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12月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中國軍事當局也在12月9日對日宣戰。
然而,就在美國對日宣戰的同時,德國元首希特勒卻做了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儘管德軍主力都在東線打蘇軍,儘管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和德軍打得難解難分。但希特勒仍然代表德國當局主動對美國宣戰。這使得德國和全球資源豐富,工業潛力極大地美國公開處於戰爭狀態。
從德國對美國宣戰的那天開始,德國將同時對抗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個軍事強國,直至1945年5月戰敗投降。
那麼,德國元首希特勒為何要冒著兩線作戰的風險主動對美國宣戰呢?
上圖_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納粹德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
- 首先,美國由淺入深,逐步介入大西洋海戰,批准《西半球共同防禦計劃》,為德國對美國主動宣戰埋下了伏筆。
歐洲戰爭爆發之後,德國海軍盡全力攻擊英國在大西洋的海上運輸線。根據統計,從1940年5月到10月,英國先後有280多艘艦船被德國海軍擊沉。光10月一個月,英國就損失各類艦船60多艘。
德國的打擊讓英國付出了慘重代價,英國為島嶼國家,本土資源不像美國、蘇聯和中國豐富,其打仗消耗的資源得靠部分外援支撐。而德國海軍的大西洋海戰,無疑在英國的“喉嚨”附近插了一把“匕首”,直接威脅英國的戰爭潛力和國家利益,英國為了保衛其大西洋的利益,就和德國海軍展開殊死較量,大西洋海戰全面打響,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被英國海軍擊沉,就是德國和英國在大西洋矛盾白熱化的直接證明。
上圖_ 二戰中的英軍
然而,和德國這個“軍事巨獸”長期較量,丘吉爾在戰爭中已經有“疲態”。對於英國而言,以其一國之力打敗德國肯定能勝利,但代價是極其巨大的,一旦英國慘勝德國,英國的利益必將受到巨大影響。為了保證英國的利益,讓英國在客觀上少一點損失,丘吉爾非常希望美國能出來,在大西洋給英國主持公道。由於英國和美國曾經“同根同源”(美國原來就是英國殖民地),美國在歐洲也有自己的經濟利益,英國和美國展開秘密合作,英國從美國搞來了50艘驅逐艦,這是美國介入大西洋海戰的開始。
有了美國驅逐艦的支援,盟軍在大西洋的防禦圈迅速擴大。到了1941年年初,英美兩國制定了一個叫做“AWC-1”的作戰計劃,南緯25度北部,西經30度西部為美國海軍的作戰範圍,美國海軍需要在作戰範圍內打擊軸心國,保證盟國的海上運輸線。
上圖_ 二戰美軍“弗萊徹”級驅逐艦奧班農號
“AWC-1”作戰計劃等於美國全面介入了大西洋海戰,而希特勒德國也對大西洋地區的作戰採取了相應的升級策略。希特勒的作戰範圍延伸到西經38度線,和美國海軍的作戰範圍大致重合,德國和美國已經處於心照不宣的“戰爭狀態”。
1941年春季,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司令歐內斯特·金將軍制定了一個名為“3號作戰計劃”的行動,將西經26度列為自己的防禦範圍。1941年5月,羅斯福下令,美國海軍對大西洋地區軸心國的軍事目標——飛機和軍艦展開追蹤行動,每隔4小時報告情況。5月下旬,英國海軍和德國海軍一艘驅逐艦在丹麥附近交火,美國將丹麥附近地區列入其作戰範圍。7月7日,美軍在冰島登陸,建立軍事基地。1941年7月,美國當局出臺了《西半球共同防禦計劃》,為美德衝突埋下了伏筆。
美國由淺入深逐步介入大西洋海戰,德美衝突一觸即發。
上圖_ 在冰島的美軍在進行m1七五野炮的訓練
- 其次,《西半球共同防禦計劃》出臺後,美國加大力度,派出海軍艦隊參加大西洋海戰。德美海軍爆發了多次衝突。這成為德國主動對美國宣戰的直接因素。
1941年8月下旬,在《西半球共同防禦計劃》簽署一個多月後,美國規定,大西洋艦隊有權利摧毀任何威脅大西洋的目標,這等於進一步明確了美國對德國海軍艦艇和空軍飛機的打擊。9月,歐內斯特金提出了“7號作戰計劃”,對加拿大到冰島的海軍艦隊提供護航。
