然後越發不安和震撼,最終深深嘆惋。正如薩拉馬戈在最後一針見血地指出:“我想我們沒有失明,我想我們現在是盲人;能看得見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見的盲人。”失明症在某種程度上是關於人類理性失明的隱喻,當人們患上失明症而被迫陷入白茫茫的世界,對他們來說不僅是黑與白的顛倒,更是是與非的混淆、善與惡的失衡。
《地下室手記》
@ 風居住的夢幻*^_^*
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5
我是透過大學一次課堂翻譯作業瞭解到這本書,開始讀英文感覺句子又長又難懂,就比較討厭,後來看了中文版,主人公對自我的剖析深深地吸引了我。
書中超前地表現了現代人才有的身份認同和身份焦慮的困境,同時又探討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歷史的非理性等哲學命題,同時主人公因其內心的撕扯與自我安慰顯得可憐又可愛。
另外,在冬季讀這本書,更能感受到主人公生活在地下室的陰冷,以及冬季城市水泥叢林清冷的美感。
《沉默的病人》
@ 正愁予
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12
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讀的心理懸疑著作。作者將基礎的心理分析理論與常規方向融入劇情故事之中,讓讀者在懸疑的情節發展中挖掘出背後的心理學知識。
雖然本書的前期劇情略顯冗長平淡,但卻以平常的故事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以細膩的心理描寫反映專業的學科知識,伏線千里,當你讀到最後,終於發現了真正的兇手時,再回頭翻一翻前面的人物描寫,保證你背後發涼,細思極恐。
當我讀完這本書,不禁感嘆:殺人的並不是兇手本身,而是兇手扭曲的思想,而這些思想也是由好多人不經意間塑造的,那麼這些人又該為謀殺承擔多少責任呢?原以為是醫生揭露身為兇手的病人,後來才知道是病人揭露身為兇手的醫生。
《羅生門》
@ Ramona0827
時代文藝出版社,2021-1
一開始有點蔑視的無知,讀完《羅生門》之後,內心突然生出一種閱讀的“爽快感”,這感覺就像是剛聽完一場身臨其境的說書:生動場景的展現原來不需要現代科技的3D技術,靠著文字的堆砌已然在腦海中播放了一整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當讀完欲罷不能的感覺平靜之後,又陷入了故事裡關於人性的體會,五味雜陳,直擊靈魂;芥川龍之介的描述手法通常是異常現代的主題表達背後,有一絲絲陰森的鬼氣,亦正亦邪間窺探人間百態。
《漫長的告別》
@ :)
中信出版集團,2020-9
一開始讀不慣作者的硬漢派風格,可是書中的情節慢慢打動了我,主人公的朋友因為犯罪被通緝,但主人公相信自己的朋友不是那樣的人,便對整個案件展開了調查,可是在調查的過程中漸漸發現,昔日的朋友已經不同於以往了。
主人公也產生了迷惘,是好友已經變化,還是好友原本就是一個偽君子?當主人公看著好友最終逃脫了制裁,他也與自己的好友告別了,書裡的告別過程很簡單,只是一段對話——“噢,我是說,這裡曾經有過。我擺擺手,想起來那天我們在酒吧一同喝酒。 自那以後,我沒再去過那裡,所有的一切,我都沒想好怎麼告別。”寫得很簡單,但是意味深長,我似乎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痛心和不捨,但是一定得告別。
當然,書籍也會給讀者傳遞一種美好的想象,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夢境。
《夜晚的潛水艇》
@ slak
上海三聯書店,2020-9
被這位作者“浪漫超越星河”的想象力所折服。你可以放下現實的一切,跟隨著他的筆觸,去到他描繪的那個奇妙的世界。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會兒穿越到了古代,一會兒彷彿遇見了未來,一會兒化作了天使在天空翱翔,一會兒化作海底的魚游來游去。透過這些不同的篇章,我能感受到他寫這些故事所要表達的哲學思考。
一開始讀不懂一本書,是因為自己暫時無法與書中人物感同身受,往往要等到自己也積累了一些人生經驗,回過頭來,才能理解書裡所描繪的世界。
《廊橋遺夢》
@ 吃吃茶
譯林出版社,2020-8
有句話說“少時不懂《紅樓夢》,讀懂已非少年人”。 《廊橋遺夢》也是這種少時“讀不懂”的書。
讀不懂一本外遇題材的小說有什麼值得推崇,讀不懂攝影師和村婦短短四天的感情怎麼就能刻骨銘心一輩子。書留給讀者一個思考,愛與責任該如何取捨?愛因為短暫而保鮮,責任讓家庭得以圓滿。“舊夢是美夢,雖然沒有成真,但是我很高興曾有過這些夢”,這是弗朗西斯卡的選擇,換作你,你會選什麼呢?
