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中,有太多風景美麗的小城——留壩、鎮安、太白、佛坪,每一個都讓人心馳神往。而我近期探訪的這座小城,和以上地方比起來一點都不遜色,既有故事又有美景。
這便是安康的寧陝。
// 五穀關及長安河
寧陝是安康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安康北部,與西安市長安區、鄠邑區等毗鄰。縣城位於縣境南部,近安康石泉縣,距離西安約160公里。
我到寧陝縣城,最開始並不是出於對這個小城的嚮往,而單純是想走一走秦嶺中有名的旅遊自駕公路——210國道。
這條公路經過寧陝縣城,南達石泉,北可至秦嶺分水嶺及灃峪口。而最精華的路段就是從灃峪口到寧陝的這段途中,途中會翻越秦嶺分水嶺、月河梁、平河梁三大山樑。
為了領略這段路的風采,當我和家人開車從漢中經西漢高速返程時,專程從“寧陝/筒車灣”出口下了高速,計劃從寧陝走210國道北向出山回西安。雖然,後來因為灃峪口和黃花嶺封路的原因沒有走成,但卻有幸認識了寧陝——這座既有故事又有美景的小城。
雖有210國道經過,但總的來說,寧陝地形很封閉,四面都是高山,被群峰嚴嚴實實地“封鎖”於中心。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記錄了從高速口到縣城的過程,短短20公里路程,我們穿越了3條河谷、翻過了2座山才到達。
和很多小城一樣,寧陝也建在河谷山溝之中,從縣城流經的這條河,有一個十分大氣的名字,叫“長安河”。
長安河是漢江支流子午河的上游支流之一,發源於秦嶺中海拔達2200多米的平河梁南坡,順山樑走勢自北向南奔騰下來,經寧陝縣城後,在湯坪青草關出境流入石泉縣內。
說起來,它並不算寧陝最大的河流,也不是最有名的河(寧陝還有旬河、汶水河、蒲河等河流經),卻是沿線人口密度最大的河流,也可以說,是寧陝的母親河。
寧陝縣城建在長安河中游一個相對開闊的河谷之中,縣城上下短短几公里內,先後有魚洞河、東溝河、西溝河3條支流匯入主流,整個小城便被這些小河所環繞。
縣城四面都是悠長的河谷,沿河有路可通往不同的地方。縣城則扼守於眾水交匯的谷口,成為大山中一處交通十字路口。
// 城北又見一座“城”
我們從高速下來後,經縣城西面的西溝下山進入縣城,隨後便沿210國道向北穿越主城區,直奔長安河源頭的平河梁而去。
讓我們意外的是,從寧陝縣城出城沒幾公里,我們又到了一座城——寧陝老城,現在叫“老城村”,這裡雖然沒有剛才的新城繁華,卻也人居密集,而且似乎還保留了不少古蹟,公路邊就有一座建於清代的城隍廟。
寧陝老城有什麼來歷?為什麼老城和新城之間距離好幾公里?查資料才知,寧陝所在的地方,原有子午古道經過,現在新城所在的地方,在唐代時為子午道上的第五道關隘,叫“五穀關”,因為剛好扼守了5個谷口(長安河上谷口、長安河下谷口、東溝谷口、西溝谷口和魚洞河谷口)而得名,同時,設有五郎壩巡檢司管轄。
子午道,也稱子午棧道,是中國古代從長安通往漢中、巴蜀的一條通道,也即蜀道之一。唐玄宗時期曾開闢為官方驛道為楊貴妃運送產自重慶涪陵的鮮荔枝,因此也叫“荔枝道”。谷口北端在西安的正南方,是離西安城區最近的一條古道。
歷史上,子午道雖在漢唐兩度被闢為官道,但由於山高谷狹,沿線人煙稀少,一直都不是秦嶺中的主要通道,幾千年來,子午道沿線都只設有石泉一個縣。
直到清代,隨著南方移民湧入秦嶺及南北商貿交流的繁榮,秦嶺熱鬧起來了,匪患也隨之而來。為加強管理,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朝廷在寧陝設定了“五郎廳”,廳治便在今天的老城村。1800年,五郎廳改名為“寧陝廳”,取“安寧陝西”之意。從此,秦嶺裡就有了“寧陝”這個地名。
民國時,寧陝改廳為縣,縣治也從老城遷到關口(今天的新城),於是老城就慢慢蛻變為今天的老城村,關口則從一個單純的軍事關隘擴張為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一新一舊的兩座城,看似沒什麼特別的,探尋起來,卻能瞭解到人類在秦嶺中的活動歷史、現代秦嶺居民的來歷和秦嶺古道的千年變遷,也挺有意思的。對我來說,旅行迷人的地方就在這裡。
黃小黃走陝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遊歷那些山河與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