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郊,地勢險峻,蒼翠連綿,佔地188公頃,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景區內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75米,峰頂有一塊巨大的乳峰石,形狀像香爐,晨昏之際雲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香菸裊裊上升,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香山公園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距今已有835年的歷史。
2021年10月5日8點多,和妻子乘坐地鐵前往香山,去逛逛香山公園。照片均使用華為Mate40Pro手機拍攝的。
在地鐵10號線巴溝站換乘西郊線前往香山公園。
早晨9點40分到達香山地鐵站,沿著道路前往香山公園東門。
香山公園東門
香山公園東門口矗立著一塊巨石,上刻——香山。
巨石旁邊的銅牌上刻有世界名山錄。中國:廬山、黃山、香山、泰山、峨眉山、玉山。菲律賓:巧克力山。日本:富士山。韓國:雪嶽山。德國:貝爾吉施·奧登瓦爾德世界地質公園。奧地利:艾森武爾謹世界地質公園。羅馬尼亞:蓋那山、科瓦斯納山、科奇亞山。美國:胡德山、莎斯塔山、雷尼爾雪山、謝南多厄國家公園、牯嶺美國學校協會。巴西:阿拉里皮世界地質公園、瓜拉米蘭伽山脈、基沙達山、伊比亞帕巴山、卡瑪匡高地。澳大利亞:甘比亞山·卡納文科世界地質公園。南非:桌山。坦尚尼亞:乞力馬扎羅山。——歐洲山脈協會 國際森林藝術協會
購買門票,每人20元,此時9點50分,我們準備從東門進入香山公園。
公園大門左右兩邊的獅子。
公園東門懸掛的“香山公園”為郭沫若題寫。
先看看我們的行走路線圖。
勤政殿
進入公園大門轉身拍照。
進入東門,就看到面前有一牌坊,上書——鍾靈毓秀(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
牌坊背面,上面橫匾題——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顯得清新芳香)。
香山公園原名靜宜園,是清代“三山五園”之一(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圓明園、暢春園)。從網上搜索了上面的一張照片,可以瞭解一下“三山五園”的大體位置。目前為止,我和妻子“三山”去了萬壽山、香山,差玉泉山沒有去過;“五園”去了清漪園(頤和園)、靜宜園、圓明園,差靜明園、暢春園沒有去過。
進入東門後,牌坊右側牆壁上題——靜宜園。靜宜園包括“內垣”、“外垣”、“別垣”三個部分,共有建築群、風景名勝、小園林近80餘處。其中有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題署的二十八景,使香山更為鼎盛。
內垣二十景即:勤政殿 、麗矚樓 、綠雲舫 、虛朗齋 、瓔珞巖、翠微亭、青末了 、馴鹿坡 、蟾蜍峰 、棲雲樓、知樂濠、香山寺、聽法松、來青軒、唳霜皋、香巖室、霞標蹬 、玉乳泉 、絢秋林 、雨香館。外垣八景即:晞陽阿、芙蓉坪 、香霧窟 、棲月崖 、重翠崦 、玉華岫 、森玉笏、隔雲鍾 。別垣即:宗鏡大昭之廟 、正凝堂 。
過牌坊,就看到月牙河和石拱橋。石拱橋後就是勤政殿。
勤政殿。為香山公園(靜宜園)二十八景之首,是具有皇家園林特色的標誌性建築,它是乾隆皇帝來園駐蹕臨時處理政務,接見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務本、勤于思政。勤政殿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其景區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牙河、牌樓等組成。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按原貌復建後的勤政殿於2003年正式對外開放,再現了皇家園林的輝煌勝景。月牙河兩側分別是南北配殿。
