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劉超鳳)訊,繼11月1日中基協發出通知,要求量化私募上報月度執行資訊之後,中證協也加強對量化交易的監管力度,此次覆蓋的是券商自營和資管業務。值得注意的是,中證協要求首次報送工作必須於11月5日18:00前完成。
根據中證協要求,各證券公司自營、資管要開展量化交易資料資訊報送工作。與中基協要求一致,此次按月度報送資訊,中證協要求次月3個交易日內,中基協則要求5個工作日內。
量化交易近年來規模快速增長,目前已快速湧現出20家百億量化私募。今年震盪行情下,A股市場成交量連續49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屢次刷新歷史最長紀錄。有關量化交易佔市場成交額佔比的觀點沸沸揚揚,引發市場熱議以及監管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一些量化私募紛紛降頻或封盤。從成熟市場經驗來看,量化交易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增強市場流動性、提高定價效率,但需要在監管之下規範化發展。
量化私募有必要擁抱監管。一位深圳量化私募合夥人兼投資總監告訴財聯社記者,“量化私募需要與監管加強溝通,不能一直搞‘黑箱子’。在與監管機構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相信有很多優秀的量化私募能正心誠意地服務市場。”
中證協跟進量化監管
中國證券業協會要求各證券公司開展量化交易資料資訊報送工作,以進一步掌握證券行業自營、資管量化策略和規模情況,並防範相關風險。
根據該檔案,量化交易資料資訊報送工作涉及兩方面:
第一,報送的量化交易資料資訊覆蓋證券公司自營和資產管理業務。
若券商尚未開展自營或資產管理業務,或自營或資產管理業務尚未開展量化交易,需在填報中予以說明。後續若開展相關業務,應按時填報。
第二,量化交易資料資訊按月度報送,應在次月前3個交易日內透過協會資料報送系統填報,所報資料要求真實、準確、完整。
在11月初,量化私募基金就收到《關於上線“量化私募基金執行報表”的通知》。根據通知,中基協在2021年11月21日上線“量化私募基金執行報表”月度報表。相關管理人應在11月15日前完成首期報送任務。此後每個月份的前5個工作日內應完成報送工作。
根據有關通知,不報送或逾期報送達到兩次及以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將會被列入資訊報送異常機構,不僅在中基協官網公示,並可能進一步被採取自律措施。
《量化管理人監測報表》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關於基金管理人的基本資訊表,具體包括管理人的基金數量、規模以及境外關聯方或子公司情況;二是關於量化基金統計表,具體涉及到基金的規模、淨值以及主策略、輔策略、當期量化主策略是否發生調整等資訊。
要求填報哪些內容?
中證協要求,各家券商應上報期末產品數量。如何界定自營與資管量化業務規模?這其中,自營=自營明細採集表中“期末交易所股票持倉市值”的合計值,資管=資管明細採集表中“當期期末總資產”的合計值。
策略型別也做了明確要求,自營按公司整體自營持倉分類,計算項下“期末交易所股票持倉市值”;資管業務以主策略為分類標準,計算項下“當期期末總資產”的合計值。
每秒申報筆數分類統計也做了明確解釋,自營計算明細表中該類別項下“期末交易所股票持倉市值”合計值;資管計算該項下“當期期末總資產”的合計值。
對於“槓桿率”,中證協要求自營不用填報,資管=∑當期期末總資產/∑當期期末淨資產
量化私募擁抱監管
今年以來,A股市場成交量連續49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刷新歷史最長紀錄。市場的活躍,卻引發了投資者對於量化交易佔市場成交額比重的熱議。量化交易被推上“風口浪尖”。
根據浙商證券,2020年國內量化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總規模約為2.16萬億元(公募1.46萬億、私募7千億),約佔A股總市值的2.56%。2021年Q2-Q3,國內量化基金總規模估計超過2.6萬億元(公募1.6萬億、私募1萬億),約佔A股總市值的2.76%,較2020年規模增長超20%。
中信證券認為,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國內量化類私募基金在證券私募中的佔比攀升至21%,總管理規模正式突破1萬億元。
包括量化私募在內的私募基金近兩年高速發展。尤其是今年A股震盪格局,給了量化交易很好的發揮空間。伴隨著投資者對於量化交易的認知度逐漸提升,量化交易的銷售規模頻頻攀至高峰。有券商今年前7個月關於量化私募的銷量就超過百億規模。
在震盪市場行情下,投資者對量化基金的追捧,主要是供需匹配。量化基金具有波動小、收益穩定、評價週期短等特點。
在一些明星公募基金收益欠佳的情況下,量化私募今年仍然獲取了不錯的收益,滿足了高淨值投資者對於收益穩定的需求。今年,包括中證500指數增強量化基金等在內的一些產品收益表現不錯。
截至今年9月1日,20家百億量化私募今年以來收益率平均為20.56%。其中鳴石投資、天演資本、世紀前沿資產、金戈量銳、佳期投資、因諾資產六家量化私募今年以來收益率均超過30%。
但不透明性一直是私募監管的難題,量化私募更如同“黑匣子”一般。隨著量化私募的蓬勃發展,在市場上舉足輕重,監管機構也相應加強了對量化私募的監管力度。
9月6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60屆世界交易所聯合會會員大會暨年會上表示,在成熟市場,量化交易、高頻交易比較普遍,在增強市場流動性、提升定價效率的同時,也容易引發交易趨同、波動加劇、有違市場公平等問題。
易會滿指出, 交易所需要加強對監管數字化智慧化、社交平臺發展帶來的投資者行為變化、發行上市模式創新、新型交易方式監管等關乎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問題的思考研究,全面提升應對能力。
一位深圳量化私募合夥人兼投資總監告訴財聯社記者,“量化私募需要與監管加強溝通,不能一直搞‘黑箱子’。在與監管機構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相信有很多優秀的量化私募能正心誠意地服務市場。”
本文源自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