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何麗娜
“2公分的息肉,你還敢在肚子裡養兩年,人家一點點小就趕緊切了,你自求多福吧!”前段時間,杭州的方先生因胃腸功能紊亂,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就診,沒想到接診的杜勤主任醫師經過一番問診之後,竟給了他一通“責罵”。
然而,方先生事後卻找到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要點名感謝杜勤醫生和她的團隊。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總是感覺有“便意”
一天要跑10來趟廁所
45歲的方先生是一位商人,年輕時為了打拼,應酬喝酒是難免的,時間一長就把腸胃給搞壞了。
“很多年以前,我就老覺得胃脹、反酸、噯氣,有時生意上的事一著急還會加重,所以近些年都不敢喝酒,還在吃中藥調理。”方先生說,人到中年,越來越覺得健康的重要,因此,每年做體檢的好習慣已保持了10年。
2019年底,43歲的方先生再到醫院體檢時,綜合他的身體狀況,醫生建議他加做胃鏡和腸鏡,他同意了。
“胃鏡結果倒是好的,腸鏡做出來有個2公分的息肉,醫生是讓我儘快來拿拿掉,我當時是預約了,可之後趕上了新冠疫情耽擱了,再加上也沒什麼症狀,我就放鬆警惕了。”方先生說。
今年年初,家裡搞裝修,他經常得去盯現場,跟裝修師傅們一起吃飯,還跟著他們一起喝酒,那個癮頭就被勾起了,有半年時間,一天兩瓶黃酒。
直到這次就診前一個來月,方先生出現了“總有便意”的怪症狀:“總想解大便,有時候能解出來,但有時候到廁所裡蹲好了又沒有,提上褲子剛從廁所出來,便意又回來了,又要轉頭進去,就這樣來來回回,一天要跑10來次廁所。”
方先生這才想起自己腸子裡那顆2公分的息肉,趕緊上醫院,於是,就有了被杜勤醫生“責罵”的這件事。
“罵”病人是因為替他們著急
有人小息肉不切短短半年就癌變
“我確實在門診有時忍不住會‘罵’病人,真的是替他們著急。”爽直的杜勤醫生坦言,像方先生這樣直徑在2公分以上的息肉,臨床上稱之為進展性腺瘤,這種進展性腺瘤根據文獻,3—5年的癌變率是非常高的,耽擱了2年真的時間太長了。
不久前,杜勤醫生團隊就碰到了一位患者,40歲左右的年紀,體檢時做腸鏡發現一顆1公分不到的息肉,醫生建議他儘早摘掉,可他忙著生意拖了半年,而再次做腸鏡時,醫生髮現息肉的“長相”已經變了,有明顯的浸潤徵象,內鏡下已無法治癒性切除,當即轉到外科做手術。
“如果是腺瘤等良性型別的腸息肉,我們內鏡醫生在鏡下只需花十幾分鍾就能搞定,但要是惡變為浸潤性腸癌了,就得做外科手術,後續還可能需追加放療、化療等,預後和代價都相差太大了。”杜勤醫生感嘆到。
至於方先生,杜勤醫生一邊“責罵”,一邊為他開綠色通道,當即住院檢查和內鏡手術。幸運的是,方先生的息肉雖然大了點,但還沒有明顯惡變傾向,在內鏡下順利的完整摘除了,而且之後的病理報告也顯示為良性,一顆懸著的心終於好放下。
“從手術做完到出病理報告,中間等待的那一個星期真是煎熬,我腦子裡反覆想的是杜醫生說的話,想著自己十有八九是要中招了。再想想自己明明兩年前就該做的事卻沒在意,還喝酒、熬夜,又後悔得不得了。”方先生說,寶貝女兒明年高考,他都不敢去想後面的事。
篩查可以預防腸癌
40歲以上男性尤其需要注意
自己經歷了這次驚魂之後,方先生的健康意識有了飛躍式提升,他不僅讓妻子去做腸鏡、胃鏡,還動員身邊的親友也趕緊完善胃腸鏡體檢。連杜勤醫生都為他點贊。
“我們亞太地區的胃腸道腫瘤發病率在全球是很高的,腸道息肉、家族遺傳、年齡的增長、不良生活習慣等都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但絕大部分的結直腸癌是可以透過篩查來將其扼殺在萌芽中的。比如,45~5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男性,或是平時喜歡吃醃製、辛辣、高油脂的食物,以及豬肉/牛肉等“紅肉”,纖維素食物攝入少,或是在體檢中發現大便隱血,就有必要進一步做腸鏡檢查”,杜勤醫生說。
對於腸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原則上是要內鏡切除的,整個腸道就如同一片土壤,這裡長了息肉別的地方也可能再長,因此,定期內鏡複查很重要。根據切除息肉的大小、數量、病理型別等,需要1-2年,或者3年左右複查腸鏡。
杜勤醫生建議:40~45歲以上健康人群其實都有必要進行一次胃腸鏡的體檢;假如有結直腸癌家族史,建議從40歲開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確診結直腸癌的年齡提前10年開始,每5年進行1次結腸鏡檢查;如果已經有一些消化道症狀的,應儘早去找消化內科醫生評估是否需進行胃腸鏡檢查。一次腸鏡做了沒問題的,一般可以5年左右複查,但因為腸鏡檢查的質量跟腸道準備的清潔度存在極大的相關,並且腸鏡檢查存在盲區,會有部分病變遺漏的可能,未查腸鏡的期間可以利用大便潛血+CEA等這些腫瘤標記物進行腸道腫瘤的篩查監測。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