《情書》
@ 不明下落
南海出版公司,2018-6
後來我才發現藤井樹是愛博子的,愛沒有那麼一是一、二是二,人的心裡可以裝好幾個人。並且,這本書最重要的不是藤井樹究竟愛誰,而是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死亡,如何以另一種方式與亡者共存,學會如何放下。暗戀不等於無,死亡不等於無,為你做的事你不知道不等於無,最重要的是,愛存在過。
《槍炮、病菌與鋼鐵》
@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7
因為喜歡的人的推薦才買了這本書,拿到手後發現這本書和喜歡的人一樣,太難懂。人類社會的命運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主題,議題的廣泛,知識的繁雜,語言的艱澀,無一不將我勸退。
開始幾乎是讀了後面忘了前面,很難有系統的、宏觀的認識,也很難與書中內容產生共鳴。 但有一次在教室裡讀到第七章,看著學生們,書中關於作物的無意識發展的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作為一名教師,我對自己的使命好像有了新的思考。對這本書的世界觀也有了新的認識:人類整體社會的命運是一個龐然大物,我們只是滄海一粟,但我們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人類命運樂章中的一個音符,最終匯成繁盛的現在。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我對這本書真香了,按計劃讀完了全書,認認真真地做了讀書筆記。已經在看第二遍了。雖然最後也沒有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希望能把喜歡的書推薦給大家!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 oooyyy
易麗君、袁漢鎔 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12
作者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毫無疑問,我最初會對這本書感興趣是獎項帶來的好奇,書名也很與眾不同,兩重好奇堆疊起來,支撐我打開了這本書。但很不幸,全程腦袋開小差。放下書一段時間後,這本書很神奇地像空谷中的吶喊,你這邊喊完了,回聲卻層層疊疊,不絕於耳。
我在心聲的召喚下,又重溫了一遍。時刻迴盪在我腦海中的,是作者運用充滿個人風格的星群式寫作帶來的獨特閱讀體驗。
太古作為文中虛構的小鎮,如同一角宇宙,成為背景,零落的星星,組成星群,在這裡閃閃發光,而這些星星,是赤腳姑娘麥穗兒、是米霞的小咖啡磨、是教區神父討厭的晚春……這些生動的人物、事物,跨越幾十年時間,成為風景,填滿太古。
很少有人如此寫作,我也早已習慣看作家在整塊布上量體裁衣。現在明白了,一堆看起來毫無邏輯、不起眼的衣角碎布,也能拼成藝術品。
《推拿》
@畔撲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5
第一次讀時,我認為這是一本很沉重的書,敘述風格讓人讀起來很累,講述的又是我們平時無法接觸到的盲人世界。但今年再次閱讀的時候發現,作者不把盲人當“非正常人”來寫,而是用極其常規的詞彙和事件講述著他們的故事。每個人都有不容易,他們的不容易不僅僅是因為“盲”,而映射出生活中的我們,或許"不盲"的我們還沒有他們生活得那麼快樂。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
@小淼
方祖芳、郭成業 譯
花城出版社,2014-6
這本書是作者以獨白的形式收集了受切爾諾貝利核災影響的人們口述的故事,這是一部諾貝爾文學獎級別的作品。
第一次讀不是討厭,是難以承受。作者以獨白的方式呈現,有的故事每一句都透露著絕望和痛苦。但後來堅持看完,也被它的殘酷真實和作者直達內心的細膩筆觸深深觸動。閱讀之後更加熱愛現在的生活,愛每一口空氣、愛每一滴水,也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人。相信,愛是一種信仰,會讓人抵禦一切苦難。
生活從來不容易,擁有愛意之外,我們也需要一些其他的精神力量來抵禦生活的至暗時刻。
《活著》
@ 是小馬呀!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1-7
這是一本能夠給我力量的書。高一下半年被查出惡性卵巢癌,在治療期間,父親又被查出肝硬化。
這6年間,母親在擺攤和照顧我與爸爸間奔波,而家中每天都會有莫名其妙的爭吵,很壓抑。噩夢籠罩著我們,可我們依舊扛著,扛著,扛著,終於熬過了6年。第7年,一直生活在高壓下的我們有了喘息的機會,爸爸病情穩定,放棄外出打工在家協助媽媽,我在化療後重返校園愉快上學,媽媽的小攤子生意也在變好。
我們正在快樂地生活著,看似不幸,實則很幸運,家人依舊在身邊,而我也在更努力。活著活著,也就積攢了越來越多的幸福。不想像福貴一樣艱難,但想如他一般堅強、陽光生活。給人深思的書永遠是好書。
看完讀者們真誠的推薦,會長有些慶幸當時發起“秋冬閱讀計劃”的決定,在被讀者們安利好書的同時,也切實感受到了大家傳遞而來的溫暖。透過閱讀感知心靈觸動與思想啟發,甚至能和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擁有相似的感受,這種奇妙的體驗,正是書籍給我們帶來的不可被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