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男,3歲。2021年7月16日就診。患兒於2天前腹瀉,每日大便5、6次,稀水樣便,挾不消化食物,無粘液及膿血,伴腹痛腸鳴,尿少,哭鬧不欲進食。刻下:神萎,不發熱,腹軟,腸鳴音活躍,無脫水徵。舌談,苔白厚膩,指紋淡紫。證屬:溼邪困脾,治以利溼止瀉。方用:五苓散加味。處方:茯苓9g,豬苓6g,白朮6g,澤瀉6g,桂枝3g,蒼朮6g,車前子10g,布包。3劑,水煎服。服藥當天,腹瀉次數明顯減少,2劑服畢,家長專程致謝,囑患兒避寒,清淡稀粥調養。
按語:小兒洩瀉病因複雜,但病變皆在脾胃,經雲:“溼勝則濡瀉”,故有"無溼不成瀉"之說,五苓散功擅利溼,溼去脾自健,洩瀉自止。"利小便而實大便"也。經方療效確切,真是一劑知,二劑止,信也。當今社會小孩生病選西藥治療己成首先,有一句古話叫做“是藥三分毒”,所有藥品都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的,尤其是處方藥,使用不合理有可能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甚至發生危險。孩子生病本身也是一種傷害,我們用藥的目的就是在控制疾病和防止藥物毒副作用中尋找一個平衡點,特別是給小孩子輸液有許多的危害,會造成孩子精神緊張,害怕,恐懼。另外反覆的輸液會造成血管的硬化,容易形成血栓。長時間或過度的輸液對肝腎功能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嚴重時會造成藥物性肝腎損傷,體質下降,輸液還存在著輸液反應的危險。輸液相比口服用藥費用要高,需要的人手,陪同人員要多,會影響家庭生活和工作秩序。當寶寶出現細菌感染時,才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稱之為“盲人殺手”,殺死有害菌的同時也會殺死有益菌,濫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寶寶腸道菌群紊亂;家長看病時要擺正心態,讓小孩受到最小的傷害,這個問題是醫學專業人員的任務,筆者不排斥西醫的治療理念,但傳統中醫中藥為什麼被家長避而遠之,除了劑型問題,更大的是觀念,特別是我們從業者的觀念,現行體制的制約,小孩小方不掙錢,實際上諸如腹瀉一症,對一般不嚴重水瀉,筆者用烏梅、山楂、車前子三味純中藥,加少許紅糖,酸酸甜甜,口感也不錯,每每用之,均能取效。本人常用胡椒、五倍子,偏寒加吳茱萸,上藥研末,為基本方,還備有多種中藥藥末,隨證加減,白酒調糊,外敷臍穴,外用藥用膠布固定,對新久腹瀉,只要按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往往都能短期收效。簡、便、廉、驗,中醫兒科任重道遠,責任不僅在我們這些從業者,還在於政策傾斜,中醫振興,貴在人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