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玩古幣收藏的“泉友”來說,逛文物市場是他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2001年的一個週末,喜歡收集古幣的“泉友”史惠像往常一樣來到了鹽城市陸公祠的古玩市場,他漫無目的地在市場上轉悠,在路過一個攤位的時候史惠停下了腳步。這是一個專門賣古幣銅錢的小攤,攤位上散佈著數不清的古幣銅錢,那些古幣吸引了史惠的注意。
史惠也沒問價錢,隨手在那堆古幣中翻尋著,想要找到幾枚自己心儀的古幣。但是史惠發現攤位上大部分的古幣都是贗品,對於搞了十多年古幣收藏的史惠來說分辨真假古幣簡直就是小兒科的事,他在內心裡對那些假古幣嗤之以鼻。突然間史惠發現了一枚自己從沒見過的古幣,這枚古幣與平常所見的通寶錢外觀極為相似,但是這枚古幣上卻刻鑄著“鳴鳳元寶”四個字,即使是搞了十多年古幣收藏的史惠也沒聽說過“鳴鳳元寶”這種古幣。一開始,史惠以為這是一枚仿古幣,但是翻來覆去地研究了半天,他發現這枚古幣確實是一枚年代久遠的真幣。於是,史惠與攤主討價還價,攤主一開始要價50元,但是史惠只給他10元,最後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以後,史惠以15元的價格將那枚奇怪的古幣收入了囊中。
史惠用15元錢在古玩市場上淘到的這枚“鳴鳳元寶”是一枚光背小平錢,銅錢本質為深紅銅,由於年代久遠,古幣表面已經佈滿了黑褐色的銅鏽,即便如此,古幣看上去仍舊古色古韻。這枚“鳴鳳元寶”古幣直徑為13.5毫米,穿徑4.5毫米,重4.3克,古幣上的錢文為真書。雖然史惠很肯定這是一枚貨真價實的古幣,但是他對“鳴鳳元寶”聞所未聞,更別說瞭解它的歷史了。
為了搞清“鳴鳳元寶”的來歷,史惠找到了自己熟識的資深“泉友”幫忙鑑定並查閱了大量的古籍,最終,他揭開了這枚奇怪古幣背後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舊唐書》和《隋史》中記載,“鳴鳳”是隋朝末年起義領袖蕭銑建立的梁王朝的一個年號。蕭銑生於公元583年,他是南朝粱宣帝的曾孫,隋朝末年蕭銑當上了湖南羅縣的縣令。由於隋煬帝推行暴政,隋朝末年各地農民舉旗起義,眼看著天下已經大亂,蕭銑的兩個好兄弟巴林校尉董景珍和雷世猛也扯起起義的大旗並推舉蕭銑為起義軍的領袖。僅用5天的時間,他們就組建了一支5萬人的起義軍,這支起義軍作戰勇猛,攻無不克,沒用多長時間就佔領了南方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時之間蕭銑的名聲大振。史料記載,當時蕭銑的勢力範圍東至九江,南至越南河內,西至三峽,北至漢水,除了擁有如此龐大的地盤之外,他還擁兵40萬,成為了南方首屈一指的勢力。勢力壯大之後,蕭銑在部下的慫恿下於公元617年稱帝,建立了梁國並自稱為“梁王”,其年號為“鳴鳳”。
李淵建立唐朝之後,為了防止蕭銑的勢力進一步擴大,他立即派兵清剿蕭銑。在經過近1年的苦戰之後,蕭銑被唐兵抓獲並押解到了長安,李淵將其處死時候蕭銑年僅39歲。蕭銑建立的梁國雖然僅經歷了5年的時間(公元617~621年)就亡國了,但是由於他建立的這個王朝有完整的經濟體系,所以他命人鑄造了“鳴鳳元寶”作為梁國的法定貨幣。由於“鳴鳳元寶”當時只在梁國的勢力範圍流通,且流通時間極短,因此歷史上很難找到這種貨幣的記錄。李淵處死蕭銑之後,為了穩定大唐王朝的經濟命脈,他在梁國勢力範圍內採取了收繳和銷燬“鳴鳳元寶”的措施,這樣更是導致“鳴鳳元寶”流傳於世的數量極其稀少。
李淵稱帝之後釋出聖旨廢除了所有五銖錢,並啟用了通寶錢,這也進一步加劇了“鳴鳳元寶”的消亡。此後近1300年時間裡,通寶錢作為各個朝代的貨幣標準一直被沿用,直到清朝末年。非常有意思的是“鳴鳳元寶”是蕭銑於公元617~621年間鑄造的,而唐朝最早的通寶錢“開元通寶”則是於公元621年之後鑄造的,由於“開元通寶”與“鳴鳳元寶”在外形上極為相似,可以斷定:寶文錢的創始人應該是蕭銑,而不是李淵。
由於唐代初年對“鳴鳳元寶”進行了大規模的收繳和銷燬,因此“鳴鳳元寶”這種古幣的存世量極少,所以“泉友”們對“鳴鳳元寶”都趨之若鶩,能夠擁有一枚“鳴鳳元寶”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而史惠不僅擁有了“鳴鳳元寶”,他還透過這枚小小的古幣揭開了一段塵封1300多年鮮為人知的歷史,真是既得了“寶貝”,又長了知識,真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