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請各位注意這麼一個事實:
611所從2011年1月殲20首飛以後到現在為止的10年時間裡從未展示過艦載殲20的原型機。而對比一下F14、F18的研製時間:雄貓於1967年底開始研製,1970年12月21日首飛,用時3年。F18要長一些,1972年諾斯羅普基於P530開始設計YF17,1974年6月首飛,1975年戰勝YF16成為海軍新一代輕型艦載戰鬥/攻擊機,1978年第一架F18工程發展型首飛。總計用時6年。
不覺得奇怪嗎?以611的能力,10年了居然搞不出一款艦載戰鬥機?別扯什麼611忙於搞殲20。至少殲20的氣動外形就沒有過大的改動,首飛兩三年之後就定了,那還有氣動部門多少事?之後就全體研究第六代戰鬥機?另外F14的氣動外形當時是由格魯曼的一個三人小組確定的。611在10年裡湊不出幾個有經驗的氣動專家在殲20的基礎上來琢磨琢磨艦載殲20的外形?611的氣動部門和結構部門就這麼忙抽不出一點人手,你信嗎?總之事實就是十年了,連個原型機都沒見611拿出來過。只能說明611根本就沒啟動過艦載殲20的設計。
而常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從開寫的時候就一直對艦載殲20的存在持懷疑態度。
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殲20的空重(空機重量),二是它的著艦速度。當然嘍,還有一個是隱身。
殲20的空重當然是保密的,我也沒那個興趣撬保險櫃找茶喝。但是,殲20和美軍的F22是同等級別的重型戰鬥機,所以我找了一通F22的空機重量資料,這個翻故紙堆的過程及結果在《扯一扯國產艦載四代機著艦重量》裡有,願意看的可以看。這文章的主要部分其實2018年就發表在北朝論壇裡了,不過現在北朝沒了所以也看不到了。結果就是F22的空重是19.7噸,也就是20噸級別。
而殲20的空重麼,有傳聞稱比蘇27的17.5噸還輕,這就是扯淡。殲20空重大機率比F22更大。理由如下:
第一、傳聞殲20的中央彈艙尺寸大於F22。這是有道理的,畢竟PL15的直徑要比AIM120D大,從國內火箭發動機和雷達導引頭等電子元器件的水平看,如果PL15的射程如美軍所說的大於AIM120D,那隻能是更粗大些。彈艙尺寸更大那隻能意味著總面積更大的艙口加強結構和更多的肋板之類內部支撐結構。這樣重量還能更輕?呵呵你想什麼呢!
第二、製造殲20所用的高比強度材料——鈦合金的比例低於F22。曹春曉院士說過,殲20的復材用量比例29%。確實殲20要高一些。但不要高興得太早,F22全機的鈦合金比例41%-42%,而曹院士透露殲20的鈦合金只有20%,比例還不到F22的一半。殲20上覆材+鈦合金總比例為49%,而F22呢?是64%!剩下的這15個百分點的差距只能用低比強度的鋁合金來填補,而低比強度就意味著達到同樣強度的材料質量必須更大,也就是更沉。
第三、發動機。我朝發動機啥水平不說各位也知道吧?就算造出推重比接近甚至達到F119級別的發動機,以國內的水平,大機率比F119重。要能比F119輕,那可靠性大概就甭指望了。
再說另一個原因,殲20如果上艦,保證其著艦速度絕對是設計師的噩夢。
因為重型機太沉,所以其著艦速度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很多艦載重四黨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當我在一些論壇裡指出空重非常影響著艦的時候,這些人就供起50、60年代的重型艦載攻擊機A3和A5這兩尊佛來。問題是這倆貨在今天已經算不上多重:A5空重連15噸都沒有,A3重點也不到18噸,然後A3還是亞音速的,關鍵這是這倆貨都不是隱身機。而F35C空重已經接近16噸,這就是今天的隱身中型艦載機,放到五十年前是妥妥的重型機了。
所以我們還是聊聊更沉的,更超音速的艦載機。
第一位自然是貓黨們最喜歡的F14。空重19.8噸,然後著艦速度居然才60米/秒!艦載重四黨揚眉吐氣吧?那是,人家有變後掠翼這個大作弊器呢:著艦時的後掠角才20度。這時候F14的展弦比可以達到7,都和客機波音707相差無幾了。問題是,殲20有這條件嗎?
F14的翅膀過於變態,那就找個不變態的。蘇33,空重18.4噸。這位機翼後掠角固定,就42度,著艦速度就比較可憐了,一般認為是67米/秒。所以,基於蘇33的殲15著艦就沒那麼輕鬆了,但總歸還是可以做到。但是攜彈著艦就比較有難度,注意下圖中殲15攜帶兩枚鷹擊導彈著艦時勾住的是第一條攔阻索而不是最標準的第三條攔阻索,說明著艦的下沉速度大,已經處於安全區邊緣。
現在說說殲20,為了保證超音速效能,其前緣後掠角比蘇33更大,大概48度。著艦速度只能比蘇33更高。降低著艦速度的措施有兩個,第一是前緣後掠角減小,至少要小於蘇33的42度;第二是使用增升效果更好的開縫襟翼。兩個手段都可以用在殲20上,不利的後果至少有兩個:第一個後果是殲20的超音速效能退化,我看至少超音速巡航不要指望了。第二個後果是殲20的隱身也不用指望了。因為艦載重四黨瞧不起的艦載鶻鷹為了隱身都寧可不用開縫襟翼。除了那兩種手段之外的也許是用變後掠翼,但變後掠翼的隱身效果如何沒有任何實機驗證,至少翼套與機翼銜接部分由於表面不連續是個明顯的散射源;而且變後掠翼所需中央翼盒的重量也不小,例如F14的翼盒就有800公斤重;艦載殲20採用之後,機身的重心將前移,與現代戰鬥機的靜不穩定設計要求剛好反了。
要是不降低著艦速度呢?也行,你就得發明出更高水平的攔阻系統來。但是,抱歉至今這地球上還沒有比美軍MK7mod3攔阻能力裡更強的攔阻系統成品。我想“遼寧”、“山東”艦的攔阻系統頂多和MK7mod3持平。如果這世界上有什麼比它的攔阻動能上限更高的航空母艦攔阻系統成品,麻煩告訴中國海軍一聲並給個報價,我想中國海軍應該是求之不得。
現在,你多少能理解為啥611十年沒有拿出艦載殲20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