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電視劇《春天裡的人們》已經可以正版影片平臺前3集觀看。該劇由凌瀟肅、李曉峰等演員主演,講的是春天裡社群解決老廠房等一系列問題的故事。透過這個系列故事,展現社群居委會工作的不容易。題材立意方面,該劇屬於典型的小社群想要大溫度,在具體展示方面,該劇有自己好的一面,也有值得商榷的一些內容。
題材立意上,《春天裡的人們》屬於典型的主旋律和正能量要求的作品。整個作品的基調都是陽光向上的。尤其是劇情內容當中,很多社群的矛盾衝突,最終都是透過親情的方式進行化解。比如,三兄妹之間為了房產發生了爭執,最終便是老廠長打的情感牌,讓三兄妹和好如初。這種有分歧、有衝突便用情感牌去化解的方式,常見於不少的老派影視劇作品當中。這類影視劇最終的情感訴求,依舊是和為貴的,是大家都要和和睦睦才好的。這當然是非常正向的價值追求。
但是,這種化解矛盾的方式,放到當下來,總讓人覺得有些隔靴搔癢。大都市裡邊的一套房產,動輒也是幾百萬元的。三兄妹因為幾句親情至上的話語,便可以自行協商了,這多少讓人覺得不夠具備信服力啊。他們若是真的可以親情至上,那就不會有開局的紛擾,不會有盡人皆知的兄妹爭吵了。《春天裡的人們》這樣的社群故事,創作原理上,便是提出矛盾,並且解決矛盾。在提出方面,它沒有問題,在解決方面,我覺得,還是欠考量,換言之,編劇還是應該更深入生活才是。目前提供的這個,顯得有些淺。
甚至於首集當中鬧著要跳樓的那位丑角,怎麼跳樓鬧劇結束之後,曾經的老廠長就給他送錢去了呢?這是不是意味著,如果這個丑角不鬧,他自己應該得到的那些養老和福利的兩千元,就暫時拿不到呢?這樣的劇情,就不能認真想,不然,就會覺得這部電視劇在敘事邏輯上,還是值得商榷的。出現問題,總是拿親情至上、情感至上的方式去化解,最終,就容易出現邏輯上的漏洞——跳樓鬧劇,是不是意味著,誰鬧事兒,誰有飯吃?
《春天裡的人們》在前3集劇情當中,確實熱熱鬧鬧,讓觀眾看著挺火熱的。但是,這部電視劇開局的部分,採用得似乎更像是一種晚會小品式的敘事,並非嚴肅的電視劇作品應該有的敘事。晚會小品式的敘事,最容易提出問題,但用情感至上的原則解決問題,把問題潦草收尾掉。這樣的敘事,缺少生活的真實溫度。因此,在這種敘事指導下的作品,那種煙火氣,都顯得很有待提高。
比如,在這部電視劇當中,雖然出現了不少的社群大媽,甚至於有大媽們組團搞事情的橋段,但這群大媽嘻嘻哈哈的表演,總給觀眾一種她們是來演小品的感覺。《春天裡的人們》在拍攝層面上,也是一種小品感的追求,而不是真實人間煙火氣的追求。這應該是導演技法上值得商榷的地方。這樣的電視劇作品,想要呈現真實的社群困境和解決方案,那似乎就不能依靠小品式的敘事和表演,而應該真正扎入生活本身當中去,用最好的煙火氣去鋪墊,和去昇華才好。
他山之石。《裝臺》講的是西安城中村的故事,煙火氣就重很多。《山海情》講的是西北脫貧故事,演員們的表演就讓觀眾願意相信,他們就是西北農民。找真實感,找煙火氣,是非常考驗編劇和導演能力的。編劇層面上,需要抓真正的矛盾衝突,和角色眾生相在矛盾衝突當中的真實處境、真實呈現狀態等等。而對於導演而言,拍攝的時候,則應該回歸這種真實,而不應依靠小品式的表演去敷衍劇情。
在這部電視劇作品當中,社群工作的幾位同志,有好幾位的表演,都求取小品的喜劇化,讓演員們過度誇張了自己的喜劇特徵。小扇子一扇,把社群的煙火氣全扇沒了啊。這一問題,不僅僅出現在社群工作的幾位青年演員身上,包括凌瀟肅的表演,似乎也可以有更好的、更高的提升空間才是。這種嘻嘻哈哈地表演方式,不容易讓演員進入角色,給人一種浮於角色的感覺。
基於已經播出的前3集,我覺得,《春天裡的人們》更像是一部晚會形式的小品劇,這樣的劇作,雖然熱鬧,卻在真實感上、煙火氣上,都打折了。對於社群敘事,若是能夠嚴肅起來,可能會出更為優質的作品。(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