南配殿。現為——香山皇家禮物旗艦店。
北配殿。現為——遊客服務中心。
靜翠湖
勤政殿南北兩側均有路可繼續遊覽,我們選擇從南邊的道路行走。行走不遠,就看到靜翠湖。
靜翠湖的前身為香山靜宜園時期的“帶水屏山”。重新修葺後,取名“靜翠湖”。“靜翠湖”三個字刻於靜翠湖北側路口立石上,字跡向北,為書法名人張慶元所書。
帶水屏山——顧名思義,就是形容此處的風景以山為屏障、以流水為玉帶。靜翠湖三面環山,站在湖邊眺望,山坡上油綠的蒼松翠柏映入眼簾,佇立在幽靜的湖邊,不禁心曠神怡。
看著枯黃的荷葉,可以想象一下,假如6至8月份來此處,看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將會是多麼的愜意啊。
湖邊有一亭子,名曰:對瀑亭。上面這張照片是我站在亭子邊向對面拍攝的。
白皮松
穿迷彩服的中國特種樹——白皮松。
白皮松的“迷彩”是怎麼來的?隨著樹木生長,樹幹不斷變粗,就樹皮不能再橫向生長,成為了樹幹增長的阻礙。因此,樹木就選擇開裂或捨棄舊樹皮長出新樹皮的方式,來應對這個問題。白皮松舊的樹皮呈鱗片狀一片片脫落,在脫落的過程中,新老樹皮就形成美麗的“迷彩”。
白皮松。
為什麼眼前的白皮松格外白,迷彩沒有那麼明顯呢?這和年紀有關!白皮松的幼樹樹皮是灰綠色,舊樹皮脫落後會露出淺黃的新鮮樹皮,隨著時間變成黃褐、紅色,呈現出美麗的“迷彩”。而上了年紀的白皮松,樹皮呈現褐灰色或灰白色,脫落後露出粉白色的嫩皮。
我們眼前的白皮松上掛著一個紅色樹牌,代表著它是300歲以上的一級古樹,所以樹皮格外白。
香山大永安禪寺
香山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唐代,有吉安、香山兩寺,金時兩寺合一,金章宗賜名“大永安寺”,至元代重建賜名“甘露寺”,明代再重建名“永安禪寺”,清乾隆時大規模重建賜名“大永安禪寺”。清末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焚毀、劫掠,化為一片廢墟,只餘石屏一座、一通明正統『勅賜永安禪寺報恩之碑』、一通『娑羅樹歌碑』及『知樂濠』石橋一座。
香山寺依山而建,嚴整壯觀,曾為西山諸寺之冠。2012年香山寺修復工程啟動,經5年修復成功,於2017年11月28日向公眾開放 。景區現分為三大遊覽區域:香雲入座牌樓至聽法松,天王殿至圓靈應現殿,眼界寬至青霞寄逸樓。香山大永安禪寺由接引佛殿、天王殿、鐘鼓樓、壇城、圓靈應現殿、薝蔔(zhān bó,梵語音譯。佛經中記載的一種花。色黃,香濃,樹身高大。義譯為鬱金花。也有人說是梔子花)香林閣、青霞寄逸樓等建築組成。
知樂濠。繼續行走,道路盡頭處有一方形水池,池上有石橋。此池為放生池,也稱功德池。乾隆至此因見魚兒遊浮自得其樂如行空中,故引《莊子·秋水篇》之典命名為——知樂濠,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莊子·秋水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過了“知樂濠”,便是寺廟最前面的“香雲”牌坊。牌坊背面題:入座。牌坊後面是兩杆經幡。
遠望香山大永安禪寺——接引佛殿。
接引佛殿——此殿為香山寺山門殿,歇山式建築,兩側為八字影壁。殿門中央上懸掛“香山大永安禪寺”匾,殿內供奉接引佛。
從側面拍攝接引佛殿的八字影壁。影壁上刻有精美的菊花紋磚雕。
站在“接引佛殿”後門拍攝的天王殿景色。
接引佛殿後面是天王殿。沿著30多級石階逐級而上,就到達“天王殿”。殿前左側那株松樹就是“聽法松”,清乾隆帝曾誇它是 “百尺高聳,側立回聲,尤為奇古”。
