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後捱打的悲慘情景就痛徹肺腑!”2013年,在一次軍隊重要會議上,面對高階指揮員們,習近平主席語氣沉重。
屈辱的血淚、慘痛的教訓,道出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捱打。
2018年9月27日至28日,習近平視察79集團軍,接見駐遼寧部隊副師職以上領導幹部。圖為27日下午,習近平登上直-10武裝直升機,親自操控機載武器及觀瞄系統,瞭解有關裝備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剛攝
一
“分佈在中國周邊的外國軍事基地密密匝匝,像繩索一樣,牢牢套住了中國的脖頸。”2016年,一部名叫《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的境外紀錄片這樣描述。
嚴峻局面,已非一日。如何適應國際戰略格局和國家安全形勢的深刻變化,建設同中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始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
在擔任中央軍委主席之初,習近平就充滿憂患地表示:“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這支軍隊能不能始終堅持住黨的絕對領導,能不能拉得上去、打勝仗,各級指揮員能不能帶兵打仗、指揮打仗?”
這三個“能不能”,是習近平的“勝戰之問”,也是人民軍隊戰鬥力建設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
環視全球,大國軍隊無不在變革圖強。美軍推進“二次轉型”,俄軍推進“新面貌”軍事改革,英、法、日、德、印等國軍事改革未曾停歇。習近平說,我們必須到中流擊水,不改不行,改慢了也不行。
習近平曾指出:“我軍現代化水平與國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還很大,與世界先進軍事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我軍打現代化戰爭能力不夠,各級幹部指揮現代化戰爭能力不夠”。
強軍興軍,核心是能打勝仗;強軍之“強”,說到底是戰鬥力強。
2013年八一建軍節前夕,習近平向全軍發出號令:“要始終堅持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
一場轟轟烈烈的“戰鬥力標準大討論”席捲全軍。戰鬥力標準是什麼、戰鬥力現狀怎麼看、戰鬥力建設怎麼辦……上至領導機關、下到基層班排,層層對照檢查,人人全程參與,全軍上下共議戰鬥力、共謀打贏之策。
與此同時,一場深刻改變人民軍隊未來的變革也已在習近平心中醞釀。
二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經習近平提議,黨中央決定將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盤子,這在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2014年3月15日,一條訊息傳遍網際網路:習近平擔任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黨的總書記親自擔任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這也是第一次。
“我們在作出改革決策之前,要先聽他個八面來風。”習近平走院校、訪邊疆,向官兵尋計問策;軍委領導和各改革工作機構展開大範圍、高密度調研。一整套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有重大創新突破、人民軍隊特色鮮明的改革設計逐步推出。
2015年11月24日,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發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動員令: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由此,我軍歷史上力度、深度、廣度空前的整體性、革命性重塑拉開大幕。
數十支部隊移防部署,3天之內開拔;數百名將軍調整崗位,接到命令當天出發;7個軍區善後辦擔負起為改革託底的繁重任務……
在山西太原,作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移防的軍級單位,原第27集團軍剛剛安頓,又一道命令傳來,該集團軍面臨新的調整改革。無論轉隸移交、撤併降改,還是分流轉崗、轉業復員,官兵們哪裡需要就去哪裡,打起揹包再出發,沒有絲毫怨言。
很快,人們看到,解放軍四總部、七大軍區告別歷史舞臺,中央軍委15個職能部門全新亮相,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劃設五大戰區,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後,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人民軍隊戰鬥力建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三
朱日和,一個原本籍籍無名的塞北小鎮,如今大名鼎鼎。
2014年,一場以“跨越”命名的實兵對抗演習在朱日和進行。各地精兵強將千里赴戰,輪番與專業化“藍軍”激烈廝殺。
“6:1,藍軍勝、紅軍敗!”首輪演習戰報傳來,讓人難以置信。曾經,紅勝藍敗是軍隊演兵場上約定俗成的慣例。然而,從2014年夏天開始,慣例被打破了。
這在全軍炸響一聲驚雷。此後,全軍部隊按照習近平指示要求,向和平積弊開刀,嚴肅整頓訓練不嚴不實現象;“跨越”“聯合”“紅劍”“藍盾”等一系列金牌演習代號漸為人知;中國空軍穿越宮古海峽突破第一島鏈,中俄海軍穿越津輕海峽走向深海大洋……
“中國軍隊近幾年訓練強度世界罕見!”海外媒體驚訝地注視著中國軍隊訓練方式的深刻變革。時任英國駐華武官西蒙·李威准將說:“我觀摩瞭解放軍的兩次重要演習,中國軍隊已經掌握了有效使用數字系統的技術”“給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作戰思想的改變”。
提升戰鬥力,全軍既要“健體”,更要“強心”。
文/韓維正 葉子
編輯/海聲
來源: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