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話歷史
2021年11月6日
對夏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夏朝共傳14代,共17帝王 (夏朝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延續約472年 ,為商湯所滅。
夏朝十七位帝王互相關係、在位時間及主要事蹟如下:
禹——禹姓姒名文命,是黃帝的玄孫,在位45年。由於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稱為“大禹”。他的父親治水不成而被殺,禹接替治水的工作,採取疏導的方法,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後繼舜為帝。稱國號“夏後”,故稱“夏禹”。他在塗山大會諸侯,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禹鑄造九鼎,象徵九州。
啟——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在位29年。大禹死後,啟奪位為天子,即位後擊敗有扈氏的反抗,鞏固了政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王朝。
太康——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在位29年。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史稱“ 太康失國 ”。
仲康——仲康,太康的弟弟,在位13年。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王朝的榮光,這時後裔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寒浞自立為王。
相——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被寒浞所殺。
少康——少康,相的遺腹子,在位21年。少康時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 少康中興 ”。少康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
杼——杼,少康的兒子在位17年。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王朝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槐——槐,杼的兒子,在位44年。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芒——芒,槐的兒子,在位18年。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洩——洩,芒的兒子,在位21年。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不降——不降,洩的兒子,在位59年。
扃——扃,不降的弟弟,在位21年。
廑——廑,扃的兒子,在位21年,國力始衰。
孔甲——孔甲,不降的兒子,在位31年。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皋——皋,孔甲的兒子,在位11年。
發——發,皋的兒子,在位11年。他在位時,諸侯停朝,夏國力甚衰。
桀——桀,發的兒子,在位52年。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窮奢極欲,暴虐嗜殺,終於被商湯所滅,結束了長達近500年的大夏王朝。
一個朝代總是會經歷崛起——建立——強盛——衰落——中興——再衰落——覆滅的過程,那麼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細細的看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是如何從崛起到覆滅的。
一、夏族崛起
黃帝次子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禹,為夏後啟(即夏啟)之父。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游,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鯀: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嶽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戰爭,都失敗了,不過在不斷的戰鬥與磨礪中也發展壯大了夏族。當時河水氾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嶽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於團結族人及其他部落。《尚書·堯典》記載,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領導治水。鯀治水失敗後,被殛死於東方黃海海濱的羽山。
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後,禹繼部落首領,又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即依據地勢的高低,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後世傳頌,治水過程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提高,這就為封建世襲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由於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更加強盛。
禹治水有功,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夏族也由此完全崛起。
二、夏朝建立
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首領。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禹死後,益(伯益,也有人認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另一個人)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說法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繼位後,有些部族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並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後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但其共同觀點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因此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啟的權位。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對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
三、王朝轉衰
夏王朝的衰落是快速的, 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他只顧遊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乘太康失德之機,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居於斟鄩的斟鄩氏。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立太康之弟中康為王。但事實上權力在羿手中。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徵》,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得權後,他像太康一樣,因狩獵而荒廢國事。他不用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反而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首領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奪其權、佔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
四、少康中興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並把綸邑(商丘夏邑縣)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餘下的夏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其女艾到澆廷中密探,準備恢復夏室。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準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餘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後世稱“少康中興”。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後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還派人討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山東南部、安徽東部、江蘇一帶)。傳說其獲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族與華夏族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後納貢祝賀。槐逝後,其子芒繼位。芒逝後,其子洩繼位。這期間東夷族與華夏族逐漸同化。洩在位期間東夷族已基本同化,於是他開始向西方發展。同時,他開始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世紀後諸侯制的起始。洩逝後,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不降死後,讓其弟扃繼承了後位。扃死,其子廑繼位。這期間夏王朝內有外患不止,國力日漸衰落。
五、王朝甚衰
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了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著重恭順天帝。《史記·夏本紀》記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產生了不滿,但華夏族與東夷族的關係仍然友好。這有可能是東夷族與華夏族的同化度較高的原因。孔甲死,其子皋繼位。皋死,其子發繼位。自孔甲亂政之後,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王朝內憂外患更加嚴重,國力甚衰。
六、王朝覆滅
發死後,其子履癸(夏桀)繼位。桀善武,《史記·律書》誇張地說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馬”。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桀因此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古文獻中說桀貪色,他在擊敗某個部落後會從那部落中挑選出他所鍾愛的女子帶回宮作為妃子。《國語·晉語》提到的有施氏、《竹書紀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這種下場。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在洛把她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桀的屢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較有權威的部族。有緡氏(舜的後代)因不服順桀而被滅之。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趁著夏亂期間壯大了起來。桀又以商不服從的藉口討伐商首領湯並敗之。湯被囚禁於夏臺(一作鈞臺),隨後被釋放。
除了夏室對外關係的惡化外,文獻中還提到了桀在廷內用人失當。桀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在倉皇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一邊逃一邊戰,最終戰敗於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一說今河南中部,或今山西安邑),湯追之,又在鳴條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一作鬲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後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縣)並死於此處(《淮南子·修務訓》稍有不同,說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鳴條之戰夏室覆滅,在方國部落的支援下湯在亳(今河南商丘)稱“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王朝,共經14世(《世本》載13世)、17王,歷時472年,於公元前1600年滅亡。
如此強大的王朝,將近五百年的統治,覆滅之時也顯得那麼的不堪一擊,值得我們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