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從這裡入海|NO.5菏澤鄆城篇
- 01 -序:水韻之城
YUNCHENG COUNTY
黃河經過鄆城一角,劃界魯豫。
今天的黃河,已經化為“地上懸河”,垂拱而治,默然過鄆北。
但歷史上的黃河在鄆城,面目十分模糊與混亂,唯一確定的是無數次氾濫,是帶動起大野澤與梁山泊的浮沉不定。相應地,一次次升起,一次次降落,鄆城的文化始終在不斷地重建重構。而生命只有每每作出強力的回應,歷史才能向前推進。
▼黃河過菏澤
(手繪/李傑 設計/Momo)
黃河氾濫菏澤時,在東明有了莊子的聰慧,智者樂水,方生方死有超越與逍遙。在牡丹區有丹心一片的榮耀,木質之心深植厚土,不畏飄蕩而立定了榮華。在鄄城有孫臏等軍事家的引領,水深智深,謀略無敵。
在鄆城,繼續遇到的黃河與大澤最難理出頭緒,沒有救世主,人人都是豪傑,人人身懷絕技。
黃河塑造過也隨即“肆虐”過的鄆城文明,雖然至今也沒多少古建與銘文,沒留下多少典冊詩賦,也沒什麼古樹古剎,但正如歷史沒有空白,鄆城的武術與戲曲等文化越過了千年黃泛,走過隨時泥淖的土地,最終還是一代一代傳遞而來。
鄆城有名人,他們多數是不服不忿又武功蓋世的人,是隻有奮力拼搏才能得以生存的猛人。還有更多的人,在戲文裡快意發洩,在梆子聲裡痛快沉著。在這個大野澤、梁山泊吞沒一切的地方,在黃河隨時席捲一切的地方,鄆城人的存在之本除了自己,還是自己,周身之外再無可以憑藉之資。武術與戲曲印證的是底層民眾的個體崛起,處世之道,全憑自家本事,待人接物,只看是否意氣相投。
自有長堤穩固,鄆城才看得清自家的歷史文化脈絡,才發現發掘與繼承比創造更重要。
鄆,從邑,從軍。鄆城自春秋開闢伊始,就自帶兵戈,
"
尚武之風天生註定
好漢之名千年相繼,未見其衰,足見其盛。
在鄆城,不獨武術專美,還有“書山戲海,箏琴之鄉”的戲曲,不遑多讓,戲曲與武術,一文一武成為了鄆城傳統文化的雙核。戲曲之鄉,聞名遐邇,在山東就有“無鄆不成戲”之美譽。
又,景觀美食特產,如唐塔、剪紙、壯饃、鬥雞、鄆半夏等等,也是黃河文化在鄆城進行的獨特的創造與發揮。其景觀風物的優勝之處在於,或能壯聲色,或可助膽略,皆與武術、戲曲等表徵性文化的氣質相互表裡,可謂人地合一,物我渾然。
▼燕飛唐塔
(圖片來源/菏澤市文化和旅遊局)
- 02 -鄆城中,誰是好漢
YUNCHENG COUNTY
鄆城武學史上名家輩出,孕育誕生了宋代農民起義領袖宋江[編者注:宋江,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角色,一百零八將之一,排第一位],元代兵部尚書晁顯,明代兵部尚書樊繼祖,清代雲南提督夏辛酉,中國最後一個武狀元張憲周(1862-1914)等武林英才。自明清開創武舉制以來,鄆城考取的武舉人就達70名,數量之多在全國名列前茅。
這裡拳種繁多,源遠流長,有孫臏拳、大洪拳、小洪拳、黑虎拳、梅花拳、少林拳、佛漢拳、水滸拳等17個拳種,還是孫臏拳與水滸拳的發源地。
1992年,鄆城成為國家首批命名的中國武術之鄉。在當代,鄆城縣宋江武校在國際與省級重大武術比賽中獲得金牌1200餘枚,武校2002年被國家武術管理中心評為全國十大武校第一名,可見尚武之風,古今盛況不減。在2007年4月,第六屆全國武術之鄉大賽在鄆城召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中國武術唯一集體亮相,大會武林,共謀發展。
▼ 鄆城水滸好漢城夕陽餘暉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文化和旅遊圖片庫)
榮耀如此,也是表象如此,鄆城武術內在的武學精神才是更大的榮耀,才是最有價值之處。鄆城能成為武術之鄉,此為根本。
鄆城成敗在於水,尤在於河流與湖泊。水在傳統文化的意象類比、功用解讀裡,在人為腎,為骨骼,主力氣,是人的生命之本。同理,物理的水尤其是河流,貫通大地,是大地的通道,生死攸關,是生態系統的基礎性前提。尤其是在農耕生態的社會里,人的行為首先有著自然地理的依據,控制水路者主生殺之權,多為軍事要地,出軍事武術人才。歷史上主要的武學聖地,多在控水之地,並各因為其地域性的水體特徵、相關地勢特徵的不同,而流派各異。
武當派發源於武當山。此地控制漢水,扼守漢中出口,其下游就是開闊的南陽盆地。武當山承上啟下,如同南陽大地的臍帶、丹田母腹,成為大地的重要生髮的緊要關頭,上下、內外轉圜切換在此,效法如此,乃有武當。水,其神稱玄武,武當者,玄武當令,當仁不讓。因為地方狹窄,非戰陣、大城之地,更利個體隱修。漢水為中國最長支流,武當南陽一地又是南北方的重要分界,所以掌控生死,武學發達。
少林拳在少林寺。地處嵩山之伊洛河關隘處,扼守南北,為洛陽上游門戶,上承秦巴山脈為崑崙正脈,下開洛陽盆地立千年神都,拳正神清,聲名也大。
