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展覽:《選擇你自己的冒險(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
[ Go Fishing ]
釣魚
這一年時間,
野奢像困獸一樣衝出籠子,
但可能被圈養太久,
出來野的基本是為了拍照。
我身邊多了不少戶外露營控,
大多數並不是要攀登珠峰、穿越撒哈拉那種,
白天出門二三十公里搭帳篷玩十八拍,
晚上耍流氓似的回家或者酒店裡過夜。
我比那些拍照的還流氓,一邊鄙視,一邊躺在朋友圈負責點贊,佯裝羨慕者。但我真羨慕那些在野外釣魚的。熱愛釣魚的主廚朋友們,通常對水產的理解也不同。
最近我出差有點多,飛機上也會選一些爛片消磨時間,之前看了本《Romance on the menu》,圍繞澳洲海鷗咖啡展開。主廚男主角為了備菜,清早帶著餐館老闆女主去釣魚。我突然意識到,釣魚是個天然浪漫的場景。一來男主去野外找吃的,本來就賺好感,甚至能帶來意外驚喜;二來通常贏得戰利品的過程,有真實的緊迫感,觀眾都忍不住興奮起來。
那場景讓我想起美國赫爾南·巴斯(Hernan Bas)的畫,經常會有一個在海邊的少年,纖弱、花樣,畫面上充斥各種豐富的色彩。有人說,他的浪漫主義源於19世紀的唯美和頹廢派作家王爾德和於斯曼。我覺得明明就是這老傢伙心裡住著個愛吃魚的小孩。
傳統西餐館吃飯我很少點魚蟹
男主精通水產料理,但可惜是個西餐廚師。很長一段時間,我在傳統西餐館,很少點魚蟹,我認為中西方對水產的認知不同。
多年前,我在義大利吃一道咖哩麵包蟹,調味出色,美中不足的是,蟹是冷凍的。其實在歐美的傳統習慣裡,大家到當地菜館一般是吃不上新鮮活魚的。這裡面有一些類似PETA(善待動物倫理委員會)尊重生命感受的原因。我舉個例子,我們經常吃的虹鱒魚(替代三文魚)其實是有痛感神經的。英國甚至計劃把龍蝦,螃蟹,章魚等一系列無脊椎動物正式認定為保護動物,原因是科學家發現它們也擁有痛感和知覺。不過因為它們太好吃,英國的計劃是禁止直接煮食活物。大部分歐美餐館和英國的動物福利慈善機構的理解一致:如果在煮之前把螃蟹弄暈倒或者冰凍了,用這樣的“人道”處理方法,還是可以食用的。我不想在人道層面上評述太多,反正尊重自然規則即可。還有一個原因是,大部分淡水魚類及其他水產,會遇到寄生蟲與春夏毒海藻的問題。在防患未然角度,也是經過冷凍滅菌與嚴格檢疫過程後更安全。
至少,我很不願意吃雞胸肉似的法式魚排,老婦染華髮,低溫慢煮後淋奶油汁,毫無生氣。連英國的fish&chips都不如,倫敦的不少路邊小店用的都是鱈魚,外面脆,裡面還有嫩汁。哪怕是那樣的,吃慣了中國五花八門做法的活鮮嘴,一般也都要diss下“英國是美食荒漠”。
我的朋友丁煜寧常年在加拿大為國家地理拍攝紀錄片,他是個被迫“野奢者”。他有年帶著攝製組在愛德華王子島,那邊的水域撈的“湖白魚”切片後,加上調料,就是上好工作餐,吃法就類似順德人的魚生。
那應該比外賣好吃,我說。他笑著回答,那肯定,再說真的也沒外賣。我也曾在義大利海濱小城Ancona路邊攤吃到迄今為止最棒的水章魚沙拉。我相信丁導吃那種湖白魚以及Ancona漁民對水章魚的味覺經驗,肯定遠勝過我。
我慢慢總結了一個靠譜規律,最好水產主打的西餐館就在水邊,不管菜品進貨是否來自當地。我的意思是,廚師個人必須有在當地買到或者自己捕撈到新鮮好東西的長期經驗,這種因地制宜的經驗極容易把人變成水產專家。西餐館不在水邊的話,我的意見是,要麼就挑那些用日式方法料理的,餐館生的死魚比熟的死魚普遍質量高一些。
如果主廚有釣魚的愛好,那這種食界專家的級別就是頂尖的。我前年去的法國尼斯米其林二星Le Chantecler(中文意思是唱詩班),做普羅旺斯風格菜。尼斯是個適合度假的大海灣。我的判斷再次印證了!
