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TVB扶貧紀錄片《無窮之路》火了,豆瓣千人評分高達9.5,證明這個片子是真好,而且該紀錄片延用了TVB一貫的神級操作:僅有5個人的攝製組,簡單器材,然後拍出有深度、有角度、有溫度的高分紀錄片。相比之下,內地電影人卻鮮有如此操作,還經常嘲笑TVB佈景簡單,捨不得花錢,畢竟,我們不缺錢,先砸幾個億再說,但所產出的經典之數量,遠不及TVB.況且,《無窮之路》拍攝地大都來自內地的貧困縣,這一點需要內地電影製作人深思:經典影視的基本要素到底是什麼?事實上,《無窮之路》的製作團隊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做得非常認真,準備了將近半年,穿越全國6個省份,深入10個貧困縣,真實細膩地展示其脫貧之路。
紀錄片的意義,正在於保留真實,延伸觀眾的視野和體驗。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抵達真實的貧困縣,用盡腦細胞,也無法想象貧困的生活,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正可謂:富裕約束了我們的想象力。所以,我們需要感謝《無窮之路》的製作團隊,讓普通人有機會感受到更豐富的生命體驗,同時,再透過對比、思考和討論,大幅度提升普通人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貧困與富裕真會約束我們的想象力嗎?
如前文所述,《無窮之路》製作團隊深抵全國10個非常貧困的縣城,那裡生活的艱難程度已經超乎想象,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面對精神世界之荒漠。比如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內,有一系列的貧困縣:這裡之所以貧困,正在於自然環境的惡劣,有些村子甚至建在了1500米的懸崖上。因山體陡峭,不可能修建車道,僅此一項就切斷了懸崖村和外界的絕大多數聯絡。生活用品需要純人工來背上背下,期間危險的程度自不用說,好像遊走在鬼門關。更關鍵的是,長期的心力憔悴和營養不均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的身體狀況和腦力發育值,很容易陷入惡性迴圈。
如此環境下,懸崖村村民賺錢幾乎就是一種奢望,即便背一些野果、山貨、農作物下來賣,也常常被無良商家壓價,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你是從懸崖村裡背出來的,總不能再把這些東西揹回去吧,所以,不賣也得賣。
貧窮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之所以應該遭遇詛咒,正在於,它們不僅導致物質匱乏,更造成一片精神荒漠。在懸崖峭壁上,孩子們受教育簡直是天方夜譚,每天上學需要爬山3個小時,巨大的體能消耗,讓孩子們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所謂寒門出貴子,更像是遙遠的古代傳說罷了。
基於此,懸崖村的脫貧之路,也是非常兇險的。相關部門出資百萬,工人加上村裡的年輕人一起背了120噸的鋼管上山,硬生生地在懸崖中鑿除一條1500米的鋼管之路。但即便如此,要想連通懸崖村和外界也並不容易,畢竟,這條鋼管路有2556級臺階,相當於張家界天門山臺階數的2倍,單程需要四個小時,每日往返於此,膝蓋和腰估計很快就廢掉了。可見,面對大自然造成的貧窮,單純地依靠人力根本無法左右。懸崖村要脫貧,勢必要離開懸崖。
授人以漁,漫長的扶貧之路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授人以漁”這四個字卻包含著千斤重量,需要非常深度地思考。顯然,給貧困地區寄點兒物資過去,是很簡單、膚淺的扶貧方式,遠遠觸及不到“扶貧”的核心,甚至會給幫扶物件帶來一些麻煩。比如,城裡人前些年喜歡把舊衣服寄到貧困地區,導致那裡每年都要收到成噸的舊衣服,不僅穿不了,還沒有地方放,以至於,當地村委會向有關部門反應:不要再寄舊衣服過來了,把他們換成錢,打到卡里吧。事實上,真要讓貧困村,能被幫扶起來,再站得住穩,是需要花費一些心思的漫漫長路。
如前文所述,即便給懸崖村修好一條鋼管路,仍然需要4個小時的通勤時間,相當於,這裡的孩子、商人每天要爬兩次天門山,所要要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只能移居:由國家出資,花費四年,建制1400多個安置區,幫助35萬懸崖村民移居。同時,接通自來水、電纜和4G訊號,建起學校、醫院、農村信用社...至此,懸崖村的硬體扶貧基本完成,但接下來要如何謀生,則需要村民在見識到懸崖之外的美麗新世界之後,持續最佳化自己的致富之路。
相比於懸崖村的離奇故事,西海固的扶貧之路,更像是一個“授人以漁”的版本。在相關部門的號召下,大批的福建商人來西海固投資,這裡不僅有菌草產業,還逐步發展起大規模的葡萄產業。西海固晝夜溫差大、日照長、土質屬於淡灰質土,非常適合種植釀酒葡萄,但要把一片荒涼之地變成富饒的葡萄園,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事實上,福建商人和當地村民花費了14年的時間,才把西海固這一片幹沙灘變成了金燦燦的葡萄園。其中,僅僅是搬石頭,就花費了大概3年的時間;此外,還需要反覆試驗適宜的葡萄品種,邀請酒莊入駐等等。截止到現在,西海固葡萄園的品種多達三十餘種,年產量過億,綜合產值達到260億,而對於扶貧來說,重要的是向12萬戶貧困家庭提供了就業機會。這是從根上地授人以漁,確切地說是授人以“葡”,讓貧困戶自己掌握命運。
面對這些非常貧困的縣城,相關部門、企業、投資者自然需要積極地幫扶:相關部門是職責所在,而企業、投資者也算是做善事,順便尋找新的商業機會;而對於普通人來講,則更要懂得感恩,熱愛生活、珍惜當下。(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