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開學季,也是就業季。一邊是製造企業“招工難”,行業持續出現用人缺口,主動上職業院校來“搶人”;另一邊是求職者深感“就業難”,陷入該找工作還是“逃避式”考研讀博的焦慮之中。
而在瀋陽有一家高職院校,其電氣工程學院今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且就業方向高度對口。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畢業生不愁找工作的背後,有著強勁的政策導向和產業支撐。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為經濟建設發展輸送高質量的人才,將是職業教育今後面臨的更高使命。
A就業率100%對口率超高這個專業為啥這麼火?
“以前是我們找企業,幫學生就業。今年是企業找我們,主動要學生。”這個畢業季,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電氣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陳志國感受到了新變化。
在“搶人”大軍中,除了瀋陽本土企業之外,還有遠道而來的外地企業,蘇州特蓋德智慧裝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家以工業機器人應用為主的非標準化裝置研發與製造、虛擬模擬設計與開發為主的高科技製造企業。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王冬說,以往企業主要以社會化招聘為主,隨著用工需求量加大,也開始主動到校園裡“掐尖”,尋找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今年,這家蘇州企業招工的足跡除了遼寧外,還遠至四川、山東。
旺盛的用工需求,直接反映在畢業生的就業率上。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是由原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遼寧水利職業學院於2018年合併而成的一所大型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在校生近1.4萬人。其中,電氣工程學院設定供用電技術、機電裝置技術、智慧控制技術、分散式發電與智慧微電網技術、水電站動力裝置等5個專業,今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百分之百,且就業方向高度對口。
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就業率,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產業和行業的晴雨表。以電氣工程專業來說,不愁找工作的背後,有著強勁的政策導向和產業支撐。
每年7月,畢業季和就業季無縫銜接的節點,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都會召開“電氣工程學院專業群建設與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年會”,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學者,探討專業發展、人才培養。
在今年的年會上,國家電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發展策劃部專案前期處處長王徵介紹,在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目標驅動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潛力巨大。在“十四五”期間,遼寧要實現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到50%的目標。無論是風電、水電、光伏、儲能等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還是相關的裝備製造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將達到新高峰。
“這幾年,機電、電氣、智慧製造等相關專業人才需求明顯增多,我們的畢業生供不應求。”陳志國介紹。這是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然。
B碩士博士滿街跑高階技工難尋找
事實上,在瀋陽大大小小的製造企業中,普工、技工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短缺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不少企業的招聘資訊,甚至全年掛在網上,撤不下來。
而在就業市場的另一頭,“畢業等於失業”“最難就業季”的聲音卻不絕於耳。特別是去年,受疫情影響,還引發了對“最難就業季”遇上“用工荒”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
這背後凸顯的,正是就業結構性矛盾。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在深入研判“十四五”時期就業形勢的基礎上,提出結構性就業矛盾將成為我國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現為“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高杲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解釋說,“就業難”主要體現在部分勞動者知識技能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變化,求職和就業難度加大,比如說高等教育人群規模不斷擴大,但教育培訓模式、專業設定可能與市場需求存在不夠契合的問題,所以可能出現一些高學歷、低技能的結構性矛盾。
同樣地,這種“不夠契合”也直接導致了製造企業用工需求得不到滿足,出現“碩士博士滿街跑,高階技工難尋找”的尷尬現狀。
可以說,就業結構性矛盾不破,沒有技術技能大軍作為要素支撐,必然會拖慢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向全球價值鏈中高階邁進的步伐。
▼《規劃》中還披露了這樣一組數字:
我國技能人才倍率(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長期保持在1.5%以上
高技能人才甚至達到2%以上
全國技能人才總量佔比不足30%
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強國的技能人才總量佔比在70%-80%。
C莫把職業“妖魔化”扭轉擇業舊觀念
“現在的年輕人,寧可送外賣也不願進工廠。簡單的低技能工種,嫌髒嫌累,沒人愛幹;高技能崗位的人才,大家都搶,招不進來。”在採訪中,很多企業主發出這樣的喟嘆。
與此同時,在一些短影片平臺上,“追魂奪命流水線”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配上畫面,更是在職業“妖魔化”上推波助瀾,加深就業者對進工廠當工人的抗拒。家長們更是“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將送孩子讀職業院校視為“不得已”,導致相關專業招生生源緊張,進一步加重就業結構性矛盾。
如何扭轉擇業觀念中的偏見?如何吸引年輕人重新愛上學技能、回工廠?重新瞭解工廠和認識製造業前景,或者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寧送外賣不進工廠”,這其中固然有現實的成分。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正面臨新經濟、新業態的衝擊,後者為就業提供了更多選擇,快遞、外賣、電商、直播、自媒體等等行行出狀元,且薪資不菲。而且,就業者關注良好的工作環境,喜歡靈活自由的彈性工作制,屬於正當的職業意願和偏好,應當給予尊重。
