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曾說過:我們愛好和平,但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1959年,印度策劃和支援西藏農奴主叛亂事件,被中國粉碎。陰謀不成,印度總理尼赫魯便拋棄“中印友好”策略,轉而對中國步步緊逼,他指使印度軍隊蠶食中國領土,不斷製造邊境爭端。中國謀求和平的隱忍,也被印度視為是軟弱可欺。
終於,在說出振聾發聵的“勿謂言之不預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對印度發起了反擊。
彼時的印度自認為是第三世界的老大,極其膨脹,他看準了中國國內經濟困難的時機,想要在邊境問題上撈一把油水。
尼赫魯聲稱:要用武力“教訓”中國軍隊,將中國軍隊從(印佔中國)領土上拔除掉。
印度的國防部長也聲稱:要跟中國“戰至最後一人”。
剛獨立的印度想要展示所謂的“大國雄風”,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只可惜他們找錯了對手。
事後,或許是解放軍自己都沒想到,這場戰爭贏得比想象中容易得多,以至於後來很多報道中寫道,這場戰鬥是張國華將軍領著西藏邊防部隊打的,並無王牌部隊參戰。
對此,瓦弄之戰前線總指揮丁盛少將表示:“比國軍都好打!一打敵人就害怕,就叫喚說:‘不得了,中國軍隊的裝備太強,頂不住。’”
事實上,解放軍在這場戰鬥中還是派出了一支精銳部隊的,那就是解放軍54軍130師。
130師出手不凡,東線瓦弄一戰幾乎全殲印軍王牌部隊11旅,消滅3個營,重創一個營,繳獲軍用物資無數。
本期,就帶大家來了解這場摧枯拉朽的戰役——瓦弄大捷。
【王牌對王牌】
1962年夏天,中印邊境的形勢已十分緊張。當得知印軍進入克節朗河地區時,解放軍總部判斷,印度有繼續擴大入侵的打算,於是下令西藏軍區進入戰備狀態,準備反擊。
中印邊境衝突爆發後,同年10月份,54軍軍長丁盛帶著54軍130師從四川進入了西藏。
130師是一支擁有輝煌歷史的部隊。他的前身是抗戰爆發後的冀中地區八路軍第三縱隊,第三縱隊在艱苦的敵後戰場,與日寇展開平原游擊戰,戰果頗豐。解放戰爭時,這支部隊隨林彪進入東北,被編為東北民主聯軍7縱19師,歸鄧華統領。19師先後參加了保衛四平,攻打錦州戰役和天津攻堅戰。
平津戰役後,該部隊被改編為44軍130師,跟四野大部隊進軍大西南,參加瞭解放廣東的戰役。戰後,44軍和45軍合併為54軍,軍長正是現在的丁盛。
130師是54軍的主力師,作為解放軍的王牌部隊,又有豐富的高原作戰經驗,支援西藏軍區的任務可以說非54軍莫屬。
而他們的對手——印軍第4師第11旅,也不是等閒之輩。
二戰時期,這支部隊隸屬英國第8集團軍,曾由蒙哥馬利率領,在北非與隆美爾鏖戰。盟軍戰勝了隆美爾,作為參戰部隊,印軍11旅自然分享到了這份榮譽。印度獨立後,11旅是印度陸軍的絕對主力,是印度蠶食我國西藏地區的馬前卒。根據印軍部署,下轄4個步兵營、4個炮兵連的11旅駐紮在了瓦弄地區。
【奇襲瓦弄扎公】
這是一場王牌對王牌的戰爭,印度人以為雙方會打個天昏地暗,但沒想到,對決很快便分出了勝負。
印軍在以瓦弄為中心的地區佈下了一字長蛇陣,解放軍彷彿夢迴1948年,但在印軍的佈置中,他們連戰略縱深和預備隊都沒有,解放軍總部判斷,“印軍可能比國軍都好打”。
根據印軍正面兵力強、工事“堅固”,側面高山密林無人防守的特點,丁盛決定以部分兵力實施正面進攻,主力迂迴到瓦弄西側的高地,包抄敵人。
為達到這個戰術目的,130師某團4連提前佔領了05、06高地。
印軍發現高地被佔後十分恐慌,他們組織了一個營的兵力發起了猛烈進攻,企圖奪回高地。對此,130師某團4連全體指戰員們沉著應對,堅決反擊,打退了印軍14次進攻,牢牢地守住了高地。
15日,師主力按原計劃進行迂迴,兩個團的戰士從海拔800米的谷底,向海拔4000米的高地攀登。戰士們揹著70多斤的裝備,行軍十分艱難,密林中無路,戰士們便用砍刀砍出一條路來。
隨著海拔升高,攀登變得越來越難,師領導很是著急,為了按時到達目的地,師領導命令部隊丟掉棉褲和揹包,只攜帶武器和乾糧,輕裝簡行。最終,戰士們克服艱難險阻,終於在次日到達了既定位置。
16日,2個主力團在130師師長董佔林的帶領下,向印軍的側翼發起了進攻。我軍的裝備已經更新,作為主力部隊,大家手裡都是清一色的自動武器、半自動武器以及班用輕機槍。而印軍的主要裝備,還是二戰時期的拉栓步槍,火力強度不在一個量級。
主攻部隊在炮火的支援下,一舉突破了印軍主陣地。
