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斷的在用明宣德時期,皇宮下令燒造44萬件瓷器來說事,況且憑空推斷,一年燒造44萬件瓷器,那宣德在位十年,要燒造多少瓷器?
其實這種主觀臆斷是很可悲的,因為他們沒有去考證歷史,宣德雖然在位期間曾經有燒造44萬瓷器的記錄,但是這些瓷器的去處並沒有公開的記載,但是從明代的朝貢體系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瓷器的去處。況且在宣德時期,御窯廠還曾經停產三年,這也是有史料記載的。
明代的朝貢體系在永樂至宣德年間是最發達的時期,海外番邦來明帝國朝拜進貢,按照明法律規定一年,三年,五年等來進貢,但是這些海外的番邦卻經常一年一貢,甚至有時候是一年兩貢甚至一年三貢,為什麼?因為他們可以從明帝國得到大量的賞賜,這給明朝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為洪武和永樂都給予番邦大量的賞賜,所謂貢少賞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宣德年間,後來宣德在各大臣的勸諫下不得不削減了番邦來朝貢的次數,也從賞賜上予與剪裁。而海外番邦所得到的賞賜,最大宗的就是絲綢和瓷器,這也是鄭和下西洋所帶給國外的物品,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發現明代青花瓷的整件和瓷片的依據。
玩收藏不能憑自己的想象和推理,要找史料,要找標本來驗證,國內出土的有不少宣德時期的瓷器,這些都是明代各王爺墓葬中所出現的,一些人手裡因為不法的渠道所獲得的宣德青花瓷,他們不敢公開交易,因為這是違法的行為,同時他們也不敢公開示人。
瓷器自己會說話,並不是你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無論是眼學還是熱釋光檢測,都會有一套完整的方法,這不是幾個人或者幾千個人就能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