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至2021年11月5日(週五)英國時間09:00,累計檢測結果量333,275,058(+914,955);累計確診9,241,916例(+34,029);累計病亡141,588(+193)。
英國全境截至今日:
已接種第1劑疫苗共50,156,656人(+43,731);
已接種第2劑疫苗共45,790,934人(+20,482);
已接種第3劑疫苗共9,347,074人(+334,398)。
感染率R值降至0.9-1.1
本週英格蘭感染率R值估計在0.9-1.1之間,低於上週的1.1和1.3。意味著每10個感染者會感染9-11個其他人。而該地區新冠日增長率估計為-1%至+2%。
根據國家統計局(ONS)的最新估計,在截至10月30日的一週內,英格蘭家庭中大約每50人中就有1人感染新冠,相當於約110萬人,與前一週相比沒有變化。
檢測結果呈陽性比例最高的是西南地區,估計有2.9%的人感染了病毒。倫敦的比率最低,估計有1.5%的人被感染。
圖片來源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
輝瑞口服抗新冠藥物可將嚴重新冠風險降低89%
輝瑞(Pfizer)公司今天(11月5日)發表宣告,對臨床試驗資料的中期分析發現,其針對新冠的實驗性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已被證明,可將嚴重疾病住院的風險減少89%,且可有效降低有可能發展成嚴重疾病成年人的死亡機率。
與默克公司推出的口服藥Molnupiravir針對病毒自行復制時所需要的轉化酶Enzyme,誘導病毒變異來阻止其繼續複製的原理不同。
Paxlovid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它的作用是與蛋白酶結合產生化合物,阻止病毒產生它們複製所需的蛋白質,從而顯著降低患者體內的病毒量。作為一種抗病毒藥物,該工作原理已成功用於治療艾滋病毒和丙型肝炎等疾病。
據悉,Paxlovid的開發是基於SARS疫情後開發的一種舊實驗性抗病毒藥物,對其原始分子進行調整,得出了一種新的化合物,該化合物對新冠和其他冠狀病毒具有很強的效力,且可作為藥片使用。
而Paxlovid與輝瑞另一種名為Ritonavir的藥物結合使用,可幫助該化合物在血液中停留更長時間,治療效果更好。
在一項隨機、雙盲研究中,研究物件為輕至中度的未住院確診者。且至少有一個發展嚴重疾病的風險因素,如肥胖、60歲以上、糖尿病或心臟病。這些患者在出現新冠症狀後的三天內就開始了此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每天服用兩次,每次三片藥,為期五天。
對1,219名患者的中期結果分析稱,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中只有不到1%(0.8%)住院,在治療後28天內也沒有記錄死亡病例。而服用安慰劑的患者中有7%住院,7人死亡。
該試驗結果的有效率已經超過了默克公司(Merck & Co Inc)的治療藥物Molnupiravir。該藥可將同樣處於嚴重疾病高風險的新冠患者死亡或住院可能性減少一半。
英國於昨日(11月4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准使用口服藥物Molnupiravir的國家。
Molnupiravir | 圖片來源QualityStockArts/Shutterstock.com
輝瑞公司目前已經停止該藥物的臨床實驗,計劃將這些資料提交給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以獲得緊急授權。
一旦獲得授權,輝瑞公司將根據世界各國的收入水平以分級定價的方式簽訂合同。該公司表示,它將先花費10億美元用於該藥物的生產銷售,並且已經與幾個國家簽訂了預購協議。
輝瑞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說,該公司目前預計截至今年年底將生產超過18萬盒該藥物,到2022年底至少生產5,000萬盒。
在輝瑞同時進行的第三個大型試驗中,該公司正在探索該藥物是否可以作為預防藥物,用於感染者的密接者。
高風險基因訊號或使新冠風險增加一倍
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基因,能使感染新冠的人出現致命呼吸衰竭的風險增加一倍。此種高風險基因訊號被命名為LZTFL1,似乎能阻止人體氣管和肺部對病毒作出正常反應。
這可能意味著需要為那些更可能出現嚴重症狀的人提供特別定製的治療。
這項研究由人工智慧演算法進行,該演算法經過團隊訓練,能夠分析來自身體各部分數百種細胞的大量基因資料。
結果顯示,“遺傳因素解釋了為什麼一些人在感染後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症狀”。南亞血統當中有60%人口攜帶這種高風險的基因訊號,歐洲血統為15%。這可能有助於解釋英國一些南亞社群死亡率更高,以及新冠在印度的強烈影響。
這項研究的共同負責人,牛津大學MRC Weatherall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James Davies說,“擁有高風險基因型意味著在感染新冠後比低風險基因型的人更容易出現身體不適。”
但他也強調,基因並不是影響個人風險水平的唯一因素,年齡和其他基礎病史仍然是一個人是否引發重症的主因。
他同時補充說,雖然不能改變一個人基因,但研究結果顯示,“具有高風險基因的人可能在疫苗接種上更具優勢”。
