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有個旅遊景點,冬暖夏涼,離市區20多公里遠。市裡想沿途徵用進入景區的用地,把到景區路上、位於某鎮某溝整合進一個國營旅遊公司,統一修公路、規劃,準備開發成某市的一個名片。
這個徵收拆遷工作就讓我公司做了。具體統計小家有30戶左右,大多是衝著景區,修建有自己的旅遊休閒設施,如旅館、OK廳,有的吃喝玩樂一體的,有的建有全木製的龐大的設施。
我們的徵遷分為外業和內業。外業就是現場實測實量,每天一早9點在賓館前等候上車,由於副市長重視,動員了土地局、房產局、拆遷辦,他們的工作人員和我們坐上商務麵包車,開往拆遷地。由於是山路,一路有卡子,通常2-3小時才能到地方。
管理某溝事務的鎮上工作人員會提前到地方,和溝裡管事的人、拆遷戶等我們。到了地方,就開始量測,無非就是長、寬、高、個數等,一般一天快的10家,慢的就是5、6家。土地局和房管局的人負責看產權證及證載數量、實際裝修情況。中午吃飯、休息,就在某個主家家裡,溝裡管事人安排好的。
量測具體工程量時,土地局、房產局的人負責看產權證,就是要確定有主還是無主,主人是誰?一般人理解,在山溝裡,無所謂有無產權證,以實際佔用為準。實際上,有證和無證,補償價格有很大差別,對樹、圍牆、狗窩這類附屬設施沒有影響,一旦涉及到房產,差別就大了。隨便就差個上萬,建築面積越大差別越大。一張房產證可能百十來塊錢,到這種關鍵時候,作用就這麼大。
我記得最難乾的就是點樹。好多小家都背靠山,點樹就是爬山,邊爬山邊數數。樹又有好多種類,楊、榆、柳,分不同胸徑,5cm、10cm、15cm、20cm、30cm。果樹的價格更高,隨著胸徑不同,也就是老百姓說的粗細不同,價格可以差上百元,尤其要注意。還有灌木,按叢算的,也要算清。
胸徑按目測確定,經驗多了自然就不用去一個個量了。所以爬一趟山就要點清樹木,是個難度不小的事。爬一趟山,把樹的種類分清、胸徑分清,得時不時的在山上的某處停下,記數,記混了,重來。主家一般都清楚自家大概是多少數,有的主家能做到很精確的數量,評估師只有把數量做紮實了,才能在後續的核對數量的過程中不致於被動。
到最後一天,有一個主家急急忙忙趕來。他家位於這個溝的第一家,院內地也基本平坦,他種了好多稀奇的樹種,住宿條件也可以,企圖給這個荒山溝帶來不一樣的風景。種的有榆葉梅、桑樹、火炬、白蠟、風景樹等等,不同種類的樹我們得分開記,數量不大,分類多,我們記了兩頁紙,一般一家一頁就夠了。
還有一家挺大規模的,建了不少木製設施,有幾棟房子就是全木製的,仿歐木屋,連帶風車、八角亭、涼亭、門樓等等,沒辦法,對評估師來說見都沒見過,只有量好尺寸,回去套定額單價,用預演算法計算其價格了。
會用預算軟體對評估師是一個挑戰,所以說評估師要做好,必須跨專業,才能叫專業勝任,動不動請人給你算,就不叫專業勝任了。比如評估管溝、水泥廠的原料庫、鍛燒窯,接到水電站(引流洞)、金礦(硬質巖巷hang道)、煤礦的業務做不做?要做就得有懂專業的人,藉助專家工作是有限度的,大部分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