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離不開衣食住行,物價是衡量宜居程度的重要標準。
實際上,剛出國的人說西方國家物價貴,貴的並不是超市裡的商品,而是所有包含人工的服務。
歐洲超市的低物價,原因是歐洲強悍的工業生產能力以及歐盟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物流障礙幾乎為零,規模化生產成熟。
西班牙生產的水果蔬菜、德國生產的汽車電器、法國生產的生活日用品,這些商品能夠在歐盟境內以極低的關稅自由流動。
美國物價低的原因,顯然是因為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其他國家就算是賠了本傾銷,也要把美元賺到手變成自己的外匯儲備,美國輕而易舉地收取“鑄幣稅”。
吃飯開銷
CPI(Consumer Price Index)又名消費者物價指數,是衡量物價和通脹水平的第一標準。
資料學家需要把居民的食品、住房、用車等日常支出專案作統計,計算出每項所佔總支出的比重,最後透過加權平均來測算CPI。
無論如何,食品是人類永遠無法規避的剛性消費項,食品的價格走勢直接影響到了居民生活品質。
這幾年來,加拿大的食品價格一直在漲。
2015年,加拿大境內最大的華人連鎖超市大統華,冰紅茶僅要0.99加幣每瓶,涮火鍋用的羊肉卷只要7.99加幣一盒。(1加幣≈5.1527人民幣)
而今天,冰紅茶要1.49加幣/瓶,羊肉卷15加幣/盒。
目前,反而只有粵餐廳價格漲幅不明顯,在許多香港人開的老牌餐廳裡,甚至還能看到9加幣一份的炒菜。
但其他大陸菜系價格已悄然上漲,就算是一份簡單的炒青菜,也要12-13加幣。大溫地區的華人基本都吃過蒙自源的過橋米線,但凡多加點兩份料,就很容易人均上30加幣。
大部分華人家庭都會自己做飯,而不是出去吃,如果一個家庭由兩大兩小四人組成,維持比較豐富均衡的營養條件,每月伙食開銷大概在1500加幣左右。倘若每週出去吃次,則需要2000加幣。
交通
加拿大是西方世界裡國土面積最龐大的國家,平均每百人擁有66輛私家車,除了年紀太大開不動車的,還有年紀太小無法考駕照的,基本上加拿大人手一輛私家車。
如果是本省駕照+普通代步車的配置,每年的保險費用大概在2000-3000加幣左右,長期零事故的話,保費還會穩定下降。
雖然加拿大的石油儲量全球前三,但境內的汽油價格卻很高,比如溫哥華的87號汽油價格為1.60加幣/升,而且還在不斷上升。
這是因為,加拿大出產的石油一般都會在美國加工為成品燃油,隨後再進口回加拿大本土,這樣一來,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大量的稅費和成本。但多倫多的汽油價格相對友好,大致要比溫哥華低15%-20%左右。
隨著純電汽車的推廣,加拿大人的出行成本將大大降低。依靠著儲量近全球總量20%的水利資源,大量水電使加拿大的電費相當低廉,大多數省份的用電成本甚至要低於中國大陸。
住
溫哥華的租金價格非常昂貴,為了方便工作和孩子讀書,新移民家庭往往會選擇居住在市中心的兩室一廳公寓裡,月租大致分佈在2700-3500加幣。
如果在華人聚居的列治文和本拿比,兩室一廳的月租約為2000-3000加幣。
不過許多經濟條件欠佳的新移民,無法承擔如此昂貴的房租成本,他們也會選擇住在地下室。
溫哥華的獨立屋的地下室有單獨的出口,也可裝修出獨立的衛浴系統,因此許多本地人將獨立屋的地下室隔離開,單獨租給經濟緊張的新移民,租金最低只要1000加幣每月。
溫哥華市中心的兩室一廳公寓價格大約100萬加幣,各衛星城價格分佈在60萬-80萬加幣,新移民首付比例平均為35% ,考慮上應付的稅費,首付總額約為25萬-40萬加幣,除此之外每年還需繳納少量房地產稅和物業費。
學費
對於所有新移民來說,學費是繞不開的話題,直接關係到與下一代的教育投資。
作為合法納稅人,公立學校自然是低成本向全社會開放的,但西方國家的公立學校極其重視的快樂教育,在國人眼裡或許與“放羊”沒什麼本質區別。於是,私立學校便成了新移民眼中的香餑餑。
以溫哥華的聖喬治男子私立學校為例(李澤楷曾就讀於此校),中學寄宿生每年學費57600加幣。
由於北美大學極其重視申請者的綜合素質,聖喬治中學還提供給在校學生體育特長訓練,收費每年17000加幣。以上費用均不包含餐飲、課外活動、校服等其他收費專案。
據悉,30%的聖喬治中學畢業生能夠申請到美國top20頂級高校,剩餘70%的畢業生中絕大部分也能被加拿大和英國的優質大學錄取。
不過,75000加幣每年的學費+體育訓練費,足以讓大部分家庭望而卻步,更何況聖喬治官網還明確標註了每年學費會有3%-5%的漲幅。
物價上漲的根源
加拿大物價和美國的關聯度十分高,基本上如果美國漲,加拿大必定漲。
加拿大和美國是鄰居,“美元/加幣”貨幣對之間的交易量,排外匯交易量第五名。加拿大有許多生活用品,並非直接從生產國進口,而是經美國轉口貿易進入加拿大,這樣成本更為低廉。
疫情後,美國的這幾輪放水,以及對國民的直接現金補貼,大大推漲了資產價格和商品價格。
在過去,美國的流動性是透過銀行貸款和政府支出釋放出去的,所以很大一部分被金融市場吸走了。
股價暴漲不會讓人餓死,幣價暴漲也不會影響日常消費,但是物價上漲,會極大程度影響工薪階級的生活品質。
如今,美國直接給老百姓發購物券、發支票和退稅,這些流動性會直接湧入日常消費品領域,最終拉昇物價。
所以我們可以很明白地算一筆總賬,一個四口之家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居住一年,孩子選擇上公立,以當地的生活水準來算,大概要花多少錢:
年伙食費1500×12=18000加幣
租房2000×12=24000加幣
一臺汽車一年共跑1.5萬公里,油費1500+保險2000+保養500=3940加幣
生活雜項、交際開銷10000加幣
合計:55940加幣
四口之家這樣過日子,基本花費了一個稅後能拿5.6萬的高收入者的全部年薪,這家的頂樑柱大概要過得很忙碌。
選擇在溫哥華躺平享受生活,5.6萬加幣是入門級別。
當然,如果你是單身,房租省下來1萬加幣,伙食費省下1萬加幣,雜費交際省去6000加幣,單人在溫哥華年花銷2.9萬加幣,還是日子過得不錯。
在溫哥華,月薪5000加幣以上的工作不好找,但你找個3000加幣的工作也不難。
你要是去多倫多,在溫哥華5.6萬的家庭開銷,省去個10%到20%的開銷很正常,而多倫多機會也更多一些,薪資待遇也會高一些,家庭年收入再提高個1萬加幣,整個移民家庭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不過論宜居,溫哥華的氣候當然宜人,背山面海,冬暖夏涼,有些移民家庭,一個人需要打兩份工才能維持日常開銷,壓力較大,但退休後可以躺平。
多倫多適合創業,機會較多,適合工薪階級積累,在同樣的工作條件下,你能省些錢做別的事,當然代價就是這裡氣候,要比溫哥華差遠了。
選擇哪座城市,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來溫哥華的人,多是不期待改變命運的人,去多倫多,多數是對自己的未來,還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