主理人是新生代法國女廚裡的佼佼者Virginie Basselot,她獲得“法國最佳工匠”(MOF),喜歡以“嚴謹”風格做菜,非常擅長做魚。地中海鯖魚客人吃完都挑不出半點毛病,嫩與松都不會滑鐵盧。檸檬蜂蜜奶油醬鱈魚背,調味穩中有勝,冰島的鱈魚肉質柔中微韌,每一塊,都是隨肉紋輕盈裂入嘴的,與窗外藍色海岸一樣滿足想象。
它們的酒單存酒驚人,當天隨便點的Chassagne-Montrachet與Vosne Romanee Les Suchots也怡人,很配魚菜。整套選單小巧,都是為精準體現水產的美而定製的。
也許是長期以來的食用限制,即使像寫出《School of Fish》這種被米其林餐廳都奉為水產料理寶典的Ben Pollinger也沒有東方人關於“鮮”的概念。至少環境不允許追求玄學一樣的“鮮”。但甜是可以的,甜度一直也是衡量法國鰲蝦的重要標準。超高品質鰲蝦透過國際速運到國內高階餐館,我所吃到過的,普遍有一層膩膩粘液,那是緩慢熟成的標記,我使勁告訴自己,鮮不要緊,那樣的鰲蝦更甜。低溫慢煮還能保持形狀,要是中式爆炒,蝦肉都花了...
我在國內吃西餐,但凡老闆或主廚對餐有深度思考的,水產的出品思維就是飛躍型的!前年我在臺北吃過一頓特別的飯,來自臺北的“野驢小餐館”,清早我和朋友James去找老闆Fudy的時候,他還在宜蘭大溪漁港收海鮮,每天早上他都有這個標準步驟。
我吃著他脆脆的墨魚仔,默默點頭。“我希望在進廚房之前,就開始料理食材”,美國康奈爾大學餐飲管理系畢業後,Fudy待過不少米其林餐廳,紐約 Per Se、加州 Manresa、芝加哥 Alinea 等,他眼見農夫送菜到廚房,以及廚師親上農夫市集買菜。好廚師是從水產來源開始“料理”的。
我們當晚吃到的來自宜蘭大溪漁港的金殼蝦(臺北叫葡萄甜蝦),Fudy說船上打撈回來只有十隻,我們桌上有三隻,甜度超高,力壓荔枝。葡萄甜蝦連臺灣人也都很少吃到,因為基本都在港口當地就賣掉了。
這種魚在臺灣叫“尖梭魚”,Fudy用的是“活締處理”法,那是一種特殊的日本處理活魚技術。讓魚腦死亡,放血,降低腥味,保持鮮甜風味,避免細菌滋生。而且進一步破壞神經系統,這樣一來,減少魚的肌肉反射收縮,保留體內的三磷酸腺苷(ATP),減緩魚的僵化。
有一位巴黎的米其林主廚說,這樣處理過的魚可以放一週,在法國同樣的魚只能堅持兩到三天。
愛釣魚的朋友聽到這裡,會真誠點頭。
我身邊那些愛釣魚的中國老孩子
釣魚圈內有很多鄙視鏈,但我釣魚的朋友們,大概是比較“野”,大多是鄙視“鄙視鏈”的。釣魚的真正快樂,本來就該返璞歸真!釣魚圈“放生”鄙視“吃”。在我而言,有且只有吃到好吃的,才有力氣鄙視。
現在國內所有的高階日料店,基本都在傳播青森大間一本釣的黑金槍魚概念,我知道這很珍貴。但最打動我的部分,其實是吃到輕易上不了日料店的“稀有部位”。因為通常在船上就被中國老孩子們瓜分了。
最近特別滿意的一次經驗是在深圳晴空,是美食圈姐妹JC帶我去的,當日恰逢晴空的やま幸のまじろ特別選單。我們分部位細品釣自戶井津輕海峽的金槍魚。當吃到松仁香的血合岸時,如飽經世故後再有初戀,難忘!
