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影中紀實
編輯 | 影中紀實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飛奪瀘定橋》作為紅軍長征重要戰役之一,被編寫在了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本中,其中22名紅軍戰士不怕犧牲,率先攀爬上只有鐵索的瀘定橋,破開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包圍圈更為重中之重。
雖然在共產黨黨史、軍史中都記載了22位勇士率先衝上瀘定橋的英勇壯舉,但至於這22位勇士的姓名,卻消失在了炮火紛飛的年代當中。
英雄需要後人銘記,終於在調查團不懈的努力下,在河北發現了英雄們的蛛絲馬跡。
飛奪瀘定橋,22勇士當名留青史
1935年5月25日,紅軍強渡大渡河成功後,雖然紅紅一團成功佔領了大渡河對岸的渡河點,但紅軍戰士只找到了4條小船,其中3條還是破的。如果僅憑這四條小船擺渡紅軍戰士過河,數萬人的部隊日夜不停地乘船至少也要一兩個星期才能渡過。
毛澤東深知兵貴神速,在紅軍的後方,國民黨反動派依舊緊緊地咬著紅軍不放。於是毛澤東當即下令,改變乘船渡河計劃,奪取瀘定橋!
瀘定橋建於1701年康熙年間,上面有康熙皇帝的親筆提名。這所鐵橋由13跟鐵索構成,上面鋪上古舊的木板,橋下則是湍急的大渡河,兩岸也是陡峭的山脈,因此瀘定橋也成為了國民黨反動派重點把手的據點。
為了阻止紅軍部隊透過瀘定橋來跨越大渡河,國民黨反動派將橋樑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留下光禿禿的鐵索。
中央紅軍在做出奪取瀘定橋的指示後,聶榮臻、陳賡等將領立刻進行軍事部署,其中命令楊成武、王開湘率領紅四團作為先鋒部隊,開啟國民黨在橋對岸部署的武力缺口!
作為先鋒隊,楊成武和王開湘的任務不可謂不重,但為了紅軍部隊能夠度過大渡河,再重的擔子,兩個人的肩膀也要扛下來!
5月28日清晨,紅四團接到命令“29日一定奪下瀘定橋!”
此時紅四團的部隊距離瀘定橋還有120公里地,而敵人兩個旅同時也在火速支援瀘定橋,也就是說,紅四團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搶佔瀘定橋對岸的國民黨據點,否則敵人援兵到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紅四團的戰士們奔波一天,甚至連一頓飯都沒顧得上吃,而老天又剛好下起大雨。在泥水中行軍,戰士們的身體也都到了極限。不過戰勝敵人的決心,讓所有紅軍戰士忘了飢餓與疲勞,勢要搶在敵人的支援部隊趕來之前,搶佔瀘定橋!
5月29日凌晨,紅四團的部隊在距離瀘定橋不到100裡時,大渡河的另一側岸邊有一支國民黨支援部隊,見到紅軍隊伍的照明用的火把後,向對岸大聲詢問:“你們是哪個部分的?”
紅四團的戰士們互相看了一眼,齊聲回答:“我們是和紅軍碰面後撤下來的友軍!”對岸的敵人並沒有升起疑心,反而放鬆了警惕。
雨越下越大,澆滅了兩岸部隊的火把,由於天黑路滑,國民黨支援部隊決定原地紮營休息,而紅軍隊伍卻選擇冒雨前行。
終於在29日下午1點左右趕到了瀘定橋,紅四團也不顧連夜行軍的疲憊,直接向瀘定橋發動了攻擊。
29日下午4點,楊成武和王開湘親自指揮了奪橋戰鬥,一時間紅四團的所有炮火全部傾瀉到了橋對面敵人構築的陣地上。
面對紅軍的槍火壓制,國民黨軍隊只是縮在陣地裡露出槍向我軍反擊,畢竟在他們眼中,瀘定橋上的木板已經被取走,只剩下光禿禿的13跟鐵索,而鐵索下就是湍急的河流,所以駐守在瀘定橋對岸的國民黨守軍絲毫不慌,甚至還朝紅軍隊伍大喊:
“你們有本事就飛過來!”
僅憑火力壓制根本無法殲滅河對岸的守軍,如果再拖下去等到國民黨兩個旅的援軍趕到,那麼奪取瀘定橋的計劃一定會泡湯!
