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洪君
中國論壇特約專家、中聯部原副部長、原駐烏茲別克大使
由於眾所周知的地緣環境和源遠流長的歷史聯絡,互為重要鄰國的中日韓三國關係非常密切也相當複雜。要了解東北地區的發展態勢與安全形勢,把握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潛力與前景,必須瞭解日本與韓國的發展狀況以及中日韓三國務實合作水平,特別是政治關係走勢。
(一)日韓兩國的發展潛能與經濟態勢
日本作為東亞地區的島嶼國家,國土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26億。作為世界公認的發達國家 ,日本不僅是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七國俱樂部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G20、APEC、東盟加中日韓10+3以及東亞峰會等許多區域合作機制的重要參與方。
日本自然資源匱乏,能源嚴重依賴進口,但發達的製造業早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繁榮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經濟指數從1986年的13000多點,猛增到1989年的38957點。躊躇滿志的日本人甚至揚言要“買下”整個美國。但進入9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大幅下滑。到2003年時,日本股值已不到高峰時的1/5,房地產價格跌到高峰時的1/3左右,經濟增長率連續多年近乎於0。時到今日,日本仍在“經濟低迷”中徘徊。但它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位列美國、中國之後。
韓國位於朝鮮半島南部,面積10.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200萬。上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實行“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進入“漢江奇蹟”增長期,迅速躋身於“亞洲四小龍”之列。自80年代起,韓國逐步放寬外商投資限制,經濟發展持續加快。進入90年代,韓國加入了經合組織和世貿組織,積極在APEC、10+3、東亞峰會等多邊機制內活動。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政府不斷加大引進外資力度,產業轉向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半導體、汽車、造船、鋼鐵、化工、機械、紡織、化妝品等許多產業進入世界10強。2008年後,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韓國經濟下滑。政府採取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促使金融市場逐漸回暖。2020年,受新冠疫情衝擊,韓國經濟增長率為-1.0%,但人均國民收入仍有3.18萬美元,GDP總值為1.63萬億美元。今年7月,聯合國貿發會議正式認定韓國為發達國家。
(二)中日韓三國的經貿關係與人文交流
日本目前是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國,居美國、歐盟、東盟之後。如就國家而論,日本是中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據日方統計,自2007年起,中國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國。
中日兩國資金合作,主要表現為日元貸款和日方無償援助。自1979年起,中方開始使用日元貸款。2007年12月,兩國簽署日本對華最後一批日元貸款換文。日方累計向中方提供貸款約33164.86億日元,用於255個專案。中國接受日本無償援助,截至2011年底,共為1423.45億日元,用於環保、教育、醫療等領域148個專案。
中日兩國早在建交前即開展起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交流,這些文化交流為兩國邦交正常化做出了重要貢獻。1979年12月,中日簽署文化交流協定,雙方人文交流呈現官民並舉、全面推進的新局面。近年來,雙方在商業展演、音樂影視、動漫遊戲等新興產業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2017年,中日人員往來超過1066萬人次,兩國締結友好城市253對。日本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貿易伙伴之一。
1980年中日簽署科學技術合作協定,正式建立政府間科技合作關係,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合作格局很快形成,應用技術合作尤有成就。1994年,雙方簽訂政府間環保合作協定,2007年發表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科技合作聯合宣告,2018年簽署建立創新合作機制備忘錄。現階段,中日科技合作主要包括:根據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開展的合作、兩國政府部門的對口合作、透過日本國際協力機構開展的技術合作,此外還有政府間和平利用核能合作。雙方同意建立跨部門“中日創新合作機制”,促進產業創新及智慧財產權合作。
目前,韓國是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投資物件。雙邊貿易額1992年為50.3億美元,2004年達900億美元,增長近17倍。近年來,兩國貿易產品逐漸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電腦等IT產品佔據兩國進出口商品的第一位。雙方確定的2008年貿易額達1000億美元的目標,2005年提前實現。2012年5月,中韓開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2015年6月,雙方簽署協定,同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2019年初,中韓自貿協定開始實施第五輪產品降稅。截至2018年底,韓國對華實際投資,累計為770.4億美元。中國對韓實際投資,累計為76.4億美元。韓國是中國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中國是韓國第二大海外投資物件國。雙方金融合作,也有一定進展。