但和我的三位中國老男孩朋友比起來,我在釣魚上得到的快樂那麼少。他們非常懂料理吃的,所以等他們釣魚歸來,“特殊部位”很難保住!
王勇:樂趣型釣魚
他小時候在江西長大。“那時候家裡廠旁邊有水庫,只能走過去,差不多要走40分鐘左右。”他坦言自己原來本身不太喜歡釣魚,父親卻挺熱衷的。
“那個時候八九十年代,沒有那麼多娛樂活動,所以雙休日就會去釣魚。其實也沒有什麼裝備,就是自己搞,用的就是山上的竹子,自己砍幾根做成魚竿。我爸挺喜歡那個東西,拿火燒了以後弄直,魚線是我爸的同事弄來的。魚餌就是自己去挖蚯蚓,這個事情就是我去幹的。”
對於釣魚本身,王勇說自己好像沒有那種性子可以坐得下來。但幼年時他覺得出去釣魚好,不用做功課,不用做家務。但對小小的他來說挺難的。
“在水庫裡面,可能是技術問題,雙休日沒事就去,不停換地方,這裡釣不到就換。有一次我記憶深刻,釣到很多,最搞笑的一次,我們坐的位置比較高,杆子被魚扯住了,我爸就從上面跳下去把魚弄上來,當時想想挺狼狽的。不過最重要的是把魚弄回來,我媽手藝好。我們家喜歡炸魚,江西贛州有小炒魚,我媽做那個很拿手。”
王勇大師的媽媽還研究過,江西的小炒魚有兩個流派,一個是炸過的,就是炸幹了再炒。他媽媽炒的小炒魚,用專業的話講就是一鍋成菜,油比較多,魚醃製好了以後爆炒,加米酒,辣椒醬油,燜一下魚就很嫩。
“釣上來類似於江白條,最多的應該就是草魚,草魚要江西炒法,大蒜弄一下很香。小炒魚有意思,就是油多,大火爆炒,一般這個菜可能要加鍋蓋燜,估計四分鐘左右。”
“到冬天的時候,我做這道菜喜歡放青大蒜。夏天時候放絲瓜,我不喜歡絲瓜,因為炒的時候容易出水,魚的味道就淡了。我喜歡吃冬天的青大蒜,薑絲炒,辣辣的好吃。處理小魚很簡單,就是面拖。我媽是上海人,比較喜歡面拖魚,炸一下,小草魚如果沒有醬汁,就加醬油、鹽和糖,我特別喜歡,顏色很紅。還有草魚我會用自己醃製好的辣醬,我覺得很好吃,加類似剁椒的東西。”
李欣欣:心境型釣魚
李欣欣是成都李不管把把燒的創始人,他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新生代餐飲投資人,也是野釣狂魔。
“釣魚是釣到半夜,會去農民家裡問有沒有土雞,燒一鍋解決伙食。旁邊搭帳篷,生篝火,沒有農戶他們就把爐子帶上,釣上什麼吃什麼,沒釣上就吃泡麵,一般是這樣的過程。每個季節釣魚不一樣,秋季適合釣大魚。鯉魚、草魚、青魚這些會出沒。它們秋天出來獵食,食慾是最強的,冬天就回深水區裡待著,這樣最安全,因為食物比較匱乏。”
“這個季節是釣大魚的季節,我們要玩就去最野的地方,最沒有人的地方,山清水秀的地方,拍出來的風景是最漂亮的。水一定要是藍綠藍綠的,能夠看到星空的那種,沒有魚心情都很好。”
我問李欣欣釣魚鄙視鏈的問題。他笑著說,釣水庫的看不上釣魚塘的,因為魚塘是放生的魚,飼料魚,沒有去過野外的魚很蠢,坐那裡一天釣200斤,沒有技術含量,屬於休閒的人釣的。釣野河道的看不上釣水庫的,水庫是一半野生一半飼料,密度比野河的大。
“鄙視鏈是根據難度來的,野生魚品質比魚塘的好很多,釣起來勁很大,這些魚都是跑馬拉松的,一身腱子肉。一斤左右的魚,壓力不一樣,野外一斤左右的魚線和杆都拉得起來,就會發出嗚嗚嗚的聲音,很刺激。”