由於基因訊號影響的是肺部而不是免疫系統,增加的風險或許可以被疫苗產生的效力所抵消。
保持開窗通風可有效減少感染風險
逐漸進入冬季,人們會花更多時間在室內社交。一項名為“阻止新冠四處傳播”(Stop COVID-19 hanging around)的新公共衛生運動已經啟動,以保證在聖誕節前以及假期期間減少新冠傳播。
該活動鼓勵人們每小時開啟窗戶10分鐘,強調通風的重要性。
劍橋大學和利茲大學的科學家為此釋出了一部解釋影片,將用於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和政府的數字傳媒渠道,展示室內空氣中顆粒運動的差異,以及感染了病毒的人在不通風的房間裡社交是如何產生新冠顆粒積累的。
感染新冠者在說話、呼吸或咳嗽時都會向空氣中釋放病毒顆粒,而這些病毒顆粒在不通風的環境中會一直存在。這意味著感染病毒的風險大大增加。
但在良好的通風條件下,這些顆粒將很快消散。且研究顯示,讓新鮮空氣進入家庭可以減少70%以上的感染風險。
英格蘭副首席醫療官Thomas Waite博士說,接種疫苗、在室內空間戴上口罩和定期進行新冠檢測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但同樣關鍵的是,不要忽視通風的作用。
新的研究發現64%的人不知道通風是減少新冠在家中傳播的一種有效方法。只有29%的人在有訪客來訪時給家裡通風,只有3%的被調查者在客人離開後繼續給家裡通風。
頸長也在這裡提醒大家,定期開窗通風,哪怕只是幾分鐘,都可以保持空氣流動並預防感染。
中國疫情更新
截至11月5日上午10時,中國中高風險地區達64個,其中高風險地區4個。
針對本輪疫情,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本輪疫情擴散面積較廣,涉及省份較多,估計距離疫情的峰值還有一段時間,可能一個月後可以得到控制。
圖片來源GettyImages/Xinhua/LiuDawei
11月4日,重慶醫科大學釋出訊息,該校新冠病毒應急攻關團隊,發現3個對新冠病毒多種突變株具有廣譜中和活性的超強抗體,對目前傳染性極強的delta變種也表現出強勁的中和能力。
據悉,這3個抗體可透過基因工程製造,實現規模化生產。預計明年初可進入臨床研究。
世界疫情更新
根據聯邦衛生部週五(11月5日)更新的資料,印度記錄了12,729例新增感染病例,221例死亡病例。
在整個歐洲的病例激增的情況下,德國連續兩天創下新增病例感染記錄。根據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的資料,德國在過去24小時內又記錄了37,120例新增病例。
儘管這一數字可能是由於部分受影響最嚴重地區在假日後延遲檢測和報告而累計的,但也反應最近幾周病例穩步上升的趨勢。意味著未接種疫苗的人現在面臨著“非常高”的感染風險。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的高階官員說,歐洲新冠病例在上個月猛增了50%以上,儘管有充足的疫苗供應,但歐洲仍是新冠疫情的熱點中心。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今天(11月5日)取消了對鄰國新南威爾士州公民的入境限制。在即將到來的聖誕節期間,允許該國兩個最大的州之間旅行。
澳大利亞2,500萬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居住在維多利亞州,由於新冠疫情,這兩個州之間的通行已經中斷了幾個月。
同時,西澳大利亞州將成為澳大利亞唯一一個計劃今年不重新開放的州或地區。該州州長Mark McGowan設定了一個疫苗接種目標,即90%12歲及以上人口接種疫苗後才將放寬邊境限制。
在本國新冠感染率創下新高之後,克羅埃西亞已決定收緊新冠限制措施——為公共部門僱員引入強制性的疫苗證書。
目前該國400萬人口中超過50%的人已完全接種疫苗。內政部長Davor Bozinovic說:“為了防止疾病蔓延,我們需要減少室內聚集的人數,增加接種疫苗的人數,並保證公共場所開放的安全性”。
據悉,加拿大的新冠感染率正在放緩,但要完全取消新冠預防措施還為時過早。現在該國12歲以下兒童的感染率最高,該人群還沒有獲批接種疫苗。
最新的資料顯示,截至10月23日,83.7%的符合條件的加拿大人已經完全接種了疫苗。
英國每日死亡/治癒資料分析
英格蘭地區 · England
11月5日資料:目前住院的確診新冠患者7,072人,累計住院新冠患者總數為493,014(+807)。
目前英格蘭地區使用呼吸機的新冠患者有860人(-7);病亡新冠患者總計123,366人(+151)。
威爾士地區 · Wales
11月5日資料:威爾士記錄的死亡案例15例。
北愛爾蘭地區 · Northern Ireland
11月5日資料:住院的確診新冠患者共28人(+1),已出院的確診新冠患者13,486人(+77),治癒率目前為99.8%。重症ICU疑似/確診新冠患者43(+4),空餘的重症ICU床5張(-2)。
蘇格蘭地區 · Scotland
從2020年3月5日以來,蘇格蘭地區共有23,725名(+110)確診患者出院。截至11月5日午夜,近期住院的疑似/確診新冠患者841名(-55),其中59名(-4)確診新冠在重症監護室ICU。
資訊參考:The Sun、MIRROR、BBC News、INDEPENDENT、The DailyMail、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Metro、Wikipedia、英國長頸鹿英國/全球疫情實時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