太極拳發源在河南溫縣陳家溝,為伊洛河交匯黃河處,陰陽清濁融合,兩水對接之後,很快就衝到了下游的中原大地,太行北去,大別山南下,此處控引,為中原之丹田,氣力悠久綿長。
鄆城武術,緣發之地的特徵與上述迥異。鄆城也有水,只不過更多的不是因為控制而有力有威勢,而是接納、容留、融合了水,乃至成為了水本身,以德服人,以內在切身的修為本。猶如鄆城的武學,流派眾多,相容幷蓄,也如水滸好漢一樣是一百單八將,技藝修為來自四面八方。鄆城的武術流派中,沒有一家獨大,沒有高低貴賤,也沒有誰能夠唯我獨尊,有的永遠是相互切磋,相互比試,融合發展,直到群雄竟起,蔚為大觀。
▼ 黃河過鄆城
(攝影/王衡)
敢為天下先,敢稱天下第一武術村,最重要的不是拳頭嘴硬,技戰術功夫最高,而是對中華武術的理解應該像鄆城的歷史地理文化一樣,不怕河湖,不怕滄海橫流,不怕廣博,不畏人賢。
泰山隆起的時候,秦嶺太行不再東來的時候,菏澤鄆城是中原最低窪處,眾水來歸。各種武術流派,各有山頭高地,孕育了各種非凡的地域性拳種,它們如同奔湧而至的江河,匯成了鄆城武術的淵深貞定,遼闊寬廣。所以鄆城武學,以學為本,以請教為先,創造更多的是傳承,是學習,是見賢思齊,追求博大精深。
- 03 -無鄆不成戲
無鄆不成戲。
▼ 菏澤古箏樂非遺傳承人李玉璽
(圖片來源/新浪圖片)
鄆城湧現了大量的戲曲藝術大師,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子戲傳人黃遵憲,山東梆子藝術表演藝術家任心才、王愛霞、陳鳳英、朱風晨,以及豫劇十大名師章蘭等一大批當代戲劇名流。
▼山東梆子
(圖片來源/網路)
鄆城擁有柳子戲、山東梆子、棗梆、兩夾弦、琴書、梨花大鼓、山東快書等10多個劇種,還是著名的古箏之鄉,各種文藝團體眾多。
鄆城列入國家級以及省市級非遺名錄的曲種有23項之多。擁有全國與省級曲協會員達35名,人才儲備多多。
鄆城為何選擇、喜歡上了戲曲?除社會、經濟、文化的分析因素之外,其發生還有更深層的“生態文明”內在根由,也就是它的底層邏輯。在生態,在生命的本真樣態裡,在生活世界的直覺直察裡,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現象都是派生物,都是“表象”,而非原初。
鄆城還是離不開水,無論武術還是戲曲。水有泛,則起兵爭,尚勇武。水有曲,則聲有韻,抒性情。聲音是空氣傳播的,歌唱彈奏是需要聲道、腔體的,河流是低窪的,必有兩岸夾起以為傳播,河上風順河水流,自然現象。要唱歌,就要運氣於腹內胸腔,要收緊在咽喉要道,然後開口發聲,則聲音不散,則有餘力控制氣息以成節奏韻律。生命的出場設定如此,原型如此,則人能效法,人能同構於自然環境。人人都是土特產,你離不開你的場景。萬物總是在場,場景並不會辱沒人的自尊,除非你鄙視了生養自己的真實世界。
歷史上的鄆城不缺河流,千年來都不缺河水的各種奔騰,奔騰出了各種河道,各種變遷,有各種水去風來,有無數曲則有情,無數飄來蕩去。生活在鄆城,你避無可避,且必須據水而生,悲喜從之,成敗由之。
▼黃河如詩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文化和旅遊圖片庫)
鄆城沒有山不能掌控流水的去向、流速與大小寬窄,但是地處各種湖泊遊弋,各種河流來去,多方水系參與,鄆城之於流水見多識廣,譬如各種聲腔都接得住、玩得轉,不管是梆子的豪放,還是琴書的閒雅,不管是北戲的粗獷,還是南戲的細膩。
傳統戲曲的腔調或者聲腔,著名的有崑山腔、弋陽腔、皮黃與秦腔四大聲腔。它們各有地域性特徵,鄆城相容幷包,悉數收納。
蘇州崑山腔在太湖流域,太湖積蓄,群山細細抒發,河上流風溫潤,水磨調舒緩悽婉。通了大運河,對接了長江水,“四方歌曲,必宗吳門”。
江西弋陽縣,是山中盆地,四方水聚,弋陽一河統引,恰如其一人獨唱,眾人幫腔的特點。
秦腔原發主要是華陰一帶,華山下是潼關,收納汾河、渭水的黃河愈加雄渾,肺氣充足,繼而函谷關束咽聚氣,崤山中條山兩岸高聳,越發聲宏氣壯。
皮黃主要源於黃岡黃陂一帶。這裡有長江聚成的武漢大區,千湖齊聚,熙熙攘攘共鳴最大,緊接著黃岡扼守關竅,風來如吹號角。皮黃由此高亢明亮,激越奔放。
四大聲腔皆有其山,有河谷,門戶嚴謹,聚攏有力,外放有序,稟賦不凡。如同鄆城的武術一樣處境,四方豪傑皆有山頭,據要塞,而鄆城另類,鄆城戲曲的原生環境的稟賦也是一個異數,有的只是相容幷蓄,來者不拒,集聚還是散漫,飄蕩還是有序,鄆城都有,不專一能,無所不能。
▼黃河灘區
(圖片來源/菏澤市網信辦)
所以鄆城戲曲,就成了海,成了山,書山琴海就都有了。中國戲曲之鄉,也是中國戲曲的百花園地,百花齊放,美美與共,才有滿園春色。
大水此經流,鄆城最有水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