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國民黨統治下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陷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對日本而言,這是中日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轉折點,是日軍在長江流域與蔣介石的軍隊奮戰半年取得的最輝煌勝利。對中國軍隊而言,他們英勇保衛上海的戰鬥最終失敗,最精銳的部隊也傷亡慘重,而南京陷落則是一種痛苦甚至致命的挫敗。
今天,我們或許可以把南京陷落看作一種截然不同的轉折點。這座古城所遭受的劫難大大激發了中國人收復南京、趕走侵略者的決心。中國國民黨政府從南京撤離後重整旗鼓,中國人民終於在1945年戰勝了日本。在這8年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雖然佔領南京,並組建了偽政府,但它從未自信、合法地統治過南京,而且永遠無法迫使中國投降。對外部世界來說,南京大屠殺(很快就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使世界輿論一邊倒地譴責日本,群情激奮,世所罕見。
直到今天,中國的輿論依舊如此,幾代中國人都牢記日本的侵略罪行,而且日本戰敗後至今未對中國進行賠償。60年過去了,南京的遇難者仍然是中日關係無法迴避的問題。
這是必然的。日本侵略者對南京的洗劫駭人聽聞。日軍大規模處決中國戰俘,而且屠殺、強姦了成千上萬的中國平民,這些行為違反了關於戰爭的所有法規慣例。更令人吃驚的是,日本侵略者的這些行為都是公開的,其目的顯然是恐嚇。日本侵略者在國際觀察者的眾目睽睽之下施暴,並對國際人士試圖阻止暴行的努力置之不理。南京大屠殺並非由於暫時的軍紀失控,因為大屠殺持續了7周之久。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英語全面研究南京慘劇的專著,張純如在這本書中極富感染力地講述了這個恐怖的事件。
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確切地瞭解日軍指揮官及其士兵這種野蠻獸行背後的動機,但張純如的著作比以往任何研究更透徹地分析了日軍的所作所為。在此過程中,她使用了豐富的原始資料,包括無可置疑的第三國觀察家(那些在日軍進入南京後仍然留在這座不設防城市的外國傳教士和商人)的證詞:張純如發掘的此類資料之一是約翰·拉貝的日記,事實上這些日記可以構成一個小型的檔案館。拉貝是一名德國商人和國家社會黨黨員,他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領導了保護南京平民的國際行動。透過拉貝的眼睛,我們看到當時手無寸鐵的南京居民在面對日本侵略者的猛烈攻擊時經歷了怎樣的恐懼,展露了怎樣的勇敢。透過張純如的描述,我們不禁欽佩拉貝和其他國際人士的勇氣。當時城市橫遭兵燹,居民慘遭殺戮,醫院關門,太平間屍體殘骸成堆,四處混亂不堪,很多國際人士仍然冒著生命危險,試圖改變這一切。同時我們也從該書中瞭解到,當時許多日本人知道南京正在發生的一切後為此感到羞愧。
當西方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忘卻南京大屠殺時,該書更加突顯出其重要價值。張純如稱之為“被遺忘的大屠殺”,並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歐洲和亞洲的對數百萬無辜者的屠殺事件聯絡在一起。誠然,日本和德國只是後來才成為盟友,而且不是太好的盟友,然而發生在南京的慘案(毫無疑問希特勒也犯下過類似的罪行)卻使他們成為道德上的共犯,因為他們作為暴力侵略者都犯下了後來被稱為“反人類罪”的滔天罪行。美國詩人奧登曾在中日戰爭期間訪問中國,他比大多數人更早地將發生在歐亞兩洲的大屠殺聯絡起來:
從地圖上的確可以找出某些地方,
那裡的人民正籠罩在邪惡中:
比如南京,比如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