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分享《巴菲特的第一桶金》這本書。
今天我們看兩個巴菲特投資失敗的案例。
案例3 克利夫蘭精紡廠
1951年底,當格雷厄姆以及巴菲特的父親都覺得股價過高時,巴菲特反倒覺得是個絕佳的機會,於是他下手了。
在這一時期,巴菲特一個最重要的投資策略就是淨流動資產價值投資法。
淨流動資產價值投資法
這個投資策略的核心就是不考慮企業長期資產,衡量企業淨流動資產(即扣除了全部負債,不管長期還是短期之後)與市值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極為保守的策略
首先,這個策略視同長期資產的價值是0,而往往長期資產還是頗具價值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投資留出足夠的安全邊際;
其次,尋找市值還要低於淨流動資產的企業,也就意味著哪怕企業業務不賺錢,單單把企業流動資產都變現了,都是划算的,這使這項投資又多了一層安全保障。
來看看克利夫蘭精紡廠,其股價比公司淨流動資產價值的一半還少,如果公司償付了所有債權人,並且所有固定資產一文不值,它的現金、應收賬款、存貨價值依然是該公司市價的兩倍。除此之外,精紡廠還有高比例的分紅。
這一切按照淨流動資產策略來衡量,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投資標的。
然而,結果是公司面臨來自美國南部各州紡織廠以及合成纖維的激烈競爭,出現鉅額虧損,只得削減分紅,股價也隨之大跌。
而之所以投資失敗,其實就是對公司質的因素沒有充分評估。
在檢查質的因素,最關鍵的三點:
1、公司前景
公司的運營是否能保持合理的良好定位,在中長期持續產生利潤。
格雷厄姆曾經說過,判斷未來盈利能力的指標之一,就是當下令人滿意的盈利和分紅,和/或歷史平均盈利能力。但這其實還是不足夠的,因此還要考慮後面的因素
2、管理層素質
管理層的能力、穩定性,以及對股東利益的維護,都是評估管理層是否靠譜的重要維度。
3、導致股價過低的原因
這其實是探尋股價過低背後的風險,如果是市場非理性導致的,公司基本面沒有惡化跡象,則股價必定會迴歸;但如果公司管理層的行為與策略損害了股東利益,那說明基本面已經改變,需要重新評估股價是否還是偏低的。
總結:
1、千萬不要忽視質的因素
案例5 洛克伍德公司
巴菲特在這家公司的獲利並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他發現這個投資機會的思路值得我們借鑑。
洛克伍德公司是一家巧克力豆製造商,但卻是家虧損企業。但公司倉庫裡存放了大量的可可豆,而當時可可豆價格飛昇,這些存貨價值1300萬美元。
然而當時的規定,如果直接銷售這些可可豆,公司將被徵收重稅,於是公司找普里茨克收購公司,收購後普里茨克清算這些可可豆,可以用一股公司股票換取36美元的可可豆,而當時股價為34美元。
格雷厄姆看到了其中套利的機會,於是買入股票,立即換取可可豆,而且他為了預防可可豆價格下跌做了對沖,因此這筆交易幾乎是無風險1股賺取2美元。
不過巴菲特卻並沒有這麼操作,他發現可可豆的數量是遠大於流通股數量的,而這就意味著剩下沒換可可豆的股票平均享受的可可豆數量隨著兌換的進行會不斷增加,這顯然增加了每股股票的含金量,因此他判斷股價必然上漲。
於是巴菲特只購買股票,卻沒有兌換可可豆。
最終公司股票從兌換前的15美元,漲到了約100美元,他獲利13000美元。
總結:
1、要深入思考公司的行動對其未來價值的影響。
避免過於短期的思維,考慮更為長遠的影響很重要,往往短期要想獲利,很關鍵就是要擇時,只有入手在低點賣在高點才能賺錢,然而擇時太難、風險很高;但放在長期的環境裡,趨勢確定後擇時就變得無足輕重,而風險也是可控的。
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還不錯,不妨關注我:北風財經漫漫談,大家一起交流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