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2M鑑定法,一是“慢”,二是“磨”,這是古玉加工的靈魂,更是我們鑑定玉器的標準。
“慢”是時間概念,包括兩方面內涵:一是加工過程緩慢,二是時間跨度漫長。受古玉製作工具限制,古人制玉,最初採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邏輯,純手工刻畫、推磨,效率比較低。儘管後來出現砣具乃至水凳,但跟現代電動工具相比,仍舊是落後的。
正因為慢,線條反而穩重,不會浮於表面。這正如寫毛筆字,初學者往往寫得很快,高手卻寫得慢,力透紙背。古人琢玉亦如是。慢慢推磨,慢慢打孔,慢慢拋光,不驕不躁,慢工出細活。
又因時間跨度漫長。古玉深埋地下,受周圍陪葬物品侵蝕,受地火烘烤,表面會發生分子結構蛻變,以此為基礎,產生系列量子反應,呈現土蝕、灰皮、沁色等表象特徵。
再來說說“磨”。古玉製作,離不開解玉砂,而解玉砂是遊離態,古人制玉的過程,其實是透過解玉砂“磨”玉的過程。瞭解這個邏輯,我們在進行古玉鑑定的時候,就能事半功倍。“磨”是慢的基礎,正因為“磨”,所以“慢”,與之對應的是現代高速工具的“快”,而產生“啃”的效果。“慢磨”與“快啃”,便成了我們鑑定的工藝要點!
解玉砂“磨”出來的工痕,也不能一概而論,這與其“媒婆”有關。如果是砣片正反帶動下對玉器進行砣磨,產生的痕跡往往是磨砂感。因為正反施力下,解玉砂作業距離不會太長。而如果是手工壓著解玉砂推磨,往往會在陰線溝底留下平行的長條狀突脊或凹槽。後一種情況,便是我們常見的紅山打窪、商代直陰線、漢八刀等工藝,異曲同工。
用心體會古玉的“慢”與“磨”,在六要素鑑定法的基礎上,將2M鑑定法爛熟於胸,對我們鑑定古玉,至關重要。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收藏,關注磊哥養玉,咱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