於是紅四團一營二連連長廖大珠選出22名紅軍突擊隊,他們的任務就是強行攀爬到瀘定橋的鐵索上,然後一節一節的為部隊搭上木板。
為了支援這支22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楊武成下令:待突擊隊員攀爬鐵索後,我方所有戰士統一向對岸開火,爭取不讓敵人發現匍匐在橋上的戰士們!
於是,紅四團指導員將部隊中最好的衝鋒槍交給了22名戰士,同時讓他們背上大刀和手榴彈,隨時進行反擊。
當突擊隊長廖大珠和21名勇士攀爬上鐵索橋上時才發現,只憑一根鐵索根本無法快速突破,搖晃的鐵索和對岸敵軍重機槍火力,成為了22名戰士的夢魘。
見到突擊隊已經摸上鐵索橋,楊成武和王開湘當即下令將全部火力瞄準橋對岸的地方陣地,霎時間殺喊聲、槍火聲響徹天邊。
隨著22名勇士一路攀爬,紅四團3連立馬組織戰士跟在突擊隊員後方將木板往橋面上鋪。
紅軍戰士的彈藥也不是無限的,在火力壓制的空檔期,蜷縮在陣地上的敵人抬頭看向瀘定橋上,赫然發現有20多名紅軍戰士已經悄悄的摸了上來。
眼見紅軍突擊隊越來越近,喪心病狂的國民黨反動派居然往鐵索橋上澆起了汽油,然後一把火點燃了鐵索,霎時間熊熊的火焰在鐵索橋的一端燃起。
就在如此危機時刻,廖大珠挺起身子猛然躍起,用身子撲滅眼前的火焰,跳入到地方陣地當中,拔起背後的大刀用力砍向面前的敵人。21名勇士看到隊長已然衝鋒陷陣,於是也紛紛挺起身子借力跳入到了地方陣地。
隨著一陣猛烈的廝殺,後方的紅軍部隊趁機加快鋪橋的步伐,當橋面基本上被鋪滿木板後,紅軍後續部隊紛紛抓緊時間渡河,及時投入到了戰鬥之中。
駐守在瀘定橋的敵軍見到大勢已去,直接丟盔棄甲,灰溜溜地向遠處逃竄而去。
22名勇士突擊隊員,其中有4位在與敵人搏殺中不幸去世,剩餘的勇士也迴歸原部隊當中,消失匿跡。
當紅軍大部隊佔領瀘定橋後,順勢向前進軍,將瀘定縣當做根據地。
飛奪瀘定橋的第二天,毛澤東、周恩來等黨中央領導率領紅軍隊伍抵達瀘定橋後,在沙壩村聽取了瀘定橋戰鬥的情況彙報。毛澤東雙手緊緊握著瀘定橋上冰冷的鐵索沉沉地說:“應該在此處為英勇的戰士們立一塊碑。”
瀘定橋戰役之後,由於紅軍並沒有脫離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所以沒來得及記錄22名勇士的名字,只是在1935年6月2日中央軍委在瀘定橋的橋頭召開了一場表彰大會,為作戰勇猛的紅四團頒發了一面錦旗。
1936年,當彭加倫先生得知22名紅軍突擊隊飛奪瀘定橋的英勇事蹟後,為此創作了《奪瀘定橋》文章來記錄紅軍長征路上的重要戰役,但對於勇士們的名字並無詳細記載。
只從時任紅四團支書記羅華生的口中得知,當時他在組建突擊隊時,為了鼓舞戰士們計程車氣,優先從幹部挑選,即廖大珠(紅四團二連連長,突擊隊長)、王海雲(紅四團二連指導員)、李友林(紅四團二連支部書記)、劉梓華(二連副班長)、劉金山(三連支部書記)。其餘隊員則是紅軍隊伍中作戰勇猛,入黨積極分子等,由於戰事緊急,並未清晰記住剩餘戰士們的名字。
1936年6月3日,《戰士報》發表了一篇《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一文中提到,在奪取瀘定橋時共有21名紅軍戰士參加突擊隊,從熊熊火焰中突破敵人的封鎖。
當楊成武看到這篇文章後,直接指出了文章中的錯誤,作為奪橋戰鬥的總指揮之一,楊成武清晰的記得,突擊隊共有22名成員。
原本黨中央宣傳部想要找到奪取瀘定橋突擊隊的倖存隊員,瞭解他們的名字後做一場宣傳,但還沒來得及進行調查,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於是此次的調查行動便被迫終止。
1949年新中國成立,黨中央決定將紅軍長征時的故事整理出來,讓後輩們瞭解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
1966年2月,王永模從重慶被調到瀘定縣委宣傳部工作,當他見到這座在紅軍長征路上意義重大的瀘定橋後,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全國範圍內找到那不知姓名的18位倖存的勇士。
在40多年的時間裡,他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終於在河北發現了一條線索,確認了其中12位勇士的身份!
