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唐宋大咖們壽命與性格的關係
讀范仲淹、歐陽修、蘇軾文章,有一個共同感受,就是他們都很豁達,心胸都比較開闊,挫折之下困境之中,處之泰然,雖然心情不可能很愉快,但調節情緒的能力很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他們三位分別享年64歲、66歲、65歲,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應該也算是高壽了。
對比唐宋八大家的另兩位,韓愈和柳宗元,韓愈享年57歲,柳宗元呢,更讓人感到遺憾,他比韓愈晚五年出生,卻又比韓愈早五年去世,比韓愈小了整整十歲,享年僅47歲。要論貶謫之頻繁貶謫之地之偏遠之蠻荒,五個人中沒有一個人能比蘇軾更差的了。但蘇軾卻能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得以享年65歲,也確實非同尋常。
年齡大小不是僅由心情好壞決定的,影響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人的認知人的心情對人的身體健康影響是很大的,尤其當一個人身處逆境之中,心境開闊心理平衡是很重要很關鍵的。
由詩可觀人,由詩意可見人性。
柳宗元有一首著名的五言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冰天雪地之間,冷水寒江之旁,行人飛鳥兩絕跡,唯一老翁一孤舟,黯然獨坐垂釣。
短短二十個字,一幅白雪皚皚、冷冷清清的嚴冬景象,便像一幅畫一樣呈現在眼前。詩是好詩,畫是好畫,可是主人公的心情呢?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此時此刻,柳宗元的心境該是多麼地幽冷孤寒呀!
《江雪》倒還罷了,看他寫的另一首詩《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前兩句:“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讀到此處,簡直讓人心驚肉跳。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的寫景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呢?政治上的失意對他的打擊太大了,他太孤獨太鬱悶了!他的心冷得讓人害怕。
反觀蘇軾,其有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位置不同,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換個角度看問題,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問題,可能結果就大相徑庭。
凡事有利有弊,處困境之中,更要利其利,主動想辦法為自己找樂子。就是要有那種“黃蓮樹下彈琵琶,苦中作樂”的精神。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但也正是這樣,這種精神才愈發顯得可貴。
蘇軾到惠州,感荔枝之美味,遂有《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不知背景的人,尤其是“吃貨”們或許以為宋代的嶺南一定跟今天差不多是一塊風光秀美、美食遍地的風水寶地呢。
殊不知,當時的嶺南,是實實在在的蠻荒之地,更是流放官員的“熱門目的地”。蘇軾曾有詞雲:”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身處蠻荒之地,而心境豁達超然,從中可窺東坡居士性情之一二。
東坡先生不光在詩、詞、文、書、畫諸領域造詣很深,他對飲食對烹調菜餚也有著深厚的興趣。蘇東坡興趣之廣泛,恐怕在唐宋那麼多大咖之中,也是不多見的。一個人,愛好廣泛,可以消遣賞玩的東西就多,能夠獲得多重享受,有助於分散注意力,凡事就容易看得開。也許正因如此,蘇軾才能在連遭貶謫的艱難困苦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才最終得享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