但亦有誤區需要“糾偏”。產業轉型大勢所趨,大量工廠正在升級改造,落後生產方式不斷被淘汰,廉價勞動力時代正在走向沒落。在瀋陽,隨著一個個“燈塔工廠”“4.0工廠”、智慧綠色工廠的崛起,工人生產生活環境早已今非昔比,工作內容也並非單一枯燥的重複性勞動,以及“髒活”“累活”,反而是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實操能力強、敢創新突破、能解決問題的技工,到哪裡都是“香餑餑”,無論薪資水平、成長通道和職業成就,都有很大上升空間。
“不能把招來的畢業生當做廉價的勞動力、拉磨的‘小毛驢’使喚,得建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體系,用‘駿馬計劃’培養人、留住人。”遼寧省開關成套裝置行業協會會長、瀋陽新生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慶說。他的企業作為遼寧生態工程學院校企合作單位,每年都會從學院招聘畢業生進廠工作,有的已經當上了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掙起了年薪。
製造企業為了自身發展,也在千方百計地留人,轉變用人觀念,不斷最佳化人才的生存發展環境。
D “藍領”“白領”無界限打破“職業天花板”
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國家層面頻繁揮動人才政策的“指揮棒”。
年初,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提出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加快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
在“技能人才”前面加上“技術”,整合為“技術技能型人才”,二字之差,背後蘊含深意。長期以來,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存在著壁壘。通俗地說,技能人才被稱為“藍領”,乾的是工人的活,走的是職業教育和技工教育通道;而專業技術人才則是“白領”,從事管理崗位,走普通高等教育通道。兩者在社會地位、經濟收入、職業聲望、教育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前者低、後者高的差異。
有專家指出,“技術技能型人才”則將兩者合二為一,體現的是國家在人才隊伍建設和發展理念上的升級換代。技術變革帶來的是複合型人才需求,專業技術人才必須有實操和實踐能力,技能人才也要掌握技術和知識,即“技能人才技術化、技術人才技能化”,二者地位不應分高下,且具有同樣的發展空間。
打破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之間壁壘後,職稱評定、評價機制、崗位用人等領域不斷貫通,等於進一步打開了技能人才的“職業天花板”。職業教育、技工教育不再低人一等,走進工廠一樣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在8月出臺的《“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中,將注重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作為主要任務,並開出了“藥方”: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人才培養的就業導向,大規模多層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著力改善勞動力要素質量。
職業教育被推上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對於正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遼寧老工業基地來說,更是迫在眉睫。在8月19日召開的遼寧省職業教育大會上,省長劉寧指出,深刻認識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立足振興發展實際,著眼現代化建設全域性,探索遼寧特色學徒制,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整省推進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培育職業追求,培養職業精神,為遼寧振興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不斷趨好的政策環境、產業環境和職業發展環境,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多管齊下共同作用,必將吸引人力和人才向工廠、向製造業迴流。
E打通“校門”和“廠門”加速“人力”成“人才”
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為經濟建設發展輸送高質量的人才,也賦予了職業教育更高使命。
遼寧生態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劉佔軍說,企業需要的人才型別在不斷變化。作為高職院校,必須緊跟產業和行業發展,瞄準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培養和輸送人才。透過科學設定課程體系,改革授課模式,增強學生實踐技能水平,助力遼寧振興,服務地方經濟。
在電氣工程學院專業群建設與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2021年會上,學院邀請了多家行業企業,現場“點單”人才需求,為專業課程和教學重點把關定向,確保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契合行業企業需求。
瀋陽飛馳電氣裝置有限公司總經理潘世一說,在“雙碳”背景下,儲能端人才缺口大,建議將微電網、資料中心、整流、逆變、PCS控制系統等方面的教學納入課程安排。
有企業負責人則提出,員工入廠後,往往需要3個月以上的培訓期,才能熟悉生產流程,正式上手實操。希望把培訓關口前移至校園,學生在校期間的最後一個學期內就能夠完成培訓,進了工廠就能上崗,進一步節省培訓成本,提高企業效率。
當下,職業教育正在積極探索“雙元制”教育模式,深入推進校企融合,構建校企共同體,進一步打通“校門”和“廠門”。企業的高階技工、工程師走進學校當老師,把書本上沒有的技術要領和實用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組團走進企業工廠等實訓基地,增強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專業技能,出校門就能上崗就業,不愁找工作。
與技術技能“硬本領”同等重要的,是道德素養、職業精神過不過硬,這也備受企業負責人們的關注,被反覆提及和強調。大家紛紛建議,在職業教育中更加註重培養和塑造學生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這是中國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也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對個人而言,也是加速從“人力”成長為“人才”的關鍵指引。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葉青
【來源:瀋陽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