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和各根據地先後建立了兵工領導機構,統一規劃和管理兵工生產。1939年6月,八路軍總部以負責軍工事務的第六科為基礎組建了軍事工業部,軍工部成立後,立即著手對晉冀魯豫根據地各兵工生產進行統一整合,新建了一批槍械修造所、彈藥工廠和試驗所。
1939年10月,軍工部三所在山西省遼縣高峪村宣告成立。三所是由八路軍總部供給部高峪修械所、一二九師先遣支隊梁溝修械所、楊家莊炸彈廠、武安縣政府修械所等單位合併而成的,軍工部三所又稱高峪兵工廠,保密代號為“高峪工作隊”(後稱“水磨上”),成立初期有職工200多人。
高峪村地處太行山腹地,周圍群山聳峙、溝壑縱橫,地勢較為隱蔽。整個村落分前高峪和後高峪兩個自然村,兩村相隔100米左右。軍工部三所借用民房作為鉗工房、倉庫、辦公室及宿舍,還修建了鍋爐房、機工房、鍛工房,有蒸汽機及車床10餘臺。
在軍工部的領導下,三所的兵器工業不斷髮展壯大,在改進槍炮效能、研製各種新型武器以及生產彈藥等方面都取得積極成果,迅速成為八路軍一個較大的兵工廠和軍火供給地。
三所成立不久就迅速開始了對各種槍械、手榴彈、地雷等武器的研發、製造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的試製,三所於12月17日造出七九步槍1支,此後開始步槍的批次生產,月產步槍30至50支。這種步槍的口徑為7.92毫米,槍管長1390毫米,重量為4.05公斤,有效射程為250至350米。1940年9月,根據軍工部的指示,各廠統一生產八一式七九毫米步馬槍,三所停止了五五式、七九步槍的生產。
1940年10月,在武鄉縣關家堖戰鬥中,由於八路軍武器裝備落後,未能全殲被圍之敵。戰鬥結束後,彭德懷指示組織軍工力量,儘快造出50毫米口徑擲彈筒。三所根據軍工部的安排,立即集中技術骨幹開始研製生產。技術人員透過剖析繳獲的日軍擲彈筒,掌握了其技術引數;將炮筒改為滑膛結構並加長炮筒以增加射程和提高射擊精度;增加定時引信以方便射手選用……
1941年1月3日,軍工部第一所和第三所都仿製出50毫米口徑擲彈筒。三所第一批生產了40門擲彈筒供部隊試用。在使用中發現擲彈筒的鋼質螺紋絲桿硬度不夠,容易變彎,調整射程失靈。技術人員透過拆解、研究新繳獲的日式擲彈筒的發火機構,取消了螺紋絲桿,改為扳機發火,解決了因絲桿變形而影響調整射程的問題。後來,三所技術人員再對擲彈筒的結構實施進一步的改進:在炮筒下端左右兩側各開了一個橢圓形排氣孔,孔外加了一個帶孔的套環用以轉動調整排氣孔的大小,從而起到調整炮筒膛壓大小的作用。1941年4月,這種擲彈筒在黃崖洞兵工廠和高峪兵工廠投入批次生產,被正式命名為“五○炮”。到1941年上半年,“五○炮”共生產225門。
為配合“五○炮”的使用,軍工部又組織設計生產擲榴彈。當時設計的擲榴彈有兩種:一種是完全按日本炮彈式樣仿製的圓柱形無尾翅彈;一種是按迫擊炮彈式樣設計的有尾翅彈。軍工部三所生產的擲榴彈全是帶尾翅的,開始只有4個尾翅,後為增強炮彈的穩定性,三所經研究後改為6個尾翅。擲榴彈的毛坯由八路軍和順青城鐵廠和武鄉縣柳溝鐵廠供應,三所承擔彈體加工並組裝成彈。1941年6月,擲榴彈首批生產550發,以後逐步上升到月產兩三千發。
三所生產的五○炮和五○炮彈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裝備部隊,使八路軍部隊有了能與日軍抗衡的火力。
1942年,日軍對太行山根據地發動了“總進攻”,企圖一舉消滅八路軍首腦機關,摧毀根據地軍工等各項建設。1942年2月,軍工部三所(高峪兵工廠)遭日軍進犯,廠房和鍋爐全部被燒燬。面對這一嚴重情況,軍工部三所按照上級“縮小規模,分散轉移”的決定,遷至河北省邢臺縣清泉村,改編為軍工部四所二廠,職工約100餘人,主要生產刺刀、擲榴彈等。該廠在艱苦的環境裡,克服重重困難,加緊生產,為前線將士提供了重要的武器保障。
1943年6月,二廠在吸收漢陽、金陵、長春等兵工廠生產的步槍優點的基礎上,設計製造出一款6.5毫米口徑的步槍,為八路軍戰士增添了一種效能超群的新武器。
1944年開始,八路軍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9月,軍工部根據指示,對太行軍事工業組織機構進行了一次大調整,將分散在偏僻山溝的工廠統一調配,集中擴大,組編為九廠一所,同時,撤銷軍工部下屬各所的建制,改為各廠直接受軍工部領導。軍工部四所改編為三廠,主要生產七九式步槍和“五〇炮”。
原文刊登於2021年9月2日《人民政協報》第10版春秋週刊
作者:賈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