而後,解放軍採取小股多路部隊突擊的戰法,對印軍部隊實行穿插分割;解放軍戰士打得十分英勇,大家都前仆後繼、奮勇衝殺。
對此,丁盛軍長曾透露:“我們的火力很強,打得敵人十分害怕,敵人發電報給上級,直呼頂不住”。
很快,駐紮在西側重要陣地——瓦弄扎公的印軍一個營,被解放軍消滅了,營長也被俘虜,我方首戰大捷。我軍佔領瓦弄扎公,直接割裂了敵人的防禦部署,同時威脅到了敵指揮部和炮兵陣地,動搖了敵人的防禦決心。
相比之下,印軍要“呆”上許多。
據我方參戰部隊士兵回憶:
印軍機械地執行上級命令,我們攻列印軍的地堡,按道理他們應該呼叫支援的,但他們沒有,而且印軍既不打、也不走。抓到俘虜後,我們問他們為什麼不打,印軍說上面沒有人叫我打;不打總得跑吧,印軍又說上面沒有交代讓我們跑,一時讓人找不出反駁的理由。所以說,政治思想工作還是十分重要的。
【佔領所有要地】
之後,擔任穿插迂迴的390團,在瓦弄西北後山遭到了敵人的頑強阻擊,敵人依託32號高地的火力點,控制了我軍前往瓦弄側後的通道。
390團立即組織了強攻,390團5連以班為單位,對敵人的地堡實行逐個爆破。解放軍打得十分英勇,戰士們繞到地堡後面或者頂上,將爆破筒從空隙塞入堡壘。
印度人對我軍的武器不熟悉,我軍使用的爆破筒,對方還從來沒見過;而且印軍的碉堡工事修築得比較簡陋,射孔很大,頂上也扎得不牢固,因此印軍面對爆破有些束手無策。
連續摧毀2個地堡後,9班戰士陳代富發現了一個火力異常兇猛的地堡,兩名戰士在爆破過程中犧牲。陳代富心如刀絞,決心為戰友報仇,他巧妙地運用地形接近地堡,並扔出了兩顆手榴彈,不想手榴彈被敵人反投過來,反而將陳代富炸傷。
就在班長準備召回陳代富時,陳代富猛然躍起,衝上地堡頂端。他用手摳,用爆破筒搗,將地堡上的積土清理掉,隨後將爆破筒從圓木縫插入地堡。
這讓地堡裡的敵人十分驚恐,拼命地往外推。危急時刻,陳代富果斷撲上去,用身體壓住了爆破筒,並拉開了火環,爆炸的瞬間,陳代富順勢跳下地堡滾入溝底。隨著一聲巨響,火力最猛的地堡被清除了,戰士們乘勢猛攻,全殲了32高地守敵。
戰後,陳代富被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號,被人稱為“活著的黃繼光”。
佔領32高地後,我軍又向7號高地發起了進攻,這裡是印軍最後的制高點。
接著,解放軍以雷霆般的攻勢拿下了高地,但隨即遭到印軍的瘋狂反撲,戰鬥打得十分激烈,陣地好幾次險些失守。在叢山密林中,解放軍無法架炮反擊,於是戰士們突發奇想,他們把炸藥包架在樹上,然後像彈弓一樣射向印軍,竟取得了奇效,進攻的印軍被壓制。
援軍到後,我軍集中力量發動反擊,印軍難以阻擋,只得丟下7號高地逃走。
【瓦弄大捷】
佔領7號高地後,瓦弄地區的所有戰略高地已均被我軍控制,這場戰鬥進入到了最後、也是最難的階段——抓俘虜。
印軍被我軍打垮後,開始全面後撤。為了徹底殲滅敵人,解放軍不得不再打一場艱苦卓絕的搜剿戰。
這裡的氣候和自然條件惡劣,敵人分散躲藏的面積又很廣,搜剿任務很是繁重。戰士們逐山逐溝地尋殲殘敵,甚至冒著斷糧斷水的危險,翻越茫茫的雪山。
印軍組織渙散,一撤就崩,印軍的大部分俘虜都是在搜剿過程中捉到的。
戰至11月下旬,130師圓滿完成了既定作戰任務。
在瓦弄這場王牌對王牌的戰鬥中,54軍130師以600餘人傷亡(其中犧牲100餘人)的代價,殲滅印度3個整營和1個營大部,殲敵1200,俘敵500,取得了大勝。印度第11旅這支王牌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威風掃地。
此戰被稱為“瓦弄大捷”,經此一役,印度的迷之自信遭到打擊,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陰影。時至今日,印度軍校在教授過程中,模擬假想敵的番號仍然是“54軍”。
西德在《世界報》中評價道:“中國軍隊最大的軍事成就,就是派軍隊翻越了登山隊都很難爬上的高山,至於雙方的戰鬥,中國軍隊就像風捲殘葉般擊敗了印軍”。
法國報紙評論道:“我們不認為這是一場戰爭,中國軍隊和印度軍隊打,只是教訓他而已,印度軍隊根本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
連在朝鮮戰爭中敗給我們的美國人都說:“印度人太不自量力了,中國列印度就跟‘小刀切黃油’一樣”。
而中國自己的評價,正如對印反擊戰結束後,毛主席所說的那樣: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尼赫魯敢打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