想要了解奪取瀘定橋上22勇士的名字,作為親歷者一定會有所瞭解,於是王永模從瀘定縣趕到北京,找到了楊武成將軍,從他的口中得知了廖大珠、王海雲、劉金山、“雲貴川”四位勇士的姓名。
隨後王永模又根據全國各地烈士紀念館中,尋找線索。
1975年,王永模來到江西革命紀念館,在翻閱烈士檔案時,偶然看到曾擔任紅四團二連副班長的劉梓華同志,是飛奪瀘定橋的英勇人物!
為了能夠證實資訊真實性,他立即找到江西革命紀念館的館長,仔細詢問了他們是從何處得到的資訊。
江西革命紀念館館長也絲毫沒有保留地回答:“是由河北廊坊軍分割槽的同志們提供的資訊。”
聽到河北廊坊軍分割槽後,王永模立刻趕到當地,並在參與過飛奪瀘定橋的紅軍老戰士口中證實了,劉梓華確實就是22勇士之一。同時王永模也在老戰士的口中得知了劉梓華的子女們如今在天津生活。
隨後調查組奔赴天津,找到了劉梓華烈士的子女證實,劉梓華早於1951年病逝,不過在病逝後留下了一本隨軍筆記,日記裡清晰記錄了飛奪瀘定橋的經歷。
1986年,王永模得知當時擔任紅四團總支書記羅華生還活著後,再次啟程前往北京,正是在此次北京之行中,王永模從羅華生口中得知另一名勇士李友林的名字,並且在三確認了資訊的準確性。
於是在1987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時,作為22勇士之一的李永林雕塑赫然聳立,並且詳細記錄了他在奪取瀘定橋的戰鬥過程。
隨著被確認的奪橋勇士越來越多,瀘定縣中飛奪瀘定橋的紀念碑也漸漸多了起來。而這與王永模40多年來在全國各地走訪、聯絡密不可分。
其中王永模瞭解到22名字戰士中有一個最特殊的存在,名叫“雲貴川”也就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名字的拼湊。
楊成武曾在個人回憶中描寫了“雲貴川”戰士的事蹟。
在“雲貴川”入伍時連名字都沒有,因為他是一個苗族小夥,於是身邊的戰士給他起了“雲貴川”這個外號,表示他是這三省中苗族的一員。
退休之後,王永模老人依然沒有絲毫減少尋找22勇士的決心與毅力,一直在為瀘定橋的保護和宣傳忙碌著。
如今王永模作為瀘定橋的解說員,幾乎沒有人比他更懂飛奪瀘定橋的歷史意義。
王永模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我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繼續尋找勇士,收集更多的資料。”
紅軍飛奪瀘定橋後,劉伯承元帥用腳狠狠地在橋板上跺了三腳,萬分感慨地說道:
“瀘定橋、瀘定橋,紅軍為你花費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革命成功以後要在這裡豎一個豐碑,記錄下戰士們不朽的功勳!”
聶榮臻元帥也激動地表示
:“對!等我們勝利了!全國革命勝利後,要在這裡造一座紀念碑,紀念我們死去的烈士,讓子孫萬代永遠記住他們。”
毛主席也在《七律·長征》中寫到: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其中“大渡橋橫鐵索寒”就反映了飛奪瀘定橋在紅軍長征道路上遇到的艱難困苦。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新中國從弱小走向強大,從苦難生活走向輝煌未來,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長征中的勝利,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也創造了新中國光明的未來。
英雄,是民族振興的主能量。22位勇士為紅軍打開了一條通往勝利的道路,讓革命的火種燃遍華夏大地,紅色光芒照耀新中國!22位勇士為了國家和人民,向著敵人最猛烈的炮火前進,為新中國迎來了光明未來,那麼,他們的名字又有誰敢忘記?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22位勇士猶如照耀在中華民族上空永不熄滅的燈塔,是激勵民族和國家自強不息的不竭動力!
新時代通往幸福的長征路,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