李欣欣他自己也經歷過鄙視鏈的遷徙,他說他是河邊長大的人,習慣的就是野釣。“跟成長環境有關,城市長大的沒有這個環境,只能釣魚塘。野外也叫不到外賣,他們釣到長江胭脂魚(二類保護動物)會立馬放生,嘉陵江的江口青鱅,也是保護魚種,釣起來拍個照就放了。釣回來的都是家養的鯽魚、鯉魚、翹嘴殼這種,獵奇的不行。”
釣到那些魚後,李欣欣他們有野炊用的鍋,平底的大鍋,自己帶做魚的佐料,宜賓的泡生薑、泡辣椒,自己帶的紅油,是做魚必備品。在河水裡把魚殺了洗乾淨,用礦泉水煮魚,用魚湯煮麵。他和朋友一般帶威士忌,坐一晚上看星星,聊聊天喝喝酒。
“不聊工作,大家都是出來逃避工作環境,躲避城市壓力,就胡侃。除了這樣的機會,其他也沒有了。平時生意很忙,有應酬,一個月跑兩次,一次2-4天不等,跑的都是100-400公里左右,太近還是城市邊上沒感覺。”
每次的釣魚活動,需要很多準備工作,李欣欣剛好正在籌劃13號宜賓的向江壩水庫,是整個西南地區最大的水庫。這叫探釣,他的釣魚小組織都沒去過,雲貴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是金沙江流域的大型水利樞紐。
“至於準備,當地朋友找當地釣魚的人瞭解氣候、季節、怎麼釣,用什麼餌料,問清楚才能出發。還要看天氣,這段時間下不下雨,氣溫穩不穩定,氣壓波動,波動不大魚不會開口。第二步給當地的人微信紅包,買些玉米麥子做個窩(餌料),大水域上千公頃的水面要提前做窩。”
“我要搞清楚底層、中層魚種,魚喜歡什麼,瞭解大自然。然後做分析,適應每個環節的要素,我才能釣到。出發要分工,有人拖裝備,有人買吃的,乾糧酒必備品,其他當地有就不用。問當地人釣魚的位置,離住宿遠就要帶帳篷,野外生活一應俱全,一個月不會餓肚子。”
關於這些細節,他如數家珍!
李欣欣說特殊裝備其實用不上。“野釣癮頭大,跟煙癮一樣,30-40度時候也有人在太陽下釣魚。”我問說如果釣魚中間停了,魚竿放地上,人去休息可以嗎?“沒有問題,休息時候窩料、米麥子(餌料)補到同一個地方,你去睡覺,回來繼續釣就行。位置別動,東西偏差50cm會找不到,要精準。”
他說其實並不在乎釣魚這麼些年,有沒有進步,他說心境是最重要的。“技術不存在,下面有魚怎麼都能釣,公園裡丟麵包,都來了。剛學釣魚的一天釣不到很煩,慢慢2-3天都釣不到。現在心境不管有沒有,都是放鬆,魚獲得不重要,一條魚沒有我也不失落。上週我在黑龍潭,滿滿兩桶,我收拾的時候,就把魚放生了。要吃就去街上買,出來釣魚是釋放心裡的壓力和負能量,眼睛看下遠山遠水。”
“釣魚都沒什麼教,都是自己摸索,看文章看抖音,但講得不一定都對。東西水庫不一樣,書和影片上的季節、水下情況不同,沒有頓悟和秘訣,只有不斷分析和總結。今天這個水庫什麼季節魚吃什麼,同樣的方法可能就釣不到,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天氣太熱、氣壓太高,魚離開水底,魚漂往下拉,魚鉤離開底部,懸空,就有魚了。這些細節,常年日積月累你就懂得分析。有人教你大師釣,還是到現實中,具體水邊,是否下雨,氣壓如何,沒有任何人釣魚百發百中。魚是感溫動物,靠大自然的,我覺得樂趣在於不可預測性,對抗思路才是樂趣。每次去都是10分的結果就沒有意思。技術再強,也是要一天天分析沉澱的。”
