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將堯、舜、禹之間的禪讓當作一種美德在進行宣傳。
而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來源於司馬遷《史記》的記錄,這也是我們所一直遵從的正史。
而野史的記載卻另有一番說法。其中魏國史官記錄的《竹書紀年》一書中有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這本書它描述了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其實是一場宮廷政變。所謂的禪讓是你不讓也得讓,並非心甘情願的讓位。
另外韓非子在其書中也明確述說了“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
那麼到底哪一種說法更為可靠呢?
我們先來說說《竹書紀年》這本書,這是一本魏國的國史記錄書。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統治,把所有六國記錄的史書全部都燒掉了。
既然所有六國史書都毀了,那《竹書紀年》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現有的記載是這樣說的,在晉朝時期,有個盜墓賊,從一個古墓裡盜到大量古書,其中就有很多魏國的史書記錄,後人將它進行了整理和翻抄。因為都是從竹簡中抄錄下來,所以命名為《竹書紀年》,於是就這樣一直流傳了下來。
而我們一直認為是正史的《史記》記錄於西漢漢武帝時期,與魏國記錄的史書相比,至少要晚五百年左右。
相對於堯、舜、禹時期來說,春秋時期離他更近些。
我們來打個比方,如果要講述你太祖父時期的事情,是你爺爺講的正確呢?還是你爸爸講的清楚呢?毋庸置疑的,肯定是你爺爺講的更正確,因為他離事實發生的時間近,很多事情的原委不會記錯也不會失真。
所以從這點來分析,筆者認為魏國史書記載的內容應該更近接於事實。
既然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並非真正的禪讓,那麼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要這樣記錄呢?
首先,在孔子的儒家文化之中,為了宣揚賢明和仁德,在儒家的著書之中已經將一場宮廷政變改編成禪讓的美德了。
其次,漢武帝時期已經開始尊崇儒家,既然尊崇儒家,就要按照儒家的思想進行宣傳和教育。
再則,司馬遷本人也是奉信儒家文化的,就算當時的他知道所謂的禪讓有不同說法,從內心上分析,他也更願意相信孔夫子的話。
三國時期,曹丕登上帝位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現在終於明白禪讓到底是怎麼回事了。”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所謂的禪讓都是出於無奈。
我們現有的紀年是從公元前841開始的,我們國家對夏、商、周的斷代考古工作已經取得了不少突破,或許用不了多久,就會找到確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