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末日來臨了怎麼辦?
沒事,印鈔就行了!
2001年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怎麼辦?美國印鈔!
2003年日本經濟陷入通縮,怎麼辦?日本印鈔!
2004年東南亞爆發海嘯,怎麼辦?讓他們印鈔!
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機,怎麼辦?中國、美國、歐洲、日本,大家一起印!
2011年日本爆發東京大地震,怎麼辦?日本印鈔!
2011年歐豬五國遭遇主權債務危機,怎麼辦?歐元區印鈔!
2015年中國股市遭遇崩盤,怎麼辦?中國印鈔!
2018年美國股市下跌,怎麼辦?美聯儲停止縮表,開始印鈔!
……
反正,自1971年人類進入信用貨幣時代以來,不管是自然災難,還是人為禍害,或者經濟週期,只要遇到任何問題,各國政府第一個反應就是印鈔,印鈔,印鈔——甚至,像美國的特朗普當政時期,經濟運轉良好,也照樣要求央行趕緊給我印印印,把失業率降到更低!
有了信用貨幣這個“點金石”,真可謂是一印解千愁!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後,以美國為首,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和央行,都打著抗擊新冠疫情的名目,開啟了大規模印印印、印印印的時代,印鈔量直接翻倍都算是正常水平,2年之內印的錢,抵得過過去200年印出來的錢的總和還要多。
嗯,此時應該有歌聲響起:
走進新時代。
今天,我們來好好統計一下,以2019年12月底的資料為對比基數,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SDR貨幣籃子裡五大貨幣,也是世界最主要的5大經濟體(美國、中國、歐元區、日本和英國),各自都印了多少錢。
先貼出來5大經濟體在2020年的GDP規模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佔比,以此說明,地球上印鈔的事兒,有它們代表就夠了,因為,其他的經濟體加起來,規模遠遠不如它們,信用也遠遠不如它們!
進一步地,“印鈔”這事兒本身,也需要定義一下。
在這裡,我把“印鈔”定義成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真正由各國央行“印”出來的錢,用各經濟體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來表示;
第二個維度,是在央行印刷貨幣基礎上,由整個金融系統所擴張出來的“錢”,這代表著整個社會的信用規模,也是人們真正在經濟和金融活動中可資利用的“錢”,用各大經濟體自己所定義的“廣義貨幣”來表示。在美國和中國,廣義貨幣一般用M2來代表,而在英國、歐元區和日本,廣義貨幣則一般用M3來代表。
從這兩個維度出發,五大經濟體疫情以來的印鈔情況見下表。
顯然,在五大經濟體中,過去近2年時間裡,印鈔最猛的是美國、英國和歐元區,相對而言,中國和日本的印鈔比較“剋制”。
觀察表格中央行資產規模和廣義貨幣統計的區別,有一些“反差”可能需要解釋一下。
注意看美國、歐元區、日本和英國。它們的央行,印了那麼多的基礎貨幣,為什麼廣義貨幣卻增加不多?特別是歐央行和日本央行,分別親自下場印刷了3.5萬億歐元和147萬億日元的貨幣,結果,它們的廣義貨幣量僅增加了2.2萬億歐元和145萬億日元,怎麼會出現這麼荒唐的事情?
答案並不複雜。
因為歐央行和日本央行這幾年,一直都在實施負利率或零利率,它們除央行之外的整個金融體系和經濟系統,已經基本喪失了擴張信貸的能力,印出來的貨幣,基本都是在央行和大型金融機構之間流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能進入實體經濟中來,這導致經濟缺乏活力,央行印鈔很難體現在廣義貨幣供應中來。
歐洲的負利率比日本更嚴重,所以歐元區廣義貨幣擴張的難度,超過了日本。
相比之下,當前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體系,只要央行下場印鈔,無論是金融體系還是經濟體系,都依然有擴張信貸的能力。這其中最驚人的是中國,2萬億元人民幣的央行額外印鈔,居然帶來了36萬億元的廣義貨幣擴張……
顯然,如果從整個社會信貸擴張(換一種說法就是“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五大經濟體裡面最有優勢的一個。因為我們的央行,還可以透過準備金率、利率等常規手段來調節整個社會的貨幣和信貸供應,但對於歐洲、日本和英國來說,這種常規手段已經基本失效,甚至包括美國在內,它們擴張社會信用,只能依賴央行親自下場印鈔。
如果把以上數字按照當前的匯率,全部折算為美元的話:自2019年底以來,全球五大央行親自下場印鈔10.9萬億美元,將其資產規模擴張了50%以上,經濟體內的信用規模增加了16萬億美元,增長比例為20%(見下表)。
簡化來說,疫情爆發以來:
11萬億美元,是五大經濟體央行親自下場“印鈔”的數量;
16萬億美元,是五大經濟體整個金融體系“印鈔”的數量。
不考慮英國相對較小的規模,其他四大經濟體2000年以來的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化見下圖。
相比20年前,平均起來各大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都擴張了10倍以上;
即便相比2008年以前,各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擴張,也都在5倍以上。
聯想到最近,G20峰會之後,又接著在英國召開全球氣候大會,我都覺得,開什麼開啊?
印鈔就夠了啊!
印鈔拯救經濟,印鈔拯救人類,印鈔拯救地球,全靠央行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