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在中國的徵收拆遷集體用地住宅住房的補償方法有貸幣賠償損失、產權年限變更和農戶自建3種方法。(一)貸幣賠償損失 。貸幣賠償損失額度可分為被徵收拆遷集體用地住宅住房補償價和宅居地土地權區位優勢賠償損失價,其換算辦法如下
被徵收房屋拆遷集體用地住宅拆遷賠償金額=被徵收房屋拆遷集體用地住宅拆遷賠償金額×被徵收房屋拆遷住宅總面積。被拆遷方在同一徵收拆遷範疇內有好幾處集體用地住宅住房的,應區別建築結構、級別各自換算合拼賠償損失。
宅居地使用權區位優勢賠償損失價=宅居地綜合性賠償損失金額×核准的宅居地土地賠償佔地面積。未超出准許應用限期的暫時基本建設住房,遵循重新設定成新價和剩下應用限期給予賠償損失,不提供宅居地土地權區位優勢賠償損失價。集體用地住宅住房補償金額、宅居地土地權區位優勢賠償損失金額由市土地房產管理局根據本市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水準、本市國有制土地權基準地價、房地產業轉變 狀況給予恰當變成,經人民政府准許後按時釋出。
(二)產權年限變更。被拆遷方的安裝佔地面積遵循下列準則核准:被拆除住房的准許總面積小於(25-30)㎡/人的,按平均(25-30)㎡核准;在(25~60)㎡/人中間的,按准許的總面積核准;超出60㎡/人的,按平均60㎡核准。在其中,2人下列(含2人)的戶,按2人核准;已經結婚並做到法律規定育齡婦女並未生育兒女的按3人核准。被拆遷方在同一徵收拆遷範疇內有好幾處集體用地住宅住房的,應分類彙總住房總面積。
(三)農戶農村住宅農戶農村住宅應合乎土地資源利用整體規劃、城市規劃建設和城鎮整體規劃,並按有關明文規定開展基本建設。《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拆遷方理應按照本規章明文規定,對被拆遷方提供賠償損失。對違法建築物和已超許可期限內的臨時建築根據折扣價,不再賠償損失;對未已超許可期限內的臨時建築根據折扣價,應予以合適的賠償損失。
各項徵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準、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准的徵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準)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準;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
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刪除。
由此可見,土地的補償標準並非當地政府隨意制定的,而是根據當地的綜合水平和以往的徵收情況來決定的,公開透明足以保障大家的合法權益。
補償款的相關問題
補償款是徵地拆遷中百姓關注的重要問題,例如補償款的多少、何時下發等。各項補償費用由被徵地單位收取後,將按如下方式處理:
土地補償費、依法應支付給集體的安置補助費、集體所在的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由被徵地單位管理和使用;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歸青苗和附著物的所有者所有;
安置補助費的歸屬、使用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其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支付給安置單位。
在我國集體土地被徵收後,應給被徵收物件四部分補償費用,分別為徵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以及青苗補償費、社會保障費用,其中,地上附著物以及青苗補償費應歸所有人所有。對於徵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屬誰所有及如何分配,全國各地的很多老百姓都不清楚,因此,在實際徵地拆遷中產生了很多矛盾和糾紛。
首先說徵地補償費,實務中經常出現因為徵地補償款的問題引發許多社會矛盾和糾紛,導致該矛盾頻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某些地方政府和集體經濟組織未明確公示徵地補償標準、未公示徵地補償款歸屬和分配依據,未按法定標準補償、違法截留補償款等。
那麼徵地補償款到底應歸誰所有呢?對此我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土地補償款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法規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所有,那農民的承包地就白白被徵去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國家進行發展建設必然要徵收集體土地,但是,在徵地的同時國家也透過各種方式明確規定,要使被徵地農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基本生活有保障。
未依法評估及補償即強拆房屋解決辦法
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四條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以下稱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房屋被列入徵收範圍內,房屋權利人未與行政機關達成協議,行政機關也未依法作出房屋徵收補償決定的情況下,直接將房屋拆除,該行為應確認違法。遇到此類情況時,一定要諮詢專業拆遷律師,讓律師依法申請行政複議或提起行政訴訟,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