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寺,在原縣城內西街北側儒林巷口對面。民國後為學校,政署所用。興國寺始建於元代至正元年(1341),順治十四年(1657),鎮守張光祖重修。
自元代始,“三月三”“九月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寺院擴建,遂成香火勝地。整個寺院殿宇亭廊錯落有致,蒼松翠柏儲綠洩潤,鐘聲盈耳,香菸繚繞,大有深山古剎之妙趣。
興國寺經歷代修建,共有七座殿堂,分四個院落,禪院深邃幽靜,殿宇雄壯觀,殿堂分佈軸線貫通,側殿對稱,石碑林立,古樸莊嚴。四個禪院習稱“東廟”和“西寺”。東廟原是一個佛、道、儒各教混雜的院落,為興國寺禪院。院內有大舜廟、文昌閣、魯班祠和碑廊等,反映出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兩寺是興國禪寺的主要部分。興國寺有一副對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意思是說,人世間追求功名利祿的人會被寺院早晨的鐘聲和晚上的鼓聲所驚醒,拋棄名利慾望;而在人海中苦苦追尋的人也會被經聲佛號喚回來。這是一幅典型的勸世聯,蘊含的哲理可謂發人深省,引人深思。進門兩側,兩口大鐘分別在二樓矗立。迎門天王殿,彌勒佛笑迎天下客。二進院落東側大雄寶殿蓮花寶座上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塑像,兩側菩薩、羅漢侍立,南北側分別塑像普賢、文殊菩薩和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釋迦牟尼塑像後,觀世音菩薩塑像面東站立,左右侍童子。玉佛殿居院中坐北朝南,佛龕內供釋迦如來坐像,兩側佛龕內供奉地藏王菩薩。大雄寶殿西側,供觀世音菩薩,兩側分別為地藏菩薩,千手觀音菩薩。三進院落大殿內,彌勒佛祖塑像正中趺坐,其後韋馱菩薩面東站立。
興國禪寺有六百多年古史,經歷了風雨變遷時代的洗禮和多次演繹,驗證了大道輪迴。
來源:隴縣地名故事
主編:宋江平
責任編輯:盧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