“雖然水域汙染小,國內釣上來的魚還是不能做刺身”,李欣欣本來就是做專業餐飲,但在他手上一魚幾吃是小case:魚頭熬湯,魚背做片,水煮魚,魚腹比較厚,更有很多吃法。
“釣魚周圍都是農民,他們那買的土貨好吃,城裡吃的西班牙火腿比不上土雞,鄉土飯,田野裡新鮮的蔬菜足夠新鮮足夠野,是大自然饋贈的幸福感。釣魚的時候土雞土鴨你都買的到,有時候比吃魚更開心。”
李欣欣說為了感受野味,他有時候會偷個玉米煮湯,口渴的時候偷橘子。不小心被老婆婆發現,他掏了200出來買。“老婆婆露出淳樸憨厚笑容,我感受童年的野趣,被逮到了很自然,很大方,尋找小小的生活刺激。”
他說越是挑戰的越想去,不想去的是商業化的地方。“廣元的亭子口水庫,四川釣友勝地,後來漁業公司和政府合作,超聲波趕魚。本來碧波藍天,現在稀稀拉拉的人去。自然被破壞之後,要收費,破壞漁業資源,大的魚被拖網拖走了,大家就不待見那個地方了。吃住不重要,最關鍵是自然界被人為破壞,水質變差,魚沒有了就不去了。”
釣魚也會有奇異的經歷,李欣欣有一個哭笑不得的釣魚故事:“七月半我一個人開車去眉山山上水庫,白天去人很多,十幾個,我選釣位,坐下去背後是公墓。懶得搬裝備了,我本來是無神論者,到了7點左右山上湖一個人都沒有,我開夜釣燈,只有我一盞燈,有沙沙可怕的聲音,發了個朋友圈。異常清淨,是個公墓,一個人都沒有,黑漆漆的,下面有200個網友回我,今天是鬼門關開啟的時間,中元節,我釣到凌晨2點半才去睡覺。”
他笑著說就是想找未知的感覺,釣魚像談戀愛。我說倩女幽魂嗎?
我同意他說的野外很多狀況,有未知的驚喜在,有很多人喜歡私藏,但李欣欣說釣魚是分享,沒有誰有私藏。“別人也會帶你去,這地方好釣,魚品質好,我群裡說,走走走,那地方穩當。釣魚要分享精神,會有更大樂趣。”
傑哥:技術型釣魚
我認識的傑哥,他是廈門上青本港海鮮店的老闆,也是海釣第一網紅。
傑哥最近大火的海釣經歷影片裡,流量最高的就是釣鬼頭刀,屬於深海釣。“深海釣全年都可以,沒有受到法律的約束。海釣首先是要深海釣的裝備,根據所要釣的物件魚。金槍魚就是跟著大型魚的裝備補給,通常用的都是重型船杆。鰩魚是內海的,大型石斑魚、真鯛或者是其他大型魚類,看釣什麼,根據這些魚類的釣況去釣點實施海釣。”
傑哥分享起海釣裝備,一聽就是專家級別的!“一般來說水深都是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對所有的裝備要求相對很高,裝備的價值很高,船杆一把要幾千塊。一般選用的漁輪都是電動的,現在漁輪最好都是在日本,國產的不過關,日本的漁輪貴,幾千上萬塊,一套要幾萬塊,這是第一。”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釣魚船,要出遠海,100多海里,釣魚船有要求,不是小型的,後面裝馬達,有專業的釣魚船。一般來說,廈門目前有幾艘專業的,發燒友,紅旗兄弟號,都是20多米的,都是航速比較快。對生活設施比較完善的一搜釣魚船,單獨房間有淡水可以洗澡休息。遠海釣對人的素質要求比較嚴格,遠海不是近海,風浪比較大。”