美軍和德軍由此爆發衝突,這些衝突包括1941年9月,美國海軍驅逐艦格里爾號和德國海軍一艘潛艇的較量。格里爾號和德軍潛艇衝突10多個小時。後來,美國海軍驅逐艦尼基號又在10月中旬對德軍一艘潛艇展開連續攻擊。德軍潛艇的魚雷打中了尼基號的甲板,造成10多名美軍陣亡。
1941年10月底,美國海軍魯本·詹姆斯號在執行任務途中被德軍潛艇擊沉,這是德美正式交戰前,美軍損失的唯一一艘驅逐艦,美國海軍有110多人陣亡。
上圖_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
德美海軍衝突不斷進行,羅斯福還發表講話——今天,直接面對希特勒這個敵人,是美國人民最大的挑戰。我們美國人已經掃清了我們的甲板,站到了戰鬥崗位上。為了捍衛我們國家和祖輩的信仰,我們隨時盡到上帝賦予我們的,我們能盡到的責任。
這個講話很直接,羅斯福已經將希特勒列為頭號敵人了。而希特勒這邊也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對美國宣戰。這個機會就是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
上圖_ 德意日條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 最後,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影響,讓德國必須對美國宣戰。
瞭解德國對美國宣戰的背景,離不開《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影響,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政府正式在柏林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條約有以下幾條主要內容,關乎德國的外交走向——
第一,日本承認德國和義大利在歐洲的“新秩序領導權”。
第二,德國和義大利承認日本在東亞建立的“新秩序領導權”。
第三,德意日三個締約國當中有任何一國受到沒有參與歐洲戰爭或亞洲中日戰爭任何一國的軍事攻擊時候,另外兩國應該給予軍事援助。
這個條約是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走向軍事同盟的直接體現,日本和德意都承認對方的侵略行為為“合理”“正當”的,更為重要的是第三條——德意日三個國家當中有任何一國受到沒有參與歐洲戰爭或亞洲中日戰爭任何一國的軍事攻擊的時候,另外兩國給予軍事援助,正式這個條款,給德國對美國宣戰提供了“直接背書”。
上圖_ 日本偷襲珍珠港
這該如何解釋呢?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在法理上沒有參加歐洲戰爭,也沒有捲入亞洲的中日戰爭,等於中立。
但在珍珠港事件後的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美國對日本宣戰等於條款規定的“德意日三個國家當中有任何一國受到沒有參與歐洲戰爭或亞洲中日戰爭任何一國的軍事攻擊的時候,另外兩國給予軍事援助,”的規定,套用這個規定,美國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德國要在軍事支援日本打美國,也要和美國處於戰爭狀態,這是對德意日三國“軸心”的負責。基於這個條款,德國於12月9日主動對美國宣戰。
而且,德國和義大利在《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也承認日本東亞建立的“新秩序領導權”,而美國對日本宣戰等於是向日本“新秩序領導權”的挑戰,德國為何做到承認日本的“新秩序領導權”,也必須向美國宣戰。
上圖_ 日本侵略過程中的“大東亞共榮圈”宣傳畫
總而言之,大西洋海戰之前,德國在大西洋的作戰和美國直接衝撞,美國和德國的交火不斷升級,美國介入大西洋海戰的力度逐漸深入。德美兩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就已經是實際交戰狀態了。到了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讓德國在美國對日宣戰的情況下正式對美國宣戰,二戰達到了最大規模。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論二戰中美國與納粹德國的不宣而戰》 王道、許海雲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