中韓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主要得益於1994年兩國政府簽署的文化合作協定。根據該協定開展的多層次、多渠道、多樣式文化交流活動轟轟烈烈。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個孔子學院和亞洲第一個中國文化中心,在首爾掛牌。2004年,韓國有2.3萬人參加了漢語水平考試(當年中國境外參與此項考試的共有3萬人)。專門播放中國節目的電視臺,受眾如潮。
2004年,中韓人員往來突破340萬人次。2018年,中韓人員往來多達947.1萬人次。截至當年底,韓國在華留學生約6.7萬名,中國在韓留學生6萬人。韓國共有23家孔子學院和5家孔子課堂。雙方建立185對友好省市關係。
(三)中日韓三國政治關係現狀與走勢
中日韓三國關係目前總體穩定,但問題不少,短期內很難推進像東盟或歐盟那種高水平的地區一體化。
中日兩國1972年建交,1978年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兩國關係沿著拓展互利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妥善處理歷史問題和領土爭議的軌道曲折執行。1972年的邦交正常化宣告、1978的和平友好條約、1998年關於建立和平與發展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以及2008年關於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宣告,是指導中日關係的四個基礎性政治檔案。
但新世紀到來前夕,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政治右傾化進一步膨脹,對華政策嚴重倒退。雙方圍繞歷史問題、領土主權、海洋權益以及臺灣、南海等問題爭端加劇。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在地區與國際事務中的政策協調難度增大。曾被寄以厚望的一衣帶水的睦鄰關係,面臨嚴峻挑戰。
2020年,經濟低迷並深受新冠疫情衝擊的日本,內外形勢嚴峻。安倍內閣宣告辭職,取而代之的菅義偉內閣2021年短命夭折。新生代政治家岸田文雄出面組閣。10月4日,習近平主席電賀岸田。他指出,中日雙方應該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檔案確立的各項原則,加強對話溝通,增進互信合作,努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10月8日,習近平與岸田通電話,再次強調,當前中日關係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雙方重溫初心,相向而行,共同開闢兩國關係新的發展前景。岸田表示,日方願同中方一道,共同努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的、穩定的日中關係。但是,日方隨後的動作表明,日本在兩國關係以及地區和國際問題上追隨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政策,難以改變。
中韓兩國在1992年建交後,一直加強高層往來,增進互信共識,拓展交流領域,優化合作方式,彼此視為重要夥伴。因此,1998年,中韓宣佈建立面向21世紀的合作伙伴關係。2003年,中韓關係被提升為全面合作伙伴關係,又在2008年被提升為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當時,為抵禦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兩國共同致力於地區和平與發展,在東盟地區論壇和東盟與中日韓“10+3”框架下,積極開展對話與合作。對於朝核問題,兩國雖有不同立場,但與其他各方堅持對話,為推動朝鮮半島無核化做出了共同努力。
2013—2016年間,韓中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將兩國關係推向“實現共同發展的夥伴、致力地區和平的夥伴、攜手振興亞洲的夥伴、促進世界繁榮的夥伴”。成功的高層互動為兩國關係史留下重要篇章。
後來,由於韓國允許美國在其境內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中韓關係出現嚴重困難。2017年7月和11月,習近平主席在德國柏林和越南峴港,兩次會見韓國總統。當年12月,韓國總統訪華。雙方就推動中韓關係改善發展、加強在半島等地區和國際問題上的溝通合作交換了意見,達成重要共識。2018-2019年間,雙方繼續加強高層互動,政治互信得到恢復,務實合作始歸正常。
韓日兩國之間,由於歷史問題和領土爭端,長期失和。但韓國也很關注日本政策變化與對外關係走勢,重視韓日關係改善。文在寅總統日前向岸田首相致賀時,表達了共同努力發展面向未來的韓日關係的善意。但日方反應不大熱情,回應也不甚積極。
(四)總結
一般說來,中日韓三國都有改善相互關係、深化務實合作的意願。然而,由於難以調和的歷史積怨和利益衝突,特別是日本在歷史問題上堅持錯誤立場,在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上危及地區共同安全,讓日本與中韓兩國的關係雪上加霜。同時,域外勢力插手干預,日韓兩國對華認知出現嚴重偏差,以對美同盟為基礎,在強化美日美韓軍事合作前提下處理對華關係成為了兩國對華政策的共性。中日、中韓以及韓日之間的民眾好感度持續下降,睦鄰友好的社會基礎被嚴重動搖。雖然彼此的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不會中斷,但政治關係出現了反覆和倒退。三國關係隱憂長存、風險長在、鄰而不睦的局面,無法根本改變。中方對此應有充分認識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