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劉長仗著自己是漢文帝的親弟弟,無法無天,肆意妄為,錘殺闢陽侯審食其、僭越每件事都可以判死罪,可是讓人不解的是,對於淮南王的胡作非為,漢文帝竟然沒有給予任何懲罰,漢文帝的寬容使得淮南王變本加厲,最終走向了謀反這條不歸路。
漢文帝對淮南王的寬容,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作是縱容。淮南王劉長的任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周邊環境造就而成。呂后掌權時期,劉長十分憎恨闢陽侯審食其,但一直都是埋在心裡,不敢表現出來,更不用提動手了。可見淮南王劉長並不是一個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任性的人;在被押送入蜀的途中,劉長曾說過:誰謂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誰說我是一個勇敢的人?我怎麼能稱之為勇敢呢?我太驕橫了,從來都不聽別人指責我的過錯,所以才落得今天的地步。這是劉長自省的話,我們也能從中看出他有自知之明,他的任性是由於漢文帝對他過於驕縱造成的。
那麼漢文帝對淮南王到底是寬容還是縱容?從袁盎的兩次進諫可以窺知一二。當初淮南王劉長錘殺闢陽侯審食其,袁盎向漢文帝進諫道:諸侯太過驕橫,將來必定生出禍患,應當適當削減他們的封地。漢文帝沒有采納。
一個人之所以能在任性胡為,無非兩點原因,要麼有人驕寵,要麼實力夠硬。一般人膽敢胡作非為,立刻被逮捕治罪,而淮南王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自身實力夠硬的同時,還有親哥哥漢文帝的無限寬容。
第二次進諫是當漢文帝聽從大臣意見,判處淮南王入蜀監視居住時,袁盎向漢文帝勸諫道:陛下平時對淮南王過於嬌慣,現在突然用囚車押送他去蜀地,萬一路途中發生什麼意外,陛下將要揹負殺弟的惡名。漢文帝依然沒有采納。
袁盎的兩次進諫,漢文帝都沒有采納,那麼漢文帝是一個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嗎?文景之治是封建社會第一個太平盛世,作為文景之治開創者的漢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倍受好評的皇帝,同時也是一個納諫如流的皇帝。據《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中記載:
且陛下從代來,每朝,郎官上書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受,採之,未嘗不稱善。
陛下從代地而來,大臣們每次上諫,您都將車停下來,接受他的奏書,如果可用就用,不可用就放在那裡,同時陛下還要表揚那個給您提意見的人。
這樣一個納諫如流的皇帝,為什麼對袁盎的兩次進諫都聽之棄之呢?我覺得不是忽視,而是出自有意,有意不採納。以漢文帝的智慧,能解決重臣周勃,皇族派的劉襄、劉章、劉興居,把功臣派和皇族派最能威脅到他地位的人全部“解決”掉,怎麼會看不明白事件後果呢?因此只能說漢文帝是有意放縱,透過放縱讓淮南王一步步走上不歸路。
如果我們持這樣一個看法,另一個問題又隨之而來,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有仁愛之心的皇帝,為什麼對親弟弟下如此狠手呢?漢文帝和淮南王即是兄弟關係又是君臣關係,當淮南王在世的時候,漢文帝是覺得淮南王對皇位存在威脅,所以選擇放縱進而除掉淮南王。當淮南王絕食而亡之後,漢文帝對淮南王之死給他帶來的負面影響考量過重,所以對淮南王的四個兒子封侯封王。總而言之,漢文帝完全是從自己的君王角度去看待他與淮南王的關係。
當然劉長是自己作,不作也不會死。但是另一方面,漢文帝對劉長之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最後以一個春秋時期的故事來類比。在《左傳》中有一章名篇《鄭伯克段於鄢》,書中記載鄭莊公為了解決他母親特別寵愛的弟弟公叔段,便有意地放縱公叔段,直到最後公叔段發動謀反,被鄭莊公一舉打敗,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