天王殿大門兩側楹聯:彌勒無憂大肚堪容天下事;眾生有幸寬心盡納世間情。天王殿為歇山式建築,殿內正中供奉彌勒佛,背面供奉韋馱。左右兩側供奉四大天王,分別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出天王殿繼續上石階,就是一個平臺,站在平臺上轉身拍攝的天王殿。
平臺北邊(行走方向的右側)就是鐘樓。
鐘樓南側有一石碑——娑羅樹歌碑。石碑為正四方體,乾隆三十八(1773)年御製,碑首為四龍脊,碑身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娑羅樹歌》,其方向分別為東側刻滿文,南側刻漢文,西側刻藏文,北側刻蒙文。須彌座四角精雕金剛力士呈跪姿託碑狀,東、南、西、北四方各有金剛武士手持兵刃鎮守護衛石碑。
平臺南邊(行走方向的左側)就是鼓樓。
在鼓樓旁邊還有一塊石碑——敕賜香山永安禪寺報恩之碑。此碑立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由司禮監太監範弘所設。清乾隆時期擴建香山寺,將此碑推到掩埋。1992年6月清理香山寺遺址時出土,當時碑首、碑身、碑座分為三段,碑身文字均有鑿痕,碑額碎裂不全,經公園修整立於原處。
壇城,梵文“曼陀羅”,在佛教中象徵宇宙世界結構的本源。南側壇城內原供奉呀嗎噠噶,能降服惡魔,有護善之功,稱大威德金剛,文殊菩薩化身。——上圖為南壇城。
北側壇城內原供奉上樂金剛王佛,亦稱勝樂金剛,是藏密無上瑜伽部母續的本尊。——上圖為北壇城。壇城沒有對遊客開放,四門關閉。現南、北“壇城”裡都供奉的是藏傳佛教的唐卡。
過“壇城”後,抬頭就看見“永安”牌坊。牌坊正面題:永安。背後題:甘露。
過後牌坊,南北兩側分別建有“文殊殿”和“普賢殿”,組成了典型的漢傳佛教寺廟格局。上圖為南側(上行左側)的“文殊殿”。
文殊殿前有一棵古柏樹,名叫“虯龍傘”,樹身如螺旋般盤曲生長。
北側(上行右側)的“普賢殿”。
繼續上行就看到一塊巨大的石屏,石屏高3米多,長6米多,為漢白玉石質。石屏被4根屏柱分隔為3面。石屏頂端裝飾為半圓形倒扣金輪,屏柱上端雕刻卷頭雲紋,橫坊雕刻寶瓶式突起託梁。石屏基座為須彌座,精雕“巴達馬”(蓮花)圖紋,象徵清靜無為、潔白無瑕。
石屏的正面(東面)鐫刻乾隆皇帝親筆御書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八大人覺經》經文。石屏頂部結構有濃厚的清中期西洋風格石建築的特點,有一些中西合璧的味道。石屏背面(西面)刻有乾隆親筆畫的燃燈、觀音、普賢畫像,筆法流暢,形神兼併。畫像旁刻有御製讚語。
石屏正面有兩副楹聯,中間為:花雨輕霏結青蓮法界;雲峰鬱起現白毫相光(此楹聯為乾隆皇帝題。青蓮:常用以喻佛。 白毫相光:如來三十二相之一)。
外側楹聯:智境光圓宏六度;心蓮香遠演三乘(六度: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施度、戒度、忍度、精進度、禪度、慧度。三乘: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盤彼岸之三種法門。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聲聞的目標是使自己從這個苦痛的世界中解脫出來,實現煩惱的熄滅;緣覺是那些透過修行、契入事物互即互入之本質而開悟的人;在菩薩乘中,你要幫助所有的人開悟)。
石屏南北兩面楹聯:靈鷲風香傳妙偈;澄潭月皎印真如(妙偈:佛教語。含意深遠的偈語。真如:佛教語,謂永恆存在的實體、實性,亦即宇宙萬有的本體。與實相、法界等同義)。
石屏後就是——圓靈應現殿,相當於一般寺院中的大雄寶殿。圓靈應現殿為琉璃頂廡殿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面積788平方米,是靜宜園內體量最大的單體建築。殿內神臺上供奉三世佛,神臺兩側為七層八角無量壽塔,南北兩側須彌座上供奉十八羅漢像,神臺背後供奉觀世音菩薩。
大殿兩側楹聯:嶢峰積素分香界;古殿磨金禮大慈。
