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歷朝歷代都有許多珍貴的書畫真跡流傳至今,讓我們現代人也能感受到古人的藝術審美和生活情趣。在故宮博物院,有一副不是很有名的名畫——《三駝圖》,畫上還有三首詩點明瞭書畫的含義,令人拍案叫絕。究竟是什麼樣的奇妙字畫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眾所周知,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它以明清兩朝的皇宮紫禁城為基礎,收藏了大量歷朝歷代的珍惜文物(清宮舊藏),就連故宮博物院本身就是文物。據統計,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200多萬件,而書畫則是其中最多的一部分之一,畢竟明清的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字畫,尤其是乾隆。例如,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都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的著名書畫不勝列舉,而《三駝圖》或許是其中最不著名的之一,但也因為“不著名”而總是被人們關注,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不著名的著名書畫”。《三駝圖》的作者是明代畫家李士達,據史料記載他是陝西三原縣人,於明萬曆二年進士及第,雖然步入仕途,但始終鬱郁不得志……除了《三駝圖》,李士達還有《關山風雨圖》,《坐聽松風》和《松陰搔背》等作品留存於世,但是隻有《三駝圖》最具生活情趣。
《三駝圖》為立軸紙本,縱約78.5釐米,橫約30.3釐米,描繪了三個駝背的老者,而且姿勢各異,一人在前提竹籃側臉回看,另一人向提籃者雙手作揖,似乎在說“近來安否?”還有一人在後慢走,拍著雙手哈哈大笑,或許和前面的兩個老兄弟是好友。整個畫面簡單利索,內容也通俗易懂,透露出一種詼諧幽默的情趣。除了繪畫之外,在畫卷最上部分的空白處,還有三首題跋的詩和印章,透過詩句我們也瞭解的內涵。
三首詩的內容也簡單易懂,第一首是: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第二首是:為憐同病轉相親,一笑風前薄世因。莫道此翁無傲骨,素心清澈勝他人。第三首是:形模相肖更相親,會聚三駝似有因。卻羨淵明歸思早,世塗(同“途”)只見折腰人。其中,第一首詩最有名。
第一首詩的作者是錢允治,明代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他對《三駝圖》的理解也最透徹,前三句描繪了畫面內容,但最後一句筆鋒一轉直擊“要害”——世上原來無直人,也正好貼合了作者李士達要表達的深刻內涵。第二首詩表達了,駝背的原因不是沒有骨氣,而是一種生理原因,他們內心還是很乾淨的。第三首詩借用了典故,腰桿子直的人都歸隱了,而腰桿子挺不直的人還在圓滑處世。綜上所述,《三駝圖》是對社會現象的強烈諷刺,尤其是“世上無直人”道出了本質,既正直的人都在被排擠,只有卑躬屈膝才能生存。
很顯然,作者李士達不是圓滑之人,也更不會卑躬屈膝和阿諛奉承。《三駝圖》的落款時間是萬曆四十年(公元1617年),而此時的李士達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也更是看透了明朝末年的種種弊病,朝堂也好,社會也罷,人們道德淪喪,人心不古,世態炎涼讓李士達也感到無盡的悲哀。因此,李士達創作了詼諧的《三駝圖》來表明自己的情感,初看此畫也許很多人覺得搞笑,但是細品背後的含義會發現是淒涼,悲哀和無奈。
雖然《三駝圖》不是驚天動地的作品,但作者卻藉此針砭時弊,也希望可以鞭撻人心。然而,明朝覆滅的事實表明,當時的人應該沒有讀懂《三駝圖》的含義,或許只是當笑話看完罷了。現如今,我們很慶幸這幅畫完好地儲存至今,希望我們不要辜負作者的良苦用心,讀懂它深刻的內涵,在生活中做“正直”的人。
參考資料:
《故宮書畫館》作者:曾君 主編,傅紅展 等編,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