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訊(記者王春嵐 通訊員協宣)過去,很多腹部臟器發生病變的患者,如做外科手術治療,不僅出血多、損傷大,術後腹部會留下十多釐米的“大刀口”。而現在透過微創手術,只需在腹部打三四個“鑰匙孔”,就能治癒疾病。這一術式的改變,被譽為現代外科發展史上的新里程碑。
協和醫院在微創外科方面的研究,在國內起步早、應用廣,令諸多患者受益。11月6日,微創外科專家、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常委王國斌教授深情回顧26年來的發展史,他說,利用技術革新讓患者創傷更小、恢復更快,這既體現了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也是協和醫院“仁愛濟世、協誠人和”的辦院思想的體現。
王國斌(右一)和團隊在為患者做微創手術(資料圖)。通訊員劉坤維 攝
從開刀到微創,變“大刀口”為“鑰匙孔”
在上世紀90年代初,王國斌在德國觀摩微創手術,醫生在患者腹部打幾個鑰匙孔般大小的孔,將器械探入體內切除肌瘤,患者損傷很小。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未來外科發展的革命性變化,決心將腔鏡技術帶回國內,發揚光大。
他的想法得到醫院多位前輩專家的支援。1995年,王國斌在協和醫院建立了華中地區第一個獨立完善的腹腔鏡外科中心,這是國內成立最早的腔鏡外科中心之一。王國斌帶領陶凱雄等專家不斷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將腹腔鏡技術從膽囊切除術拓展到複雜的胃腸良惡性疾病,患者術後一週就能出院,腹部只留下鑰匙孔大小的切口。
1999年,王國斌與小兒外科合作率先在國內開展了腹腔鏡小兒先天性巨結腸根治術。患病的嬰兒身體嬌小,改做微創手術後,嬰兒恢復快,肚皮上僅有3—4個小孔,免受開膛破肚之苦。這項手術至今保持國內領先,在國際上也獲得了良好評價。
協和醫院不斷引領華中地區微創外科的發展,在湖北率先引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微創術式在手術科室全面應用。協和醫院還獲批成立湖北省微創外科醫學研究中心,在裘法祖院士的支援下,王國斌推動成立了湖北省醫學會腹腔鏡外科分會,每年學會交流吸引參會者數千人,大力促進推動了中部地區微創外科的學科發展。
從微創到無創,“患者受益”是不變的目標
腹腔鏡技術出現時,被譽為現代外科發展史上的新里程碑。現在,微創外科專家們的最新目標是:微微創、甚至無創。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微創”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也在不斷拓展,在追求小切口的前提下,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損傷。
以療效為導向,在微創領域,內科、外科的界限變得模糊,內科醫生外科化、外科醫生內科化的趨勢變得明顯。
過去,胃癌患者確診後,需到外科做手術切除病灶;現在,消化內科醫生為患者做胃鏡或胃腸鏡時,結合X線檢查,即可在內鏡下發現早期胃癌,直接從胃黏膜層剝離癌組織,檢查、治療同步進行。同樣,早期結腸癌患者也可透過內鏡,檢查、治療一步到位。
“過去做微創手術,需要打3—4個‘鑰匙孔’,現在有些情況可以只打1個孔,或是透過口腔、鼻腔這種自然孔道來操作。今後,能不能推廣開來,讓更多微創變成微微創?”
“現在,有很多新的藥物研發出來,靶向治療可以令藥效更精準;放療、化療領域新技術、新思路也是不斷湧現;再配合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段,今後,能不能讓更多患者的治療變成無創?”
說到自己奮鬥終身的事業,王國斌充滿激情。在他眼裡,微創並不侷限於內鏡、介入、手術機器人等技術手段,而是一片更廣闊的天地,道路發展飛快,不創新爭先,就可能落後,“不過,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也是醫務人員不變的目標,就是讓患者受益,治療時能創傷更小、恢復更快”。
【編輯:費吟梅】