海釣有不同型別,海洋環境複雜,需要更科學的方式對待才能保障安全往返。釣魚船上就是單純釣魚,不同於作業船隻,航速比較慢,往返都是2個月,釣帶魚是作業垂釣,傑哥他們是遠海休閒垂釣。“出海的時候看天氣,漁業電臺給漁民提供海上天氣電臺,風浪多大,然後比如這趟釣點選擇沉船膠盤,這次座標下有沉船。一般釣魚船上有固定的釣點,座標在哪個點,船上的裝備很精良,有雷達魚探,聲納掃描,讓人清楚知道海底地形地貌,雷達反射波下面魚群狀況,有這些引數非常快地決定海區。在這個沉船點魚情不錯,就去精準釣魚點垂釣。”
傑哥說危險的狀況最大的就是天氣,機械船隻出問題不太可能,保養的人很清楚狀況。風雲突變無法預知,變化的時候很大,主要危險還是來自天氣的變換莫測。“最大的一次是出去可能計算失誤,天氣預報不精確,碰到3-4米大浪,船隻只有20多米,經受得住多大的難說。但碰到的機率很低,除非天氣突然的變化,計算失誤,有其它的問題,一般來說不太容易碰到,海釣一定要選擇天氣好的時候垂釣。”
傑哥說關於鄙視鏈,深海釣鄙視近海釣,近海釣鄙視淡水釣,磯釣鄙視路亞釣。
“魚撈上來現在都是靠裝置,大小馬上知道,釣具上都有刻度,現在水深,水底釣到魚個體多大都能知道。魚快出水的時候用大型網具勾到船上來,最大的難度是釣具受不了魚的拉力,斷杆造成損失。”
說起海釣的快樂,傑哥有次海上碰到1000只海豚,“前後左右上下都是海豚。我們釣魚的時候打餌太密集,小型魚類都過來了,海豚都過來了,跟1000多隻海豚嬉戲一整天。我好想跳下去一起游泳。但海豚在捕魚追魚,速度很快,下水容易被誤傷。”
對傑哥來說,戰利品的恰當處理也是對海釣魚類的尊重!“釣上來的魚的處理,第一就是排酸,放血。深海魚一定要放血,不然品質會差,漁船上都有製冷裝置,活水裝置。比如金槍魚出水就死,要在它出水後馬上放血,把血放乾淨,處理乾淨放到急凍倉。現在釣魚船裝置都比較好,很方便。所以活地處理法,做刺身日料店也會用。遠海釣魚都是刺身魚,都可以做刺身級別的,海釣對於魚傷害最小,釣魚後就是放血,魚狀態很好。魚最後是要急凍,釣魚船上就有急凍裝置,有一個倉有急凍庫的,用紮帶不同做號標記,這條魚是我的,這是你的,靠岸以後根據紮帶去區分。”
有很多魚類,釣上來就可以吃。“紅甘魚最喜歡吃的就是小管,夏天捕小管就會留一點,當成魚餌。一條小管換紅甘,很值得。一隻蝦換鱸魚,石斑一定要帶活章魚,石斑最容易釣,只要裝置夠,每趟都在。石斑有地域的,這個地盤是我的,其他石斑就不會過來。”
傑哥說最美味是石鯛,條紋石鯛和斑石鯛,那是夢幻之魚,切幾片馬上吃掉。釣魚船上都有芥末、醬油、刺身刀,都有廚房。
真羨慕這些老小孩們,有人想起童年的快樂,有人追求心境的放鬆,有人喜歡鑽研技術,但最大的滿足是,大家都愛吃...哈,終於有一樣和我一樣!不許鄙視說真話的孩子...
神 婆 問
你 釣 魚 嗎 ?
“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
而是想一想憑現在有的東西能做些什麼。”
——《老人與海》
Food Bless You!
中國國際美食博覽會顧問
《神一樣的餐桌》製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