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的關節炎患者已經突破了1億,其中不乏保守治療無效的晚期患者,人工關節置換成為了最後的選擇,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不少患者面對於手術遲疑不決,殊不知拖得時間越長,術後恢復的時間就會越久。
我們也理解患者的擔憂,手術是否成功,多久恢復,併發症,疼痛,假體感受,人工關節壽命等等,由於國內缺乏相關資料,這裡我們引用一名英國女性術後八週的康復日記,她現年60歲,入院時幾乎已經無法行走,今年9月7日進行了右髖關節置換手術。
“9月7日,我做了右髖關節置換,我曾經熱愛跑步,游泳,健身,但現在已經不能走路了,手術前我不停的問醫生:“以後我還能跑步嗎?”,為了這臺手術,我考慮了好幾個月,但還能有什麼辦法,別說跑步了,我現在連路都走不了。
手術出乎意料的簡單,麻醉師對我進行了麻醉,不到一個小時手術結束了,第三天我出院了,我帶著一副肘拐和止痛藥回家,謝天謝地,手術沒有我想象的可怕。我甚至有些後悔,骨性關節炎折磨了我太久,我不能爬樓梯,不能走太遠,連起床都困難,我去過幾家醫院,醫生們都建議我做手術,但我真的害怕。
我不想服用阿片類止痛藥,醫生居然同意了,只開了撲熱息痛、布洛芬和幾個冰袋,看來換髖關節沒有我想象的那麼疼。
前兩週過得不是很舒服,但也並非無法忍受,最大的問題不是疼痛而是睡覺,我必須整夜面朝天花板,但這不是我的習慣,時間長了就會口乾舌燥,痛苦主要來自於頻繁的起床喝水,水喝多了又想上廁所,這種迴圈影響了我的睡眠。
白天我會做練習,每天多走一點,到了第10天,我大概能走半英里(804米)。
第三週和第四周,我的步行距離達到了1.5英里(2413米),我只帶一個柺杖備用。到了第五週,傷口完全癒合,我開始游泳和回到健身房,鼓勵自己做一些輕量級的運動。第六週我回到了熱愛的公園,進行了一次3.1英里(5公里)的徒步,沒有不舒服,什麼也沒有。
第七週,我扔掉了另一支柺杖,鍛鍊大腿內收肌和臀大肌。
第八週,我在健身房做一些承重受力的運動,同時堅持戶外徒步。
第八週結束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可以正常走路了,我已經瘸了18個月,幾乎忘了正常走路的樣子,現在只要我願意,我就能走得更好,並不會感覺到疲倦。我還發現我能從座位上站起來了,以前必須先改變體位然後再小心翼翼的。
如果走得太久,我的髖內收肌偶爾會緊繃,不過這應該是手術損傷的修復過程。我還沒有恢復跑步,我想再等一等,等肌肉結實些再說”。
不得不佩服這位女士的樂觀和毅力,多年的運動習慣為她加了分。人工髖關節置換讓她快速地擺脫病痛,重新回到健康的生活。然而,由於資訊的不對稱,不少骨關節炎晚期患者依然忍受著折磨,甚至認為:“忍忍就過去了”。
骨關節炎是一種以軟骨損傷增生為特點的慢性關節疾病,也是全球第四大致殘性疾病,關節軟骨嚴格意義上不能重生,一旦損壞不可逆,它就像一個海綿墊子一樣,缺了它骨頭和骨頭就會互相摩擦,繼而出現骨刺,增生,畸形,從一開始的鈍痛,到最後甚至無法行走,生活難以自理,為自己和兒女帶來了不小的煩惱和痛苦。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國際公認的,最安全的手術,目前已經成為歐美老年人的常規手術。如果關節炎嚴重,請打消顧慮,給自己一個有生活質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