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雙十一”比往年來得要早一些,今年10月20號,雙十一的預熱活動就以一場“打擂臺”式的線上直播購物拉開序幕。
10月20日,各大當紅主播在直播平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引無數路人掏腰包。據相關媒體報道,在長達十幾個小時的直播過程中,吸引了近5億人次觀看,合計成交額更是達到了令人咋舌的189億。
“雙十一”經過11年的發展,已經成了一種當代集體消費狂歡的現象,無數品牌躋身其中,儘管他們都聲稱“不賺錢,就為交個朋友。”
可問題來了——為什麼不賺錢,品牌商還要擠破頭參與雙十一?
01.
參與雙十一,品牌需要花費幾何?
我們翻開“雙十一”的締造者阿里巴巴的財報可以清晰地發現,阿里零售業務上主要有四個收入的來源:
一.關鍵詞競價搜尋排名
這項業務我們並不陌生,中國另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百度的曾經的主要利潤也是來源於此。
商家在淘寶、天貓的競價系統中,對關鍵詞單價進行出價,比如:消費者在天貓、淘寶App搜尋“電飯煲”,購買該項服務的電飯煲商家的商品會優先出顯示在消費者的眼前。
二.資訊流推廣營銷服務
這項業務同樣我們同樣熟悉,就是透過演算法將商家的產品或者服務推向潛在購買者的瀏覽頁面,並透過點選次數來計算相應價格。
三.展示營銷服務
也就是常見的app開屏、瀏覽頁面廣告位以及相關活動頁面,可以這麼說,你在購物網站上被動看見的任何商品,都已經在暗中標註了價格。
四.交易佣金
淘寶、天貓等平臺會依據商家的成交額,收取相關的費用。相關資料顯示,平臺抽取交易佣金大概在0.3%——0.5%之間。
這四項業務佔品牌方需要花費多少呢?
根據阿里財報顯示中位數為5%,日化、美妝等相關品類會更高。換句話說,品牌方每在淘寶、天貓銷售100元商品,就需要給阿里支付5元的交易成本。
我們再來看10月20號這一天,李佳琦、薇婭等頭部主播產生的189億的交易額當中,我們按中位數5%來計算,阿里大致能賺取10億元的收入。
而上述四項業務,在2020年全年給阿里帶來了3500億元的營收。
換句話說,品牌商們要開拓線上渠道,首先就要給阿里、拼多多等線上平臺繳納不菲的費用。(至少5%)
而當下最火的直播購物能為品牌方節約上述相關的費用嗎?
不能,甚至花費會更多。
首先直播帶貨的商業模式是從海量的商品中,優選出各類商品,然後與商家來砍價議價,再透過直播講解誘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最後以全網最低價徹底擊垮消費者的心理防線,實現快速成交。
目前主播帶貨主要的收入由兩塊組成:
一.坑位費
對於李佳琦、薇婭這樣的頭部主播,坑位費通常在10萬——60萬之間。
二.階梯式的銷售提成,也就是佣金
根據業內人士爆料,佣金跟商品品類有關,佣金比例在0.35%——45%之間。
國際大牌大概是20%——35%,而國產品牌在30%——45%之間。
我們還是來看10月20日當天,按照李佳琦的業績來計算一下品牌方需要支付多少成本?
一共439個商品,假設坑位費按最低十萬來計算,那麼其當天的坑位費收入就是4390萬。
按照銷售佣金的中位數30%來計算,當天的交易額106.5億元x30%我們可以得出是32億元。
李佳琦這兩項收入合計是32.3億元,而薇婭那邊也達到了25.3億元。
也就是說品牌方透過直播購物的方式,最少需要付出總銷售額30%的費用。
綜上,參加雙十一購物節的品牌方們,參與平臺活動的銷售成本最低為5%,參與直播購物的銷售成本最低為30%,在付出如此高的活動成本,還不遺餘力打折促銷難道真是為了“交個朋友,不賺嗎?”
02
品牌方參與雙十一活動,真不賺錢嗎?
有一家做服飾、鞋類生意的上市公司叫““星期六”,他為了線上直播賣貨,在2019年收購了一家叫做“遙望”的MCN機構,據他們財報顯示,2020年“星期六”的服裝,鞋類業務,銷售的毛利率達到了42%。
也就是說,扣掉各種直接成本(含銷售成本)公司每賣100元的商品啊,平均能夠賺42元。
我們會發現只要毛利足夠高,銷量足夠大是完全有機率夠覆蓋掉平臺活動、主播費用的,甚至還能賺錢的。
更何況像美妝、化妝品、酒水的毛利往往高達70%以上,比如:
美妝品牌雅詩蘭黛根據其2020年財報顯示毛利率歐萊雅的毛76%、歐萊雅73%。
國產美妝公司貝泰尼的毛利率更是達到了76%。
而國產白酒類的龍頭品牌茅臺毛利率高達94%,啤酒類的龍頭品牌青島啤酒的毛利率也達到了40%。
也就是說,即使是扣除平臺佣金,主播佣金,商品折扣,對於高毛利率的品牌而言,依然是能賺錢的。
03
品牌方參與雙十一活動的真實目的?
在增量市場見頂瓜分存量市場的時代,於品牌方而言,誰先佔有市場,誰就能率先提升銷量,進而透過規模效應顯著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升企業利潤。
因此於品牌方而言雙十一就是個不能輸的戰場。
一方面,競品品牌在瘋狂輸出,佔有市場,不參與就會損失手中現有的客戶;
另一方面,雙十一可以很好的給新品做預熱,比如,很多品牌都會採取這樣的策略,老款打折,新品維持原價。
這樣帶來很多的好處,比如,日後該產品的升級款新品上市,就可以宣傳“銷售超千萬件的xxx”可以起到很好的背書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國產品牌為了擠進頂流主播的直播間,願意支付的佣金比例可以高達分之45%,寧可少賺,甚至不賺錢,只要賺吆喝就行。
這樣他們日後線上下推廣時,可以悄悄打出“李佳琦、薇婭親測好用,強烈推薦”的口號,並附上相關截圖.....
甚至還可以請媒體“借題發揮”帶來廣告效應。
當然,雙十一也是一個去庫存的好機會,透過各種促銷手段,降低庫存,快速回收現金流......
結語
坊間有個關於直播購物的笑話是這樣的,“參與直播購物的品牌方賺錢了開心,主播也賺錢了開心,消費者撿到便宜了開心。”
問“有沒有不開心的人呢?”
回答是“沒參加直播購物的人。”
真是這樣嗎?
透過覆盤雙十一的銷售費用與相關企業的毛利率結構,我們會發現表面上平臺主播、Mcn機構、品牌方、甚至快遞行業都是贏家,但我們會發現——
雙十一的本質就是透過放大規模效應,讓越來越多的商家捲入其中,成為一場誰也輸不起的競賽。
流量聚集之處,金錢必將隨之,雙十一這類的消費節其本質只是一場流量與資源為市場設計的合謀。
畢竟雙十一來了,雙十二還遠嗎?
雙十二來了,年貨節還遠嗎?
年貨節來了,情人節還遠嘛?
我不知道雙十一這類的消費節還能火多久,但我相信但我相信,流量狂歡會迴歸理性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