圓靈應現殿後北側有一石門,一個設計精巧的石門,完全按照清代鼎盛樣貌復建。過石門左拐可繼續上行。石門兩側楹聯:翠竹滿庭瞻法相;白雲一塢識宗風。
拍攝的圓靈應現殿後面的鴟吻。
眼界寬。眼界寬為歇山式建築,殿外懸掛藍字匾一面及楹聯一副,殿宇南北兩側連線四十六間爬山廊,與後苑最高建築“青霞寄逸”相連。廊下內側蹬道相連,可至水月空明殿。
外柱楹聯:印心含蘊藉(yùn jiè);觸目喜澄鮮。(印心:佛家謂印證於心而頓悟。蘊藉就是藏在其內,隱藏而不外露的意思,多形容君子氣質。)
從“眼界寬”右邊的小門進入,後面可就看到——薝蔔(zhān bó)香林閣。薝蔔香林閣是一座三層的六方亭式樓閣,閣外一層前簷懸掛“薝蔔香林”匾,原內供奉觀世音菩薩;第二層外前簷懸掛“無住法輪”匾,原內供奉無量壽佛、寶勝佛和燃燈佛;第三層外前簷懸掛“光明蓮界”匾,原內供奉阿彌陀佛、藥師佛、秘密佛、上樂王佛、呀嗎噠噶佛。
沿著環山廊的石階開始上行,南側為上行,北側為下行。
在上行前,這個角度能把“薝蔔香林”閣、“水月空明殿”、“青霞寄逸”樓納入同一畫面。兩側環山廊各有四十六間。遊人可爬爬、停停、歇歇,觀賞“後苑”的各個建築。
“青霞寄逸樓”的景色。
青霞寄逸樓位於香山寺後苑區最高處,為重簷歇山式建築,一座三間。下層殿外懸掛“青霞寄逸”匾,兩側楹聯:不去不來曰如是;非今非昔更何疑。殿內供奉紫降香胎佛五尊、銅佛三尊。
上層殿外懸掛“鷲峰雲湧”匾,兩側楹聯:生滅滅生徒幻相,色空空色祗(zhī)繁文。
憑欄遠眺,京城景色盡收眼底。
沿著北側的環山廊開始下行。
站在高處俯拍的“眼界寬”背面。清·乾隆《寄題香山禪房》青來紗牖應宛在,花謝海棠亦未妨。笑我不曾醒幻鹿,因風偶爾憶禪房。白生虛室原無著,綠引平林想更長。每對清和愁不雨,世間誰者傲羲皇。(牖yǒu窗戶。)
回頭拍攝青霞寄逸樓。
此時,已經是10點53分,自9點50分購買門票進入東門,我們已經遊玩1個小時了。沿著路邊的標識,開始向香爐峰前進。
就以明·王世貞《宿香山寺》一詩,作為此篇的結束語吧!
白雲深鎖上才幽,躡屐無勞問惠休。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間鳴玉片泉流。 談經石聽蟾蜍轉,卓錫天回象罔愁。 坐久忽警心地淨,向來西竺在南州。(躡屐niè jī拖著木屐;穿著木屐。惠休:南朝僧人,後還俗入仕,詩人王世貞不願步其後塵。卓錫:卓,立。錫,錫杖,僧人外出所用。象罔wǎng:《莊子》寓言中的人物,含無心、無形跡之意。西竺:天竺。)
連結:北京行記(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鳥巢、水立方、元上都城垣遺址
連結:北京行記(二)雍和宮
連結: 北京行記(三)北京孔廟
連結:北京行記(四)地壇公園、國貿
連結: 北京行記(五)世界文化遺產——天壇
連結: 北京行記(六)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上)
連結: 北京行記(七)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下)
連結: 北京行記(八)世界文化遺產——周口店遺址
連結: 北京行記(九)法源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
連結: 北京行記(十)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
連結: 北京行記(十一)——798藝術區
連結:北京、大連、旅順、威海、青島之旅
連結:北京八達嶺、慕田峪長城行記
連結: 北京圓明園、恭王府行記
連結: 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瀋陽故宮
連結:世界文化遺產——承德避暑山莊行記
連結